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雨果

hugodemain@yahoo.fr 博客名 “今日雨果”純為召喚維克多·雨果代表的一種崇高精神。我名叫“小雨”。
個人資料
正文

★ 小雨哲學立題:哲學是“智慧學”,還是“良知學”?- 趣海拾貝(九)

(2010-10-03 20:35:53) 下一個

 

小雨哲學立題:哲學是“智慧學”,還是“良知學”?
- 趣海拾貝(九)

La Philosophie est «la Sagesse» ou «Conscience»?
- Questions intéressantes (9)

La Filosofia è "Sapienza" o "Coscienza"?
- Domande interessanti (9)

Philosophy is “Wisdom” or “Conscience”?

- Interesting Questions (9)

作者: 今日雨果


觀海角,觀山巒,觀海洋,觀河川,觀一切。
蘇格拉底,公元前470年~399
譯者: 今日雨果



小雨哲學立題:哲學是“智慧學”,還是“良知學”?
- 趣海拾貝(九)


  請允許小雨問一個有趣的哲學問題:哲學是“智慧學”,還是“良知學”?

  此問題是由網友“擊水三千”的文章[1]所衍生出來的,他的文章的題目開門見山地問道:“中國為什麽產生不了哲學和哲學家?”

  擊水三千”先生的此文寫得言簡意駭,發人深省。尤其是對“真王國”、“善王國”、“美王國”,三個王國的總結。

  小雨可以蠻肯定地說:中國幾千年的戲劇中,從沒有過哲學家的角色。[2]

  有一點小雨與擊水三千”先生有不同看法,提出來與商榷。

  先生說:哲學是人類的有生命力的智慧學。
  沿用先生的語句結構,小雨認為:哲學是人類的有生命力的良知學。

  先生說:智慧合,則哲學生;智慧分,則哲學死;智慧“獨”,則哲學無。
  沿用先生的語句結構,小雨認為:良知合,則哲學生;良知分,則哲學死;良知“獨”,則哲學無。

  到底是conscience --> wisdom? or wisdom --> conscience? 即,到底是智慧比良知呈更高層次,還是良知比智慧呈更高層次?小雨認為是後者。

  從“良知”的英語詞“CONSCIENCE”的拉丁語來源,可以看出端倪:
  Origin of CONSCIENCE
  Middle English, from Anglo-French, from Latin conscientia, from conscient-, consciens, present participle of conscire to be conscious, be conscious of guilt, from com- + scire to know — more at science
  First Known Use: 13th century

  良知”的英語詞CONSCIENCESCIENCE加上前綴CON而構成。
  前綴con-表示“共同”的意義:
  例如:
  concentric同中心的(con+centric中心的)
  contemporary同時代的(con+tempor時間+ary→同時間的)
  conclude結束;總結(con+clude關閉→全部關閉→結束)
  confirm堅定;證實(con+firm堅定)
  condense凝結;濃縮(con+dense 濃密的)
  consolidate鞏固,加強(con+solid堅固+ate→成為大家的財產→沒收)
  conflict衝突(con+flict打→一起打鬥→衝突)
  confluence匯流(con+flu流+ence→共同流→匯流)
  congregate集合的,聚集的(con+greg集合+ate→集合到一起→聚集的)
  console安慰(con+sole安慰→一起安慰)

  也就是說,con'science是一種“共同”的“科學”,並向高一層次的升華。“conscience” is “science”(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並集)在更高層次上的概括和升華,中文翻譯為“良知”。

  良知是比智慧呈更高層次的升華。

  譬如,原子能的發現及利用是人類的智慧的體現。進而,把原子能用於發電,是人類的有良知的體現;反之,把原子能構造原子彈用於戰爭,是人類的無良知的、惡、醜的體現。
  再譬如,船和飛機的發明及利用是人類的智慧的體現。進而,把船和飛機用於擴大商品交換和人際交流,是人類的有良知的體現;反之,把船和飛機,乃至其合成品--航空母艦用於戰爭,是人類的無良知的、惡、醜的體現。

  中國人是否隻能與哲學和哲學家無緣?過去的曆史上有沒有,眾說紛紜,見仁見智。小雨才疏學淺,無法係統地回答。

  中國人現在是否隻能與哲學和哲學家無緣?

