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薈萃

精華影視及相關薈萃
個人資料
正文

[ZT影評]世界著名情色電影精品:鴿之翼(the Wings of the Dove) (圖)

(2007-02-08 16:26:39) 下一個

又名: “欲望之翼”, “三顆翼動的心”. 早前COSY88網友貼過影評連接: http://book.sina.com.cn/thepassionalmovie2/excerpt/sz/2007-02-02/1816210336.shtml

現全文轉載如下:

《鴿之翼》屬於經曆了一種超越的情感體驗的精致之作

《鴿之翼》屬於那種看一次電影,猶如參加了一次望彌撒活動,經曆了一種超越的情感體驗的精致之作。

  真正的藝術作品應該是大氣的、精致的。而這種大氣和精致又不是做出來的,那是一種美的沉思、真摯的對話和心靈的體驗。

  我們生活在都市的村莊,棲棲惶惶,唯唯諾諾,苦惱著生命和人性的萎縮。時時需要這種美的體驗,需要這種靈魂的對話,以使我們的生命更高貴一點,使我們和人的本源更接近一點。

  《鴿之翼》就是這樣一部無論電影本體還是人文精神,以及美學品位都臻於極致的真正的電影。

  看美國的所謂動作“大片”是一種感官的愉悅,看《鴿之翼》這樣的藝術精品則是一種心靈的洗禮——發生於水城威尼斯的那段三角戀情直逼人的靈魂深處,當影片的最後一個字幕和最後一縷音樂消失,你會覺得你似乎和影片的主人公一樣,把自己的靈魂和生命都留在了水天浩淼的威尼斯。

  《鴿之翼》改編於美國名作家亨利·詹姆斯的早期同名小說。應該承認,亨利·詹姆斯的小說並不適於電影改編,此前,根據他的小說改編的《波士頓人》、《貴婦的畫像》都很難盡如人意。而伊恩·索夫特利的《鴿之翼》,有意回避了原著拐彎抹角的敘事風格,抓住了原著敏銳探討人類的表象和複雜的心理這個重要的人文精神,同時充分發揮視覺藝術的種種可能性揭示人類心理,既構造了美的視覺空間,又構造了豐滿的心理空間,使《鴿之翼》由一部小說成為一部真正的電影。

  這是一部高度視覺化的影片。

  影片的對白令人驚奇地少,卻字字珠璣,生動、傳神地揭示著特定人物的特定心理。

  在長達3分25秒的片頭中,男女主人公沒有一句對白,也沒有明顯的形體動作,僅憑兩對眼睛就表現出一對戀人的神秘和深情。

  米莉的接風宴上,凱蒂問身邊的馬克:“為什麽大家都喜歡她?”

  “她是美國最有錢的孤兒。”——一句對白,既在敘事層麵點明了米莉的身份,又在美學層麵深刻揭示出馬克這個落魄的勳爵惟利是圖的貪婪和冷漠。

  而凱蒂向米莉介紹姨媽茉荻時的對白也堪稱“絕對”。

  米莉說:“你把她說得像女巫……”

  凱蒂說:“不,她還不會飛!”這是隻有英國人才有的幽默!這種嘲諷,把凱蒂寄人籬下、仰人鼻息的無奈與憤懣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時也顯示出這個缺少錢財的女人並不缺少心計。

  凱蒂問莫頓:“你怎麽知道米莉是美國人?”

  莫頓回答:“她的笑聲太大。”英國人的紳士傳統是滲透到骨子裏的。盡管莫頓已經困窘得隻能偷著和戀人約會,卻並不影響他從心裏瞧不起大洋彼岸的新大陸文明。

  而在城堡。馬克和凱蒂的兩句對白更是傳神。

  馬克摸到凱蒂床上,向她表白:“我愛你,我需要米莉的錢,以維持我的生計,我得和她結婚,但不會太久。”這句表白活畫出20世紀初期,在資本主義衝擊下沒落貴族的虛偽、殘忍和寡廉鮮恥。

  隨後,凱蒂來到米莉床上,對她說:“房間太冷。這些貴族,連暖氣都沒有。”表現了一個曾經卑微的女孩對沒落貴族的蔑視,更表現了凱蒂對馬克那種麵對生命比她還要冷漠的不寒而栗。

  幾乎所有的對白都一語雙關,既表述著敘事層麵的意義,同時又蘊含著美學層麵的內涵;既揭示心理,表現性格,又自然呈現出一種人生態度、文化品位。而這所有的對白又都體現著亨利·詹姆斯作為一個作家的一貫的美學主題,他一向認為美國性格的基本弱點是漫不經心的自我主義。他的許多作品都表現了美國人的誠懇、粗獷和歐洲人的欺詐、有教養之間的對立。

  這是真正的精致,這是真正的電影對白。

  《鴿之翼》的精致還體現在色彩和服裝的設計上。

  影片中主要角色的所有服裝的色彩式樣都既賞心悅目,又著重表達了影片的基本含義,反映著不同階層的文化取向和人物個性。

  導演和服裝師為米莉設計的服裝基調是白色。象征著這個天真、熱情、卻病入膏肓的富家女花卉般的嬌嫩和天使般的純潔;凱蒂的服裝基調以重色為主 ——藍色和黑色。而在她從莫頓的來信中得知,因為他的陪伴,米莉竟然活過來了,比任何人都有活力時,凱蒂的長裙是鮮豔的猩紅色,燈光把她的臉龐映得慘白,這是一種有意的對比,這種色彩和光影既是現實的,又是心理的,反襯出凱蒂的寂寞和忌妒,以及她為這場親手導演的,為了攫取財富而犧牲情感的陰謀的心力交瘁。

