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德國:中國探尋趕超西方高科技新路子 雄心勃勃

(2006-08-22 16:28:03) 下一個
德國明鏡周刊:中國探尋趕超西方高科技新路子 雄心勃勃 2006-01-11 04:17:05 點擊:1864 新華網 2006 年1 月11 日 德國《明鏡》周刊1月2日一期載文指出,中國目前雖然仍是世界廉價產品生產工廠,但這個大國正在竭盡全力建立自己的創新工業。中國的研究中心在不斷成立,研究費用在不斷增加,這個國家的創新工業不久就可能挑戰西方的高科技優勢。文章摘要如下: 大公司也是從小公司發展起來的。幾年前,東方電機公司派遣3艘裝載大豆的貨船繞了半個世界,中國人用實物支付他們迫切需要的、用於製造渦輪機的德國機床。如果現在東方電機公司的船隻駛向海外,那麽它們裝載的是中國最先進的發電廠技術設備。 東方電機的生意非常紅火,在中國新建的水力發電站中,東方電機建造的電站占1/3以上。能源緊缺的中國打算增加電力生產。 東方電機是中國電機行業的三巨頭之一,它早已不再滿足於國內市場,它也打算用其廉價產品打入歐洲市場,奪走像西門子和阿爾斯通公司這樣一些競爭對手的訂單。東方電機的首席工程師張天德(音)誇口說:“我們的技術屬於世界上最好的。” 對中國人來說,迎頭趕上並不難,因為他們的技術大部分是從西方或日本的公司獲得的,而且是合法獲得的:要在中國得到國家的電站建設訂單,外國公司往往必須作為本地公司的下屬公司參加,然後將尖端技術轉讓給本地公司。結果是:從長遠看,西方的康采恩將使自己在中國變得多餘。 中國人也越來越頻繁地購買西方的公司,從而獲得西方公司的技術。 雄心勃勃的目標 但現在,中國的戰略家們越來越重視自己的開發。中國打算竭力使自己從世界工廠上升到有創新能力的高技術實驗室。 這個擁有13億人口的國家的雄心毫無限度。不久前,它第二次向太空發射了載人飛船,這是中國雄心勃勃的象征。它的目標很明確:這個曾以四大發明———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和火藥———給世界帶來福音的國家,打算繼承其黃金時代。 為了實現這個雄心勃勃的目標,中國在動員其最豐富的資源:人。中國的大學每年培養出44萬名工程師。由於這些工程師的薪金往往隻有西方同事的1/5,所以越來越多的外國康采恩也將其研究和開發工作轉移到中國這個世界工廠。 如今來自中國的一些新消息也引起西方學術界的關注:中國在去年2月宣布,它打算建造世界上第一個商業利用的球形燃料反應堆。 在汽車製造方麵,中國也在謀求尖端技術。例如,上海同濟大學打算與國內的汽車製造業巨頭上海汽車工業集團公司一起,開發一種用燃料電池驅動的汽車。 在信息技術方麵,中國寄希望於深圳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與中國的洗衣粉商標一樣,國內消費者還很少知道華為這個名字,盡管他們當中的許多人在與華為公司的產品打交道。 這個電子巨人生產的技術設備在日常生活中不引人注目,但必不可少,因為它們控製著電話和計算機的數據交流。華為公司因生產價廉物美的智能設備已成為像美國思科係統公司一樣的一流競爭者。 技術革新的突破 華為公司位於深圳的邊緣地區,是17年前成立的。高速公路上有一個獨自的出口通向華為工業園區。中國的未來已經在這裏約1.5平方公裏大的工業園區開始展現:玻璃和水泥結構的華為公司總部大樓屹立在以諾貝爾獎得主和著名科學家的名字命名的林蔭道旁。園區有現代實驗室、昂貴的實驗設備和田園風光的職工住宅區。此外,還有綠地和體育中心。 華為公司在荷蘭、法國和英國得到了生產移動電話的訂單,因為它比競爭對手更便宜,往往也更快地提供符合顧客要求的技術。根據華為公司自己的陳述,這家公司已經申報了約8000項專利,僅僅2005年就申報了3000項,其中約500項是在國外申報的。據說,公司將其營業額的約10%用於研發。 華為公司的快速發展激勵中國無數的小公司竭力仿效,尤其在深圳。這裏的工廠僅僅為香港或台灣生產塑料玩具的時代早已過去了。 現在中國到處都在新建研究中心。“我們必須獲得盡可能多的關鍵技術和更多的知識產權”,科技部長徐冠華這樣解釋宏偉建設計劃的目的。 