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子的物質世界

遊子的談天說地, 關於我們生活的這個物質世界.
正文

零九年五月意希遊記–聖彼得和鬥獸場

(2009-06-14 06:18:06) 下一個

By hey3g/遊子, June, Sydney



從很小的時候,郝三就知道這個世界上最小的“國家”叫做梵蒂岡,僅有 0.44 平方公裏。這個大小,遠小於一個城市的區,可能隻和某些比較大的居民小區相似。這是個什麽樣的國家?關於教皇,郝三知道曆史上反對地心說的布魯諾被教皇判處了火刑,而天主教在郝三心中,則是一個威嚴強大有點讓人畏懼的宗教。

郝三出發之前,臨時抱佛腳地讀了幾本旅遊的書,算是終於對梵蒂岡和羅馬錯綜複雜的曆史稍微有了點了解。教皇一直是羅馬實際上的統治者,從古羅馬之後,羅馬基本上就是教皇的地盤。梵蒂岡,應該是現代政治體係對教皇權力的一種承認和讓步。教皇及其屬下顯然不受意大利政府的管理和統治,不過,現在的教皇再也沒有對世俗社會的統治和管理權。於是,這麽一個城中之“國”就形成了。

到羅馬來,梵蒂岡是必須去的。梵蒂岡開放給公眾的,是聖彼得大教堂和梵蒂岡博物館。

一大早,郝三小悅興衝衝地乘 Metro 到離博物館最近的 Cipro 站。下車一看,感覺這周遭的街道更為狹窄,建築比較低矮,時不時還能看到在街邊擺攤的人,郝三覺得似乎回到了中國的某個偏遠城市。不過很快,高大的城牆便映入眼簾。梵蒂岡占據著這裏最高的山頭,四周厚厚的城牆把這個特區保護得嚴嚴實實。就這圍牆,已經儼然說明了其特殊的地位。

梵蒂岡給郝三的第一印象,像是一個戒備森嚴的皇宮。

(梵蒂岡護衛)

趕到博物館門前,盡然一個人也沒有,問門衛,才知道今天不開。一年內少數幾天非周日的閉館的日子,給碰上了。隻好臨時改變計劃,馬上去聖彼得,明天早上再來。幸虧今天不是在羅馬的最後一天。

去聖彼得,隻要隨著著人群走就可以了。滿街拿著地圖背著相機的,都是世界各地趕來朝聖、參觀、旅遊的人士。

聖彼得大教堂有一個有如張開的雙臂一般的兩個半圓形的巨大石柱回廊。回廊內,是一個巨大的廣場,回廊的上麵,站著聖人聖徒們的各種雕塑。廣場的盡頭,多級台階上,高高地佇立著教堂的正門。

(聖彼得門前的廊柱)

(廊柱上的聖人聖徒塑像)

剛從狹窄的街道上擠進來的人們,必然會被廣場和廊柱震懾。據說,這也是當初設計者的初衷。遙想數百年前那些飄揚過海的信徒來到這裏,估計站在廣場上,心就已經徹底地臣服了。

(教堂正門)

(向你宣教的聖徒們)

聖彼得教堂對所有參觀者免費(意大利的教堂多數不收費,不過登頂等項目是要交錢的)。

兩人在教堂大門前排了一個比較短的隊,碰巧就是直接登頂的隊。好吧,沒有進教堂,就先登頂看看。登頂的台階有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到教堂頂,第二部分到主穹頂的頂上。第一部分可以乘電梯,第二部分是在穹頂內部的夾層中攀爬(狹小陡峭的樓梯),沒有電梯可乘。上到教堂的頂,就可以走入俯瞰下麵龐大教庭的狹窄圓周露台上。當然露台幾乎都是封閉的,而且安裝了細密的鐵絲網。站在這裏,頭上是大穹頂,腳下百米之處,可以看到宏大的主祭台。郝三到的時候,下麵正在舉行儀式,遙遙地傳來唱詩的聲音。由於有細密的鐵絲網,非常難於拍出清楚的照片。郝三換上了長焦距鏡頭,也沒有拍清楚底下台上的人,不知道是不是教皇今天親自主持。在世界上最重要的教堂頂上俯瞰莊嚴的儀式,這也算是人生的一個特殊時刻吧。

(站在穹頂下麵,正碰上一個儀式)


從這裏到穹頂頂端的階梯,是在穹頂內部的夾層中蜿蜒向上的。內傾的兩麵牆讓人在很多時候不能站直。狹小的通道,隻能容許單方向行進。而最後登頂的通道,基本上是垂直的梯子,隻有一條吊下來的繩子可以抓住。到穹頂頂端,梵蒂岡盡收眼底,羅馬就在眼前。當然,想想自己站在聖彼得那個巨大穹頂中心的頂端,你的腳底估計會感覺有些搖晃的。

(教堂穹頂頂端俯瞰)

語音導遊裏說,就算你來過聖彼得一百次,你也會被這個輝煌巨大的教堂所折服。郝三剛才覺得梵蒂岡象皇宮。那是不準確的。準確地說,世界上沒有一個皇宮能建成這樣。地板是彩色的大理石拚成的圖案;白色大理石的雕塑,牆上的著名壁畫,極高處的圓弧頂部金色的裝飾。這是一個從細微到整體裝飾到了極點的超級大廳。身處這樣一個地方,不夠用的是眼睛。 當然,要把它寫出來寫好,讓讀者有相似的感覺,就更困難了。

