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家長熱點議題之十二——陳曉薇現象和英才教育
(2009-06-09 10:40:27)
下一個
和朋友聊天,不約而同地說起了陳曉薇,於是引發了我關於英才教育的感歎。
大約是十多年前,偶然間在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裏聽到一個悅耳的女聲,英語純正,吐字清晰,語調優美。納悶中央台什麽時候招收老外做播音員了,扭頭一看,哇噻 ! 屏幕上是一個眉目清秀的東方大美人!
從此,我便開始注意起了這位美女播音員。首先,從字幕上看到她叫陳曉薇。說她是美女,真是當之無愧,她並不是那種普通媒體或者影視人物所表現出來的豔麗華美,而是一種端莊秀麗之美。她的一顰一笑都顯露出沉著穩重,機智敏銳的個性,眉宇間透著一股高雅與親切,卻又有些咄咄逼人的架勢。她的主持能力足可以和任何一位美國大牌主持人媲美。
陳曉薇主持的那檔節目叫做 “ Sunday Topics”, 是一個用英語采訪各種名人政要的訪談節目。我開始注意到陳曉薇,是因為她漂亮的英語,後來才慢慢發現她的魅力更在於她敏捷的思維,深刻的觀察力與準確的表達能力。看她采訪英若誠、陳凱歌以及時任美國總統比爾 8226; 克林頓( Bill Clinton )、前美國總統吉米 8226; 卡特( Jimmy Carter )、美國有線新聞網( CNN )創始人泰德 8226; 特納( Ted Turner )和雅虎公司創辦人之一的楊致遠( Jerry Yang ),你能感受到陳曉薇超凡的感染力和鮮明的個人魅力。隨著節目的深入,往往主角由被采訪者變成了采訪者。她的提問,看似輕鬆隨意,實際卻很深入而尖銳。比如她在采訪克林頓時著名的提問: “ 您認為您的工作和江主席的相比,哪一個更困難? ” 這讓善於隨機應變的克林頓著實傷了不少腦筋,而這時候一旁的搭檔水均益相比之下隻是一個跑龍套的小夥計。
我當時有個膚淺的推測,這陳曉薇一定是個天生的伶牙俐齒,善於鬥嘴的姑娘,畢業於上海或者北京的某個外語學院。
錯了!
陳曉薇 “ 輝煌 ” 的履曆一定會嚇壞任何一個普通人:
她中學連跳四級, 15 歲進入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 26 歲時得到美國匹茲堡大學分子遺傳和生物化學博士學位,然後去加利福尼亞大學從事人類學博士後研究,連續兩年獲得美國政府研究基金獎; 28 歲進入中央電視台,做了五年主持人。之後又在美國麥肯錫紐約總部任媒體及醫藥行業谘詢顧問,然後海歸任中華網( www.china.com ) 首席財務官和執行董事,目前是九城首席執行官。
可以說,陳曉薇就是我們許多人心目中的 “ 才 ” ,那她走到今天是不是可以算成功了呢?
陳曉薇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天才,是上天給了她出眾的潛在能力。不錯,她上了科大的少年班,可能不少老師家長一旦有孩子進入“少年班”就覺得大功告成了。但是客觀地說,這個陳曉薇這個 “ 才 ” 並不是由科大培養出來的,科大在某些程度上扼殺了一個天才。
陳曉薇自己是這麽說的:“坦白說,從小時候起我就是一個虛榮的女孩子,希望別人看到我的聰明。所以盡管很喜歡文學,但我還是選擇了理科。因為那個時代,人們普遍認為聰明的孩子學理科。”
陳曉薇清楚,自己從小興趣就在文科,念理工科也是虛榮心作作祟,希望別人看到自己的聰明。當她赴美留學取得生物化學博士學位、開始在加州大學從事人類遺傳博士後研究時,所有人都認可她的聰明,隻有她自己不認可, “我跟科學,就像指腹為婚的一對夫妻一樣,誰都不愛誰。我每天在實驗室刷試管的時候,就像給一個我不喜歡的丈夫倒洗腳水似的。” 她一直在努力尋找機會,掙脫這 “指腹為婚” 的科學家角色。
一個偶然或是非偶然的機會,陳曉薇離開美國,進入了中央電視台,徹底地與科學分道揚鑣,走上了自己的興趣之路。 如果沒有當初果敢的 “背叛” ,陳曉薇很可能隻是實驗室裏埋頭苦幹而且並不開心的三流科學家,她的成長路徑也會單一而沒有變化。
“給一個我不喜歡的丈夫倒洗腳水”的陳曉薇是不幸的,但是她能及時糾正錯誤做自己喜歡的事又是幸運的。或許她仍然在追尋她事業上真正的歸宿,但是我相信她是自由的,快樂的。
可是其他千千萬萬在傳統教育體製下走過來的普通人呢?他們是不是委身於某個實驗室裏,僅僅為了金錢和地位而 “給一個不喜歡的丈夫倒洗腳水” 呢?他們是不是有其它的興趣愛好,在別的領域裏更能發揮出意想不到的才能呢?科大少年班的功過通過陳曉薇改行、謝彥波失常、寧珀出家能否有個可觀的評說呢?
回到陳曉薇身上來,如果她十五歲時就能作她喜歡做的事,我們的社會和體製也能為她提供一個自由發展的機會,那麽今天的陳曉薇會是什麽樣兒呢?
最近媒體又報道:30年高考狀元全軍覆沒,無一成“才”!其實仔細想想,何止這30年,再往上追30年,即49年之後,這個國度裏出現過大師級的人物嗎?但是從49年往上推30年,60年,我們就不乏看到一大批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和思想家。這是為什麽?
也許其中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但是49年之後的一次次政治運動別說是人才,是個正常的人能生存下去就不錯了。那79年之後呢?急功近利,重理輕文,浮躁淺薄的應試教育和對思想的禁錮是埋沒人才的禍首。(奇怪的是,雖然重理輕文,79年後我們也沒有出現過大師級的科學家!)
縱觀古今中外,正真有才華的大師精英並不是現有的教育體製裏培養出來的,尤其是思想文藝等社會科學領域裏的尖端人才,一旦經過“正統”教育的約束,就平平庸庸與常人無異了。更何況陳曉薇這樣對文科獨具天賦的神童,如果一開始就能順其自然發展,而不是隨大流去和化學試劑打交道,中國會不會多一個文學大師呢?
再看看中央美術學院這樣的“一流”高等學府幾十年來培養出丁聰徐悲鴻張大千了嗎?很簡單,在溫室裏培養樹木,雖然每一棵樹都不會受到蟲害或死亡,整齊劃一,煞是好看,但溫室裏永遠出不了做棟梁之材的參天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