中時社論: 台灣已沒有隨性硬闖的國際條件
(2006-08-22 16:28:08)
下一個
台灣已沒有隨性硬闖的國際條件
中時社論
美國四年一度的《國防評估報告》最近出爐。兩岸普遍關注,這分報告主要是指向美國未來二十年的軍事轉型,將如何與崛起的中國互動。不料陳總統新春一篇廢除國統綱領的談話,先為美、台關掀起波瀾,反倒讓不動聲色的北京,營造了不改變兩岸現狀的印象。因而從這篇報告所揭露的若訊息,倒是提供了另一個角度,以檢視美國與兩岸三角關的現況。
這分報告的特色之一,是美國國防部對未來二十年的可能威脅進行全麵判讀,並做出前瞻性的部署和必要的軍事轉型。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華府認定今後的主要威脅,不在於傳統意義上的區域強權,而在於難以掌控並能隨時對美發動「不對稱作戰」的恐怖勢力。當然,發動「不對稱作戰」不是恐怖份子的專利。美國軍方幾年前,曾對包括中共在內的潛在對手所從事的「後發軍事革命」,提出警告,認為這些國家即使科技落後於美國,卻可能在某些領域以「後發優勢」超前並威脅美國。《國防評估報告》對中共軍力發展的憂慮主要根植於此。
不過,美國的憂慮僅止於對中共軍事未來「能力」上的客觀陳述,並未談及甚至刻意避對中共發展軍力「意圖」的相關闡述,以免引發負麵效果。軍力強大如日本,是美國盟友,美方不會視之為威脅;伊拉克軍力薄弱,恐怖份子的武裝更差,但和美國敵對,就是威脅。因此,美方判定威脅與否,不取決於對方的能力,而在其意圖,意圖的強弱,也決定用兵的多寡和作戰形態。公布報告的美國國防部首席副次長亨利,在記者會上極力澄清,該報告所指的中共軍力是以「能力」而非「威脅」為論述基礎,即已表明美方對中共軍力發展的基本態度。
美國不願碰觸中共軍力的「意圖」問題,與其說是不願麵對,不如說是難以掌握或許更貼切。否則美國不會形容中國正處於「戰略的十字路口」,她可能對美有利,可能對美不利,美國所選擇的態度是抱以期待,鼓勵並協助中國融入世界體係。
在這種不確定的戰略態勢下,美國能做的便是持續與北京打交道,同時增強在西太平洋地區航艦和潛艦的「預防性」部署。如果中共克製其意圖,美軍的前進部署也就無計可施。退一萬步想,就算中、美發生軍事突,也不可能出現如布希總統在國情谘文中所謂的「長期戰爭」(the long war),這對付恐怖份子也許有效,對一個地區大國絕對無效。尤其,在全球化的今天,很難想像美、中兩強會為某種利益或台海問題展開長期的軍事對峙。
實際上,北京已然洞悉美國國家安全和軍事戰略轉型的趨向,既然有恐怖勢力站上美國的火線,中國何必要當槍頭鳥。中共軍事戰略界最近出現罕見的言論,認為「美國衰弱並不一定是好事」,美國主導的國際體製若能有利於中國發展和世局穩定,也不失為一項好的「公共物品」;一些有分量的學者甚至引近代曆史,指稱凡挑戰國際體係中最強的國家,最後都難逃厄運,反而是配合強權的國家有機會順勢而起,如十六世紀的荷蘭、十七世紀的英國和二十世紀初的美國,蘇聯有機會與美一搏,竟以崩解告終。
種種跡象顯示,崛起的中國在一些和美國利益直接相關的重大國際問題上,陸續采取和美國配合的路線,從阿富汗、伊拉克,到北韓與蘇丹等問題,技巧發揮美方口中所說的「積極作用」,雙方協力麵對伊朗核問題也不無可能。在台海問題上,中共亦保持美方可以接受的克製。相較之下,台灣反而變得焦躁而具不確定性。
長此下去,原本敏感的「台灣議題」,很可能隨美國的反恐浪潮,在日後的美國對華政策中退居次要地位。尤其,台灣若執意在美國設定的框架下(反對兩岸任何一方單方麵改變現狀)隨性硬闖,難保不在關鍵時刻付出慘痛代價。這個代價雖不至美國片麵取消對台防衛承諾,但很有可能迫使我方拿出更多的實惠,彌補元首「失言」所撕裂的台、美互信,真要如此,就很冤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