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是一個月前,看了這本書的上冊,當時想不知什麽時候才能看到下冊,沒想到這麽快,在第一時間就看到了下冊。
以前知道作者畢淑敏是做過醫生的,沒想到她還做過心理醫生,這在當前也應該是個比較熱門的行業,而她是早些年寫作前做的,應該是比較冷門的了。有了這些經曆才能寫出這種入木三分的小說,讓看得人大呼過癮。
我父母都是研究心理學的,這讓我對這門科學很早就有一些認識,家裏有很多這方麵的經典著作,隻可惜也僅僅是耳濡目染而已,在弗洛伊的時髦之時看過一些這方麵的書,之後就是教師培訓時讀過一些,但這些都隻是皮毛而已,對於這門研究人的科學還是比較敬畏的。看了畢淑敏的小說到反而生出些感慨,當初要是子承父業倒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這本書以女心理師賀頓的成長經曆為主線,在她和丈夫、情人與心理權威之間錯綜複雜的情感關係中,穿插了若幹來訪者的精彩故事,深入探索了當代人的心理困惑及救贖突圍之路。
比較欣賞她層層解剖似的筆觸,任何愛恨都有其深層原因,找出這一切就是心理師的職責。但心理師還必須能夠超脫,不被患者的情緒所左右,這才是最難的。每個人看問題總難免帶上自己的世界觀烙印,要站在純粹中性的立場上幾乎不可能,但隻有站在中間你才能看得清楚。
忽然感覺教堂裏的教父也有點像心理師,不過為了保持中立,教父常常是在暗處聽你述說的,大約也是為了不讓自己的情緒幹擾到述說者吧。人是需要傾訴的,心理師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聆聽他人的訴說,充當精神垃圾桶。這在朋友之間也經常發生。
在越來越重視身體健康的同時,人的心理健康卻常常被忽略,但其實這是很重要的,常常讓自己的親人傾訴,充當他們的心理師,也許是我們能夠為親人做得最好的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