中國人的勃勃雄心在美國和歐洲引起了深深的憂慮。負責科研的歐盟委員亞內茲·波托奇尼克警告說,5年後,中國的科研費用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例將高於歐盟。這個國家每年在以兩位數的增長率提高其科研費用。波托奇尼克說:“如果現在的發展趨勢持續下去,那麽歐洲將錯過上升為依靠知識的全球領先經濟體的機會。” 成果轉化的代表 42歲的程京自豪地同時將兩張名片送到客人手裏———他在這兩張名片上的身份分別是經理和清華大學的教授。6年前,這位從美國歸來的生物學家和幾名同事在大學的地下室裏創辦了博奧生物芯片公司。現在公司有400名員工,總部設在京郊山間的一座玻璃宮殿裏。 北京撥款約1000萬美元給程京。這筆錢看來用在了刀刃上:博奧生物芯片公司自主研製的病毒分析掃描儀和生物芯片暢銷歐洲。這家公司已擁有6項美國專利,並申請了數十項國際專利。“我們的國家正勢不可當地擺脫便宜貨工廠的低水平”,程京說。 程京希望公司在兩年後能在紐約的納斯達克發行股票。公司計劃為員工預留20%的股份,並以股票期權的形式獎勵程京這樣出色的歸國學者。因為在中國,高科技公司經理的收入也僅相當於西方經理收入的一小部分。程京認為,中國缺乏能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商品的經理。這位現實主義者說:“我們的國家還需要30年到40年的時間才能成為高科技大國。” 為此,中國需要王文京這樣的人。今年41歲的王文京在1988年與一名合夥人靠一台電腦和約合5000歐元的貸款創辦了用友軟件公司。目前,用友軟件公司擁有5000名員工,已成為中國最大的商用軟件開發商。王文京打算繼續擴大企業規模。 在中國,許多事物的變化日新月異。上海浦東軟件園在10年前還是水牛吃草的荒地,而今已經發展成一座小矽穀。電子巨頭索尼、摩托羅拉的標誌在房頂閃耀。 效仿印度的先例 中國人試圖效仿印度的先例,吸引西方公司把整個軟件係統的開發工作轉移到中國。但他們在此過程中體會到,單憑軟件價格低廉並不足以達成目的。到目前為止,英語水平差和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不力都妨礙西方公司在中國進行“勞務外包”。盡管如此,德國唯思軟件公司的安德烈亞斯·沙爾維希說,越來越多的西方公司克服了顧慮,將勞動密集型的編程工序轉移到中國完成;來中國培訓當地員工的德國專家也越來越多。 這是個開始,但北京的戰略家認為,中國不應滿足於扮演西方企業廉價幫工的角色。因此,政府大力敦促那些已經把數百萬個低薪工作崗位轉移到中國的外國企業將研究和開發工作也挪到中國來。成效日益顯著:約600家外國公司———從西門子到微軟———在中國建立了研究中心,在中國建立研究中心的外企數量以每年200家遞增。 在移動通信產業,北京也在促進技術訣竅的轉移:擁有約3.8億手機用戶的中國是最大的手機市場;自2000年以來,外國手機製造商已在中國投資數十億歐元。盡管波導公司這樣的中國手機製造商大步趕上,諾基亞和摩托羅拉等西方公司仍然占據大部分市場份額。 為振興本土工業,北京啟動了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中國人希望憑借自己的3G標準“TD—SCDMA”迫使西方企業與華為這樣的本土廠商聯合。西門子已經與華為建立了合資企業;其競爭對手愛立信則與中國的ZTE中興公司合作。 中國人在娛樂電子產業方麵同樣打算奪走外國企業在其巨大市場上的份額,確切地說是依靠自主的未來DVD標準。在這方麵使中國加速成為高科技國家的人是陸達。他所在的清華大學的研究所參與了新標準的開發。中國將在2008年采用新標準,擺脫西方電子企業的羈絆。 中國政府竭盡全力協助本土工業趕超西方。例如,北京正計劃出台一部法律,該法將規定國家機關和國有企業使用國產中文軟件。但靠上層發布的政令就能使中國趕上西方的高科技優勢嗎?北京的規劃者也不相信這行得通。因此,他們正努力尋找迄今被西方忽視的技術領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