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度人生愛誰誰

形而上痛苦並形而下快樂著
正文

哈佛大學公共課(Justice)的第一課聽課筆記

(2010-04-05 02:08:41) 下一個

複活節閑來無事,腦子卻不願閑著,看到影視人生中的一個帖子,提到哈佛公共課,很感興趣。看了視頻,參照了優酷視頻高人提供的字幕,很喜歡,於是做了份家庭作業如下。

     麥教授(
Michael Sandel)外表瀟灑,嗓音柔和動聽,也許這是每次吸引上千人來聽課的原因之一(其中至少有五百女生)?

講課前,先陳述兩個故事,提出四個問題。

第一個故事,假如你正在駕駛一輛TROLLEY TRUCK車輛突然刹車失靈,快速駛向軌道末端,那裏有五個工人在幹活,你知道,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任憑車輛衝下去,這五人必死無疑,這時候,你突然發現前方有一個側軌,側軌的那一頭隻有一個工人。此時,你是否會選擇將車拐向側軌隻殺死一個保全五個人?第二個問題,假如你不是在駕駛車輛,而是在軌道上方的橋上觀景,無能為力,這時,你看到就在你旁邊站著一個很健碩的人,探身倚靠在橋邊,隻需一推,他就會正好落在軌道上,擋住飛駛失控的TROLLEY TRUCK,以他一命換那五條命,你會這樣做嗎?

多數人讚成偏向側軌殺一救五,如教授所言,能隻殺一個時你殺了五個,顯然是錯。有一個不讚成的學生這樣回答,有些Genocide就是緣於同樣的考慮,滅絕少數保全多數(答案有新意,但已超出個人道德原則的範疇了)。很少人讚成把胖子推下去,如一個學生回答的,胖子是無辜的,不應該被卷進來,這時,Michael問了,那側軌上的那一個工人也是無辜的,為什麽他可以被犧牲?學生答,因為他在軌道上,Michael又道,那胖子在橋上啊,又是爆笑,無人應對。顯然,殺害無辜的人即使是出於救多數人的目的也是謀殺,是錯誤的。

第二個故事,一個醫生在醫院裏迎來了六個病人(被TROLLEY TRUCK撞的,爆笑),治療其中五個病較輕的和一個病重的需要花同樣的時間,你會救五個還是救一個?多數人同意救五個人。第二個問題,如果有五個人需要做器官移植手術,但沒有器官供應。這時,隔壁來了個健康的家夥來做體檢,天賜良機,他正在打盹,(爆笑),你會悄悄走進去殺死他,用他的器官救那五個垂死的人嗎?有一個學生在二樓欄杆邊舉手表示他讚成,Michael說,你可小心啊,不要往前探身(爆笑)。學生提出的方案很有意思,這五個等器官的人中如果有人先死了,他的器官可以救其他四個人啊。Michael評價這主意很好,隻是避開了在討論的問題。

教授此時總結說,這些討論引出了兩個道德準則,consequentialistcategorical,前者的定義是,決定一件事正確與否或道德與否取決於行為的後果(locates morality in the consequence of an act),該準則由英國哲學家Jeremy Bentham提出,典型代表是功利主義。這一準則並不總有效,就像前麵那兩個故事中問到的,把胖子推下去或殺了那個健康的人取他的器官看起來符合救多數人的原則,還是不應該這麽做。這就是categorical準則,(locates morality in certain duties and rights), 即道德推理應在某些絕對的道德原則下和某些明確的職責和權利下,不管後果如何。此原則是18世紀德國哲學家Immanuel Kant提出。學習此課程將包括閱讀很多著名的哲學書籍(Aristotle, John Locke, Kant, John Stewart Mill),評價、比較這兩個準則,也考慮其他人的觀點。Michael接著談到,學習政治哲學的並不是為了將抽象遙遠的哲學拉近,而是在關注當代政治和法律方麵有爭議的問題(比如:平等和不平等,同性結婚,征兵)時找出它們背後的哲學意義。

學政治哲學的風險有兩方麵,個人和政治。個人方麵,哲學使我們重新審視熟視無睹的事物,使我們覺得熟悉的東西變得陌生起來,一旦你覺得它們陌生了,它們再不能回到過去的狀態中去了,仿佛你已失去了純真(Innocence),你也不會停止思考。政治方麵,哲學會使你變壞,或至少在使你變好之前先變壞(以我的理解,他沒有解釋為什麽會這樣,也沒提到變成怎樣的壞),你會不自覺地審視、評價政策或法律,提高你整體的政治判斷力。

當然,學哲學好還是不好呢?蘇格拉底和他的朋友卡利克勒有個對話,“別搞什麽哲學了,務點實”(蘇格拉底的老婆也許也有同樣高見),Michael此時打趣,是的,還是去business school。哲學就是這樣,年輕時學些很好,學的太多,會ruin了你的生活。為什麽我們還要學?因為,盡管很多問題上眾多智者爭論不休,亞裏斯多德,康德,Mill這些大家都沒解決這些問題,但誰也離不開這些問題,We live at the answers of these questions(喜歡這句!),它們和我們息息相關。學哲學象讀一個故事,你不知道故事將如何進行,但故事和你有關。當然,回避也是有冠冕堂皇的,Skepticism(懷疑主義),對此,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有精妙評述,說懷疑主義隻是人類理性暫時的休憩所,不是能永久安居之處,一旦安於此,不足以克服理性的不安者。如Michael所說,懷疑主義讓人們放棄這些思考和爭論,實質是逃避而不是解決辦法。
     聽這樣的課著實是享受。(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toliv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雙戈的評論:
真對不起,深陷紅塵,第二篇文章完成大半,差臨門一腳,也蒙塵已久。謝謝你的鼓勵,我將盡快完成。
雙戈 回複 悄悄話 在這個充滿物質誘惑的時代裏有時間來探討哲學問題,太有意思了! 謝謝, 我在等這片文章的續篇。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