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111)
2008 (219)
2009 (121)
2010 (101)
2011 (161)
2012 (183)
2013 (99)
2023 (1)
2024 (1)
寫完這些文字後,看到‘文學城’網友蔡真妮的博文《一個逼孩子練琴的媽媽的悔悟》,百感交集,特抄錄如下:
<---->
<---->一個逼孩子練琴的媽媽的悔悟
<---->蔡真妮
我剛到加拿大的時候,想買生意做,認識了琳達。她是韓國人,年輕時和丈夫帶著年幼的女兒移民到了加拿大,他們買了一塊臨街的地皮蓋了一間幹洗店兩個人一起經營。如今女兒已結婚生子了,兩口子就想把店賣掉退休了。
琳達是個阿慶嫂式的八麵玲瓏的人物,裏裏外外一把手,表麵上她像其他韓國女人一樣對老公恭敬有禮,但是在和外人打交道時她性格中的強勢和精明一覽無餘。
有一段時間我天天到她的店裏報到,名義上是看生意,實際上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和琳達在聊天。一天,我和她說起送兒子去興趣班的事兒,她的表情沉靜下來,一反常態沒有給我任何忠告,愣怔了半天都沒說話。
後來轉頭看著我,有點意興闌珊地說:“孩子愛學就讓他學,不願意學的東西你也不用太逼他。”
這和她平時向我灌輸的新移民凡事都要努力進取的論調截然不同。
她看我有點疑惑的表情,苦笑一下,對我說:“我這是經驗之談。我女兒小時候鋼琴彈得非常好,她參加全加拿大的青少年鋼琴比賽得過第二名,省裏地區的比賽得過的獎項更是數不過來。我家裏有個櫃子專門放她得的獎杯和獎牌。
那時候,我為了讓她練好琴費盡了心機,每天都為了這事和她鬥法。”
她長歎一口氣。
“放學後,鄰居的小孩都在外麵又跑又跳,女兒在家裏坐不住,可她擰不過我,有時一邊練琴一邊流淚。”
“我那時就覺得是為了她好。她四五歲的時候我曾送她去各種興趣班,發現她隻在彈琴上還有點天分,其餘的像滑冰、畫畫、舞蹈、體操等項目都不行,就都放棄了。雖然女兒自己很喜歡跳舞,但她資質平平,跳也跳不出名堂來,我勸她不跳了,一心一意專攻鋼琴。這樣她將來靠著彈琴可以出人頭地,即使做不到,女孩子有特長有藝術氣質長大了才能找到好對象。”
“後來女兒要上大學了,我讓她去學音樂,可她自己非要去當護士不可。
想到當護士有機會認識醫生,如果嫁給醫生,將來隻怕是不需要出去工作的,所以學什麽無所謂,後來我就同意了。”
“那她丈夫是醫生嗎?”我問道。
琳達笑著點頭:“是醫生,還是個中國人呢,來自香港。”
“那多好。”我接口道。
“她的婚姻沒有問題,已經有了三個小孩了,自己在家裏帶孩子,生活得很好。”
“但是,”琳達又一次苦笑著說:“真妮,你知道嗎?自從她上了大學,她再也沒有碰過鋼琴一下。”
“怎麽會?”
琳達說,她一開始也沒有意識到女兒不再彈琴了。上了大學後,那時女兒早已考過了所有的級,也不參加比賽了,鋼琴課就停了。但是放假回家,她也不彈琴,視鋼琴如無物。偶爾琳達問起她怎麽都不彈彈琴,女兒看著媽媽目無表情地說:“我又不去參加比賽,為什麽還要彈琴?”
等到女兒領男朋友來家,琳達專門領著年輕的香港醫生看女兒參加各種鋼琴比賽得到的獎章獎杯,那男的驚奇地對女友說:“我從來不知道你會彈鋼琴,還彈得這麽出色!”
女兒對這個話題,提不起半點興致的樣子:“這有什麽好說的。”
到了他們要結婚布置新房的時候,琳達提出把那台花大價錢買的施坦威的三角鋼琴搬到新房去。當年買這個琴的時候就想著以後可以當做是女兒的嫁妝之一。
他們的新房客廳是開放式的,放這樣一架鋼琴正好。
準女婿打量著鋼琴連連點頭。
可是女兒冷著臉回答說不要。
琳達問女兒為什麽不要?這本來就是買給她的。
女兒的回答就是兩個字:不要。
未婚夫不明就裏,對未婚妻說這是你父母的一片心意,再說琴的大小放在客廳正好,你想彈的時候隨時隨地可以彈。
女兒擰著眉氣哼哼地說:“我說不要就不要,你要是搬它回去,這婚就別結了。”
琳達當時聽了這話很生氣,有點嚴厲地訓女兒:“你怎麽能這樣和未婚夫講話?你的家教都到哪裏去了?”