  《鴿之翼》的鏡語也頗見功力。

  伊恩·索夫特利善於運用聲音蒙太奇連接時空,創造詩的意境,十分大氣。

  片頭序幕,凱蒂和莫頓在電梯裏親吻時,電影家用了一個聲畫分離——畫麵是兩人親熱,茉荻姨媽數落凱蒂的聲音卻提前進來了。然後沒有技巧,直接切入凱蒂的眼睛特寫,進

  入茉荻姨媽家。這樣的剪接既加快了敘事節奏,又使上下兩場戲在敘事上連貫,在情緒上造成對比,拓展了想像空間,獲得了“超加和性”的美學效應。

  接風宴上,米莉向凱蒂毫不掩飾地表示她對莫頓的喜愛,隨著她的話音,敲打鍵盤的聲音提前進入畫麵,而後切入莫頓打字的鏡頭,時空雖然變了,兩個女人對莫頓的情緒卻延續下來。

  而由中國煙館、凱蒂父親的臉疊化到威尼斯時影片出現全片僅有的一次歡樂的音樂主題。一張沒有生氣的老臉和生機盎然的威尼斯對比,歡樂的音樂主題則預示著米莉的悲劇命運。

  影片尾聲,米莉死後,莫頓孤身一人重返威尼斯,低回於水天一色之中,耳畔回響著他和米莉、凱蒂以及女仆夜遊威尼斯的笑聲。然後立即切入他們在夜的波光燈影中遨遊的鏡頭。這兒的聲畫已經在前麵出現過,第一次是敘事,這一次的有意反複則是莫頓意識的視覺化,是心理時空的物質呈現。那是對一種逝去的情感和永恒人性的詩意追懷。

  《鴿之翼》的精致還體現於影片的用光。

  整部影片的光線都營造著一種懷舊的情緒和世紀初的氛圍。米莉在樹下看孩子踢球的戲先是一棵大樹為前景的大全景,然後是一個長焦的中景,有意模糊的綠色背景突顯著一襲白衣的米莉對生命的眷戀。

  凱蒂在城堡被馬克的槍聲驚醒,在窗口向外巡視時,四周幽暗,衣服也是深色的,臉卻被外麵的散射光照亮,柔和、朦朧,猶如聖像。

  凱蒂在威尼斯的露天酒吧授意莫頓為了錢有意接近垂死的米莉時,對切鏡頭莫頓這一麵的背景是黑色的,他的臉顯得蒼白。這種色彩上的有意簡化體現著莫頓此刻的震驚與凝重。

  從貴族的盛宴到威尼斯,影片用了許多效果光來表現米莉的天真和純情,那緩緩移動的攝影機猶如一對眼睛,觀察著她和她的朋友,將米莉的悲劇形象深深地印在人們心裏……

  伊恩·索夫特利以精致、大氣的視覺語言探討著人類的表象和複雜的心理,追問著人性不可知的隱秘;以凱蒂、米莉和莫頓三個人的情欲鏈接著善良和邪惡、忠誠和背叛、人性和貪欲的兩極。

  因為貧窮,凱蒂和窮記者莫頓的戀情,甚至和父親的親情都要受製於富有的姨媽,她竟然成了父親和姨媽之間金錢和情感交易的籌碼。

  為了米莉的遺產,凱蒂授命莫頓接近米莉,而當莫頓很認真地想在米莉生命的最後時光給她一點生命的激情時,凱蒂竟然粗暴地拉走莫頓,一邊和他瘋狂做愛,一邊說:“我現在不可憐她!”

  影片中最令人不堪忍受的沉重一幕是馬克向米莉道出真相之後,米莉的女仆為了給主人一點最後的安寧,懇請莫頓否認他和凱蒂的戀情——繼續撒謊。

  莫頓這樣做了。然而,米莉卻說:我愛你,我愛你們兩個……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個美麗、純情的女人在即將告別這個充滿欲望的世界時把什麽都看透了!忠誠而又自欺的莫頓隻能長跪於她的麵前,請求她最後的寬恕。

  米莉的死使活著的凱蒂和莫頓經受著靈魂的審判。當兩人赤裸著像初生的嬰兒一樣相對時莫頓告訴凱蒂,他將放棄米莉在遺囑中贈給他的遺產;凱蒂告訴莫頓,隻要他忘記對米莉的記憶,她仍然愛他——這個被貧困擠壓得曾經忘記了良知的女孩終於知道真情可以不和金錢聯在一起了。然而,她的請求仍然是一種交易。對莫頓而言,逝去的是一段生命的記憶,不可磨滅,他隻能選擇重歸威尼斯。

  “此情可待成追憶,隻是當時已惘然。”

  《鴿之翼》也許是一個超越善惡、超越是非的故事。它讓我們直麵人性,直麵情感,直麵隱秘而又脆弱的靈魂……

  我們應該喜歡這部精致而又大氣的作品。精致不是矯情,是一種人生態度;精致不是做作,是一種超越的精神體驗。

  精致的電影是畢生難忘的電影,精致的人生是美麗高貴的人生。

  不企望所有人都相信上帝,但是可以企望所有人都體驗美的彌撒。

  伊恩·索夫特利在本片體現出的主要風格元素:

  1.對文學作品的精彩改編。

  2.敏銳探討人類的表象和複雜的心理。

  3.高度視覺化和散文詩一樣的敘事。

  4.表演的有效控製。

  5.緩緩移動的攝影成為一個忠實的視點。

  6.對色彩、服飾表現情緒的重視。

文章摘自《世界情色電影精品鑒賞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