(教堂內部)

(穹頂)

聖彼得裏最讓郝三難忘的,不是貝尼尼設計的主祭台或者某個教皇的墓前雕塑,而是位於大門右側最前端的米開朗琪羅的雕塑“悲痛”。年輕的聖母,抱著死去的耶穌的軀體,耶穌已然沒有了生命,抱住他的聖母,臉上卻是平靜。然而她俯下的頭、低垂的眼簾,訴說著她最深沉的悲痛,挽抱著耶穌的左手和平伸的右手,仿佛試圖挽回失去的生命和哀歎最大的犧牲。這是一個飽含感情的雕塑,能在最為悲痛的場景中表現出“愛”和“博大”,而不是一味的強調悲痛,這是大師的不凡之處。

後來在弗洛倫薩看了米開朗琪羅的另一件巔峰作品“大衛”,更加覺出了他在完美外形之外用微小精細的細節來表現人物深沉的情感的絕技。

(“悲痛”)

(貝尼尼設計的銅質祭壇)

回到聖彼得。這個教堂,很多處是有名的教皇和曆史上皈依天主教名人的墓地和紀念碑。為天主教作出傑出貢獻的人都在這裏有一席之地。我驚訝地發現,有幾個教皇的遺體都陳列在幾座紀念碑的底部,透明的玻璃後麵可以看見他們。這和蘇聯和中國的水晶棺何其相似。不同文化,居然有如此相似的做法。天主教樹立典型塑造聖人的傳統可見一斑。

藝術為宗教所用,也是這裏的一大特點。除了米氏,拉斐爾和貝尼尼都是教堂的禦用藝術家。 他們創作巨大的壁畫、雕塑、墓碑和祭壇。他們用自己的藝術天才把抽象的宗教概念、場麵、意境和理念,非常有效地形象化了。這些藝術品,是最直接直觀和有效的工具,讓心存敬畏的民眾毫不費力地全盤接受了。

是宗教圈養了藝術,還是藝術幫助了宗教?究竟是藝術的美感染了你還是宗教的深沉給你指路?在這裏實在是難以分辨。

(內部細節)

(拉斐爾的壁畫)

(教堂地板)

兩天的高強度行走,小悅已經是步履艱難。看來在悉尼體力準備得太不夠了。想想未來三周還有五個城市要走,真是害怕要是吃不消累趴下的話,該咋辦?

兩人中午在梵蒂岡外麵一個餐館休息吃飯,點了個烤海鮮,烤蝦烤魚一大盤,量不小,但味道一般。好歹體力恢複了一些,兩人繼續前進。乘 Metro 轉 B 線,到鬥獸場。這 B 線比 A 線更陳舊一些,郝三忽然對羅馬人民生出一點點同情起來。

上次到鬥獸場是晚上。今天要進去好好看看。
 
(走入鬥獸場)

鬥獸場其實不隻羅馬有,另外一個保存完好的在北部的 Verona 。羅馬帝國的尚武和血性使得他們不僅好戰,征戰回來或者和平時期,他們也要用人和獸或者人和人的血腥搏鬥來娛樂自己。兩千年前,上萬名俘虜、奴隸、異教徒和自願者在這裏和無數各式猛獸或者他們自己搏鬥。當然,不是每個角鬥士都戰死,少數拚了命但是幸存下來的,得到了赦免甚至賞賜,成為自由人。但無疑,這個地方,是整個羅馬最為血腥的場所。鬥獸場用巨大的石塊構築了主要的結構,細密的磚塊建造了牆、門、樓梯、通道。血腥的角鬥在公元後 200 多年就逐漸被禁止。鬥獸場也慢慢地被荒棄。這裏曾經是羅馬其它建築的采石場,巨大的四層結構被拆毀了很多。

(現代角鬥士)

(全景)
今天,鬥獸場如同其它古羅馬的廢墟和遺跡一樣,巨大的石柱傷痕累累,磚塊也風化成了土黃色。然而,鬥獸場的規模比任何一個其它的古羅馬之後的建築更大更宏偉。盡管當時的人物故事已經煙消雲散,盡管鬥獸場上沒有一個名字、沒有一個雕塑或者豪華裝飾的墓碑,但整座建築卻是一個時代的紀念碑。

(局部)

從不可一世的古羅馬到被宗教捆綁的天主教意大利,這個國家的命運讓人慨歎。

(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小小艾 回複 悄悄話 鬥獸場看著真是觸目驚心。當年的血腥場麵想想都覺得可怕,而更可怕的是座無虛席興奮激動狂熱的觀眾~~~
夏零星 回複 悄悄話 三哥辛苦了,寫了大半天遊記,累了坐會兒喝杯加冰的水吧!
好久不見三哥,問三哥好!
阿卡卡 回複 悄悄話 屆些PP 額好像在大英博物館也看到。。。

3 哥遊滴不姨樂呼哈!
ice3 回複 悄悄話 遊記真好看!! :))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