女兒別過臉去,眼淚像開了閘一樣稀裏嘩啦流了下來,片刻之後她傷心地轉過頭來看著琳達說:“媽,你想知道我為什麽不要這琴嗎?”
“我小的時候,曾經多少次,一邊彈琴一邊在心裏發誓,等到將來有一天,我自己能夠做決定了,我再也不會碰這個琴一下子!現在我終於可以實現自己的諾言了,我不會再碰它的,更不想見到它。”
琳達聞言當場呆在那裏,臉色慘白,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琳達歎口氣,繼續說:“直到那一刻,我才知道我逼她練琴,竟然給她帶來了那麽大的痛苦。我一直以為她長大以後肯定會享受音樂,享受彈鋼琴的樂趣,誰知,適得其反,她竟然恨鋼琴入骨了。”
“孩子從小到大,我把精力、時間、金錢都花在她彈琴這件事上了,請最好的老師來教她,每天陪她練琴,考級,不放過任何比賽的機會……”
“你看看最後得到了什麽結果?她哪裏是在恨鋼琴,分明是在恨我啊!”
說到這裏,琳達眼圈紅了。
“女兒一直和我不親,和她爸爸親。現在想來,應該是我逼她練琴,她覺得我不愛她,她自然和我親近不起來。
從女兒有了孩子以後,和我才漸漸親近起來。可是,你知道嗎?她送孩子們去學遊泳、體操、跆拳道……,就是不送他們去學樂器。”
“我那第二個外孫女很有音樂天賦,兩三歲的時候電視裏放的歌聽一遍她就會唱,不走音,我勸女兒送她去學琴,女兒卻送她去跳舞,還對我說:‘別學琴了,她現在挺快樂的,就讓她有個幸福的童年吧。’
你聽聽這話,在她眼裏,彈琴和童年不幸福是聯係在一起的。”
琳達擦擦眼睛接著說:“即使在她結婚前得知了她不彈琴的真相,我依然幻想著或許有了孩子後,她會改變想法,會為了孩子重新彈琴,以她的水平,教孩子是綽綽有餘的。或者隻是坐在那裏彈彈曲子,讓孩子們圍在她身邊唱唱歌,給孩子一點熏陶都行。現在看來不可能了,不僅女兒和音樂絕了緣,還殃及到了下一代。
最近因為女兒不送外孫女去學琴的事兒,我一直在反思當初自己的做法,越想越難過。現在變成我看不得那架鋼琴了,看到了心裏就堵得慌,我已經在報紙上打出了賣琴的廣告。”
“如果生活可以重來一遍,我想我肯定不會再去逼她學琴了,更不會為了比賽名次每天逼她練琴幾個小時。她能彈個什麽樣就是什麽樣,她喜歡就好,隻要她的童年快樂就好。”
“可惜,時光不能倒轉。”琳達無限惆悵。
她最後對我說:“你還年輕,孩子還小,希望你能從我的故事中得到點經驗教訓,千萬別像我這樣到老了再後悔。”
所以我覺得音樂方麵的教育,家長不妨自己也參與進來,和小孩一塊彈,一塊練。又能親子互動,還能陶冶情操
一不小心,我們也可以說數學怪圈,化學怪圈,曆史怪圈...真有數學天才,化學天才的,很少。鋼琴天才也很少。大部分中學生在學數學、化學是為了進大學,並不是因為喜歡。我們不去質疑強製學數學、化學的合理性,是因為它們已被社會普遍接受了,或者說已經成為社會怪圈。當然這個“怪圈”並不是沒有合理性,學鋼琴的怪圈也一樣。
音樂也是重要的一門學問,音樂理論也有很強的科學性(當然也有藝術性)。而且音樂和語言一樣是在幼年時比較容易接受的。強逼孩子學習有罪惡的成分,不給孩子一個音樂,或語言的環境,同樣有罪惡的成分。關鍵在於怎樣平衡了。
最初是台灣來的,現在攀得最厲害的變了大陸來的,稍微觀察一下就可以看得到。
My 9 year-old daughter, a violin beginner,read Lang Lang's biography "Flying with the Flying Notes". Even thought she likes the book and she thinks Lang Lang's stories are inspiring, her first comment was "It is not right. His father pushed him too much. His teachers pushed him too much. I would not trade my life with 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