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慘敗之後:扁當局何去何從?站在十字路口,麵臨兩種選擇

(2006-08-22 16:27:57) 下一個
扁站在十字路口麵臨兩種選擇 2005-12-05 03:20:52 轉寄 列印 備受矚目的台灣縣市長選舉12月3日落幕,藍營大獲全勝,綠營慘敗,民進黨主席蘇貞昌宣布辭職。 綠營之敗,敗在內外交困。對內,施政無方,經濟發展停滯不前;對外,受困於兩岸關係底線,政治上難有作為。從這一個角度看,馬英九認為是民進黨打敗了民進黨,是對的。 自己打敗了自己,當然也可以自己戰勝自己。對於陳水扁來說,麵對過一天少一天、不足兩年半的任期,他的從政之路,確確實實已經走到了一個重要的十字路口。 之所以這樣判斷,是因為經過此次縣市長選舉,蘇貞昌的辭職讓綠營的接班人之爭重新陷入撲朔迷離的境地。這個時候的陳水扁在綠營中的中樞地位,反而得到加強。其二,雖然藍營獲勝,但是如果綜合一下藍、綠雙方的具體票數就會發現,綠營的支持者人數,並沒有大幅度萎縮。也就是說,綠營在台灣,仍然有相當雄厚的群眾基礎。 如果此次選舉的結果,是綠營獲勝,蘇貞昌攜勝選之威,發起再造民進黨邉櫻?屈N,陳水扁就徹底跛腳了。但是,事與願違。 歷史就這樣又一次給了陳水扁機會。這支台灣政壇上最具殺傷力、讓大陸方麵頭疼不已的綠色力量,和它背後接近一半的台灣居民,今後何去何從,擺在了陳水扁麵前。 陳水扁有兩個選擇 第一,繼續緊縮大陸政策,甚至在2008年之前拋出“憲改”議題挑戰大陸底線。這樣的做法,既可以團結支持者,又可以打擊泛藍陣營,製造兩岸緊張氣氛。更重要的,這樣的做法,暗合了美、日牽製中國的大戰略,會得到美、日的支持。 第二,利用執政之便,放寬兩岸經貿交流。這樣的做法,既可以使台灣經濟發展展現新的曙光,又可以取信於民,鞏固執政地位。 如果陳水扁選擇了第一,後果可想而知;如果陳水扁選擇開放兩岸交流,不但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十分深遠,對台灣內部的族群彌合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台灣社會近年之所以深度撕裂,根本原因在於兩岸關係。如果綠營改弦更張,淡化、或者不再繼續操弄兩岸議題,將今後選舉的焦點轉移到內政問題上來,台灣島內的和諧氣氛會好很多。 站在泛藍的角度,恨不得將綠色勢力趕盡殺絕;但是,站在大陸的角度,有哪一個大陸人希望未來的台灣島,是一個藍綠尖銳對立、不共戴天的社會呢? 這是陳水扁最後的一次機會。青史留名還是默默無聞,就在他的一念之間。本報記者王義偉 慘敗之後扁當局何去何從? 2005-12-05 04:19:22 轉寄 列印 台灣島內的又一場選戰落幕了。這場“看不見政見”的地方性選舉,結果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是因為國民黨勝了,意料之外是民進黨敗得如此之慘:僅僅拿到了可憐的6個席位,台北縣丟了,台中市沒搶到,就連宜蘭縣和嘉義市這兩個長期為泛綠所經營和把持、被民進黨視為“最不可能出事”的地方也賠了進去。問題是─── 選民理性漸占上風選舉慣技全麵失靈 這場“三合一”選舉雖說沒有出現類似“3‧19”槍擊案那樣的“驚魂一刻”,也沒有上演“李登輝被抓”這樣的“怪異戲碼”,但整個台灣島還是經歷了一段雲遮霧罩、硝煙彌漫、“驚奇”連連的日子:從“非常光盤”到民進黨“火燒全台、各個擊破”的戰術;從外洩拉法葉案密辛“挖國民黨祖墳”到扁的“胡話連篇”;從候選人的“眼淚紛飛”到五花八門數以萬計的賄選案。 不能說民進黨選的不賣力,就競選策略而言,所有戰術的效應已經發揮到了極至。但是,號稱有60萬人的大遊行,未達到扭轉選情的目的。選舉高手邱義仁祭出的“以弊製弊”的“必殺技”也未能救民進黨於危難之中;投票前夜台北縣長候選人羅文嘉的兩度落淚和“我不甘願”的哭喊同樣沒有給民進黨帶來“奇跡”。 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民進黨今天嘗到的苦果,其實在它取得台灣的“執政權”以後就已經種下了。5年的時間不算短了,但除了口號和“空頭支票”,誰見過扁當局為選民端出“牛肉”?沒學會如何施政,反倒把自己身上僅有的一件像樣的東西───寫著“清廉”二字的“護身符”也給扔掉了,肆無忌憚地製造出一個接一個的弊案,大官大貪小官小貪,把好端端的一個台灣島搞的烏煙瘴氣,亂象叢生。憑著這樣糟糕的“成績單”,還敢奢望民眾一忍再忍、無限透支的支持嗎? 