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的一個暑假,繁忙的雙槍季節接近尾聲,精疲力盡的農民們利用一個午休的時間聚集在一起學習語錄和思想。生產隊的王隊長拿著人民日報點名,看誰能給全體隊員讀人民日報的文章。點了幾個都怯場,最後王隊長點到了俺,還加了一句:說你讀書最好,讀個報紙沒問題吧?
硬著頭皮上了。一口氣讀完了王隊長指定的文章,隊長很高興的表揚:還是沒有白讀書。從此生產隊的報紙就陸陸續續從王隊長家傳到了我們家。我閱讀的東西就不再是數學老師自己辦起來的圖書館裏的幾本快背下來的小說了。雖然人民日報是千篇一律的社論,口號式的文風,但不同作者寫文章的風格卻給俺留下了不少記憶,讓俺這個“下筆千言,離題萬裏”的人也以一篇“金色的十月”得到了語文老師的嘉獎,作文在班上作範文分析。
什麽樣的爹地養什麽樣的兒子。初中的兒子和當年爹地一樣,愛讀小說。幾十本小說讀了一遍又一遍,愛不釋手。可寫作水平沒有長進,詞匯量也在退步。不是說多讀會有幫助嗎?爹地知道,這個多讀還涉及到閱讀的麵。孩子讀小說,隻會為著故事情節轉,不認識的生字不用管,一樣能知道故事情節的精彩。長長的一個故事,厚厚的一本書,孩子那會在讀完了之後再去思考作者創作的意圖和故事的結構呀。
試了幾次引導兒子讀雜誌報紙,兒子興趣缺缺。這些短文新聞評論和他的生活太脫節了。試著從圖書館找不同類型的書籍,從曆史到財經,兒子明顯地之挑有故事情節的。耐心等啊等,終於等來了美國選舉。鋪天蓋地的選舉廣告,還有一位為選舉而發狂的social study老師!老師天天在課堂上講自己的政治觀點,兒子的好奇心也越來越重,終於開始關心時事,也找爹爹討論起選舉和候選人的問題了。爹爹知道機會來了,馬上把新聞雜誌(Time,Newsweek)介紹給兒子。為了不讓兒子因生字多而放棄,爹爹讓兒子把不認識的生字圈出來,爹爹幫助查字典,寫卡片。日子一天一天過,兒子讀的速度也越來越快,生字也越來越少。這不,現在每一期新的雜誌到來,他都會搶著把一些有關電影的評論,世界上正發生的大事等短文先讀,留下長篇的和爹地一起討論。
這些雜誌的詞匯量也很有限的,而周刊的新聞往往也是舊聞。經常在周末shopping的時候買回來本地的報紙和NYTimes和兒子一起讀。沒有量的局限,全憑兒子的興趣讀。很快兒子也發現了本地報紙的文章質量遠遠不如NYTimes的質量。而周末版的art,life等文章的詞匯量明顯的大得多。和兒子商量好,等閱讀雜誌的速度到了一兩天就可以讀完的時候,我們每個周末都買一分NYTimes回來。。。
引導孩子的興趣需要天時地利。父母費盡心機,往往沒有效果,但無意間又會柳暗花明。堅持吧,當無望的時候,父母隻能等待孩子開竅的那一天。
(二0一二年十二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