  小雨認為:玄!隻要看中國人的造假的如火如荼就可得知,隻要看中國人造航空母艦的目前的“決心”就可得知,隻要看中國人對體現了群體智慧和群體良知的“零八憲章”的目前的態度就可得知。

  國人,包括前輩中打江山的革命者們,對於暴力-->金錢-->知識-->智慧-->良知(最高境界)的人類普遍的、漸進、遞增、優化的曆史發展規律,全球視野不廣,前瞻認識不足,進而升華的鬥爭哲學在良知層麵上先天不足,由此釀造了文革慘劇,迄今在製定國策上仍受其影響。

  零八憲章”,其光明正大的出現,乃群體智慧和群體良知的結晶,縱有瑕疵,仍不失精華,為何得不到法定程序框架下的商討、切磋、議定呢?零八憲章”的流產,是中國失去的又一次前進的機會,也是中國人失去的同哲學和哲學家結緣的又一次機會。

  的部分原因,在小雨的一段拙文中有所披露,現附上供參考。 [3][4]

  。。。小雨認為,若將毛澤東在《實踐論》中的十六個字擴展為二十四個字:“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去惡從善、去醜求美。”,更適合於二十一世紀的現實和本質。這二十四個字,作為一個整體,更具有全麵性和普遍性。治病,治人,治國,治世,治理對象不同,治理規模不同,治理手段不同,治理過程不同。但是,小雨堅信:從其哲學本質上來說,四者之間,必有普遍規律蘊含在內。人類進入二十一世紀了,東西合璧、全球化的趨勢已不可逆轉。為了理性地迎對這一趨勢,“去惡從善、去醜求美”這八個字,是非加不可了。難道不是嗎?!

  小雨另外唯一想補充的一點是:在二十一世紀裏,從語言學的角度來說,你我得努力學好至少三種外語。不然的話,很難做到這“二十四個字”,如果一個人連其它部落,其他民族,其他國家的人民的語言都不懂,談何“精”、“真”、“彼”、“裏”、“善”、“美”?無論是在自然科學領域、社會科學領域,或哲學領域裏的事物及其描述它們的言談或作品,無論翻譯得如何完美,都是很難做到100%地反映原文的背景知識、確切的含義、微妙的隱喻和原本的思想的。

  小雨再查看了定義“哲學”的維基百科全書的詮釋:
  哲學(英語:philosophy)是從希臘語“Φιλοσοφία”philo-sophia)轉變而來,意思為「熱愛智慧」,或是比較少用的「智慧的朋友」。[1] 從西方學術史看,哲學衍生出科學。後來,哲學成為與科學並行的學科。。。[5]

  這下可怎麽才好?嗬嗬。

  那麽,到底哲學是“智慧學”,還是“良知學”?很想聽聽各位介紹一下您的理解、定義、闡述以及啟示。
  歡迎提出不同意見,尤其是不同的哲學意見。[6]


後記
Post-scriptum
Poscritto
Postscript

  。。。


參考文獻
Référence
Riferimento
Reference

[1]
中國為什麽產生不了哲學和哲學家?
作者:擊水三千
http://bbs.wenxuecity.com/culture/439263.html

[
2]
小雨哲學立題:中國的戲劇中有哲學家的角色嗎? - 趣海拾貝(一) 2008-08-03
作者:今日雨果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0808&postID=2887

[3]
小雨哲學立題:“中西醫結合療法”啟示錄 - - 趣海拾貝(四) 2008-09-05
作者:今日雨果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0809&postID=6230

[4]
《實踐論》
作者:毛澤東
http://baike.baidu.com/view/976518.htm

[5]
哲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zh.wikipedia.org/zh/哲學

[
6]
《沁園春•長沙》(1925年)
作者:毛澤東(附毛澤東親筆書法)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9/02/content_1058375.htm


初稿 2010103
稿最新稿:始終登載於小雨的博客上,請點擊: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1010&postID=2690


聲明:轉載請務必注明作者及出處。若無注明,所有照片及視頻均為作者所攝。作者保留文字,照片及視頻的版權。
聯係:hugodemain@yahoo.fr

free counters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