解讀此次“三合一”選舉的結果,對民進黨來說,更大的警訊還在於:藍軍成功打進綠營的“後方陣地”,士氣大振,信心大增,馬英九就任國民黨主席後“首戰大捷”,風頭無人能擋;陳水扁提前“跛腳”,“四大天王”各自為戰,民進黨的內亂已不可避免;泛綠的基本盤多年來首次出現大範圍鬆動,“台獨鐵票”對選戰的影響力明顯下降;扁當局“綠化”媒體的行動受阻,負作用正在顯現,民進黨的“秀場”越來越小;選民對選舉的激情開始被理性所逐漸取代,民進黨慣用的挑撥族群矛盾、抹紅政黨對手、玩弄兩岸議題等選舉戰術全麵失靈。 照此發展下去,隻要不出現大的意外,2008年“大選”民進黨恐怕前景不妙。 民眾關心兩岸政策緊縮開放南轅北轍 現在,人們最擔心的一個問題是:在經歷了這樣一場慘敗之後,民進黨和陳水扁會不會“負氣施政”,為了向“在野黨”示威,對“深綠”人士有所交待,有意挑起事端,製造混亂,引發政黨的爭鬥和族群的對立,使台島在以後的兩年時間裏陷入持續的動蕩之中?尤其是在兩岸事務上,為顯示“公權力”的存在,與“在野黨”賭氣,繼續逆勢而動,甚至變本加厲,讓剛剛回暖的台灣海峽再度進入“冰凍期”? 事實上,這種危險征兆已現。本周,為了回應馬英九“若泛藍贏得過半數縣市長,兩岸政策可望鬆綁”的表述和各方傳出的“若國民黨勝選,台當局將會調整兩岸政策”的說法,陳水扁公開發出威脅說,如果“三合一”選舉泛藍贏了,“為了維護台灣人民的福祉和權益”,將採取“和解不退縮、堅定不對立”的路線,兩岸政策隻有進一步緊縮。現在泛藍真的贏了,而且是大贏,扁會怎樣“緊縮”呢? 值得玩味的是,就在扁的“緊縮說”出壞耐瑫r,台“行政院”傳出了另一種說法,說“三合一”選舉後,兩岸政策將有重大突破、明確表示要從兩岸貨咧焙郊柏涍便捷化鬆綁入手,分階段開放;而大陸民眾赴台觀光一事明年初就可望放行。與此同時,台“陸委會”也在本周公布的一份調查中指出,有八成的台灣民眾贊成兩岸直航,兩岸直航依舊是在台外商最期盼的事。並聲稱兩岸直航是當局既定的一貫政策,也是目前正在進行的事。 一個要“緊縮”,一個喊“開放”,究竟哪個是真、哪個是假?揭開這個“謎底”需要時間。或許他們講的都是“選舉語言”,那兒說那兒了,根本就不會有“謎底”。但是,對扁當局的此番“南轅北轍”的表現,我們至少可以作出這樣的判斷: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已完全陷入了混沌無序、進退兩難的境地,焦慮感日甚,民進黨內不同派別為了尋找出路已開始在政策層麵展開角力。 民進黨內爭鬥難免“卡位戰”風煙已起 本周,蘇貞昌已先應聲倒地,下一個“出局”的該是誰?民進黨內“倒謝”風又起。按照綠營一些重量級人士的說法:謝長廷目前的處境是“選好不是他的功勞,但選壞一定是他的責任”,“謝長廷前景堪憂”。民進黨要拿掉謝長廷,理由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是“謝必須為高捷案負責”。陳水扁在接受電視節目專訪時也首度公開表示,他與“行政院長”謝長廷之間的關係,有些緊張;並且一口咬定“高捷案是謝長廷市長任內做的,那裏是他的天下,完全是他的事”。扁的話已經說到這個份上,謝長廷還能躲得過這一劫? 隨著這場選戰的落幕,民進黨內新一波權力重組和為2008年“大選”而展開的“卡位戰”正式“起跑”。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裏,包括陳水扁在內的民進黨內幾位“大佬”的命邿o疑將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本周,呂秀蓮表現搶眼。她先是公開說出了“泛藍會贏”這樣被黨內“罵臭頭”的話;接著又借接受電視專訪之機,炮口向內,把幾位“大佬”轟了個遍:蘇貞昌、遊錫□輔選不力;謝長廷身涉高捷弊案,造成民進黨選情低迷;陳水扁對陳哲男犯案難辭其究。並聲稱要民進黨從四個方麵進行“全麵檢討”。看呂秀蓮的架式,有資格代表民進黨去角逐2008“總統大位”,甚至提前替代陳水扁的人好像已經非她莫屬了。 選戰年年打,越打越激烈,政黨和政治人物個個都忙得不亦樂乎。可這樣的選戰帶給民眾的更多是無奈和厭煩,以至於整個台灣社會都正在為“選舉創傷症候群”所困擾。本周的一項民意調查的結果顯示:有七成七的民眾認為選舉已經幹擾到他們的正常生活,有兩成四的上班族曾因為政治立場不同,和同事、親友吵架翻臉,甚至夫妻反目成仇,還有三成五的上班族表示,他們因為選戰出現了缺乏安全感、情緒暴躁易怒、生活缺乏目標等“不良症狀”。 本周,國民黨方麵証實,由於台灣當局拒絕陳雲林赴台,原定於12月15日舉行的“國共經貿論壇”將被迫延期舉行。與此同時,兩岸春節包機作業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之中,兩岸參與包機咻數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