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澳洲三年了,當初走出悉尼機場驚異於明亮陽光的刹那仿佛還在眼前,不知這一千多個日子是怎麽溜走的,盡管我的經曆絕對算不上戲劇性的,沒有流太多的淚,沒有磨粗雙手,沒有遭受太不公平的歧視,回憶仍然象辣津津的串燒下肚後糊塗一團卻隱隱作痛。翻看過去寫的“悉尼蜜月”,依舊能觸摸到那時的興奮與歡欣,如今我仍然喜愛著澳洲,隻是現在的喜愛多了幾分平靜。記得龍應台的一篇散文談到初到一個城市,有許多東西可寫,可住的時間長了反而寫不出東西來了,因為了解的越多下筆越謹慎,我也有同感,我猜還有一種情緒,因喜愛而惶恐,惟恐所述不夠精準而成了不敬。不管怎樣,不吐不快,無知者無畏,權當拋磚引玉。
首先,我喜愛在澳洲的自由。
自由表現在很多方麵,首推當是選擇定居地點的自由。
沒有戶口的限製,城鄉差別相當小,社區的服務設施和模式都是相似的,選擇住在哪裏純粹取決於自己的喜好,中國人大多喜歡在大城市,為了熱鬧,為了孩子上好學校,為了好的醫療,為了多些工作機會。悉尼摩登、氣派有活力,墨爾本沉靜、安全有文化,阿德來得整齊卻有迷宮一般的大街,堪培拉小小地縮在濃蔭之中,市中心公園的噴泉在陽光下很是迷人,霍巴特感覺擁擠,街區老舊。相比之下,我更喜愛度假時開車經過的很多小鎮,充滿著不善於賣弄風情的羞澀和脫俗,有的就在山腳下,靜謐無聲,雲霧繚繞,如仙境一般,有的有大片的牧場,牛羊散落,豐饒寧靜,再有的被長長的海岸環繞,桅杆林立,白帆點點,清晨我曾欣喜地看海鷗纖細的爪印被海水撫平,幻想著與心愛的人攜手在海灘步這些靈物的腳印,人生的享受真莫過於此。有人曾對我說,國內的景色比澳洲富於變化得多,我承認,然而,我在國內看景從未出神忘情或從未有過“不知身在何處”的感受,我想這就是區別,忘情於大自然而不是走馬觀花地看大自然,假若人行如梭,假如人聲鼎沸,假如垃圾不期然地出現在觀景台之前,你會覺得你遊離於大自然之外,僅僅是看,而不是同呼吸同風雨全身心投入的感受。
在澳洲,從一個城市遷到另一個城市很簡單,隻需打些電話通知相關機構你的地址變更,比如說 RTA,CENTRELINK,銀行,通知水電氣提供商中斷或接通服務就可以了,聯係地產中介找好住處,背著行囊走就行了。各城市的生活服務機構及其服務模式基本一致,人看起來差不多,英文聽起來也是一樣,隻有兩樣是帶不走的,朋友和地圖。
選擇職業是自由的。
在國內,不敢想象能換個職業,多少人在抱怨幹膩了本行,可有什麽辦法,不幹老本行幹什麽去?這兒呢,多數本地人選擇職業是憑興趣而不是因為別的什麽不得已而為之的想法。這當然有其淵源,這裏孩子們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自由的,孩子的意願得到家長和老師的充分尊重,在我們中國人看來這些尊重與放任自流無異,這種教育方法的利弊不是一句話能說清的,但憑興趣做事已推廣到生活中的很多方麵,譬如選擇職業。我曾邂逅了一個很年輕的女孩子,在我們學校上 MASTER,她過去是小學教師,幹了一段後發現自己不喜歡做老師了,於是辭職上學。也曾看到一個本地人在做清潔工時快樂地隨著音樂扭動著身體。也曾聽一個朋友說起她的AUSSIE同事快樂地做著枯燥的研究工作隻因為喜歡。其實,每個人根據自己的職業取向選擇受教育的方式是對社會資源的合理利用,有一技之長的工匠從某種程度上說比我們這些百無一用的書生實用得多,沒有必要將每個人都摁在大學裏讀書,喜歡讀的人就進來,這才體現公平和價值取向的多元化。在本地人眼裏,博士也沒啥,和清潔工從付出勞動這個角度是同樣受到尊重的。我感覺這裏的勞動報酬基本是符合投入的,譬如說體力勞動比較辛苦,不如白領的掙錢舒服,可人家加上多年寒窗苦和風險值也沒多占多大便宜,況且體力勞動者回家後的輕鬆是白領們花錢都買不到的。我的狂想就是,多嚐試幾種職業,多體驗幾種角色。
選擇生活方式是自由的。
衣食無憂後,選擇自己喜愛的生活方式同樣是自由的,在海邊或山邊甚至CBD買或租套房子,孑然一身或與自己愛的人結婚或同居,生一群孩子享受天倫之樂或逍遙自在,周末在家讀書或與朋友聚會,去海邊衝浪潛水或去遠足爬山,開車兜風聽著含混的鳥語,心中暗想咱也進小康了,享受著在國內需要幾倍的錢才能達到同樣質量的生活。
老外喜歡泡咖啡館、酒吧,街邊的咖啡濃香和笑語喧嘩引人側目,酒吧裏燈暗人濃,很是詭秘,聽說有別有用心分子給人酒中下蒙汗藥,更是不敢冒然前往。咖啡有些苦,象一個保守的老人我隻喜愛cuppchino,不想嚐試其它的口味,因為喝什麽真的無所謂,我喜歡的感覺是無意識地攪著咖啡,有意識地絞盡腦汁與同伴說著英文,談天說地都不礙事,說人文說情感時永遠都是扯著鬱結於胸的那團纖弱的亂麻,要不就是扯斷了懊惱不已,要麽就是沒扯絕在喉頭吐不出咽不下,抓耳撓腮最後胡亂收場了事。那份閑暇是中國人的酒桌上的濃烈以及盛宴散後的落寞無法比擬的,這是一份無需積攢的自然閑情的流露,聚也淡然,散也淡然。
讀書是平生的一大樂事,說到讀書不能不提在澳洲可喜的寂寞,若天天花天酒地歌舞升平,哪裏還有閑心讀書?盡管常常饑不擇食將圖書館內三流的中文小說也借來看,也慢慢熱衷於看英文小說了,閱讀能力的提高使附庸風雅成為了可能。看了些原版小說後發現,英文的文字之美也不亞於中文,除了意境也有節奏、比擬、諧音,讓人有些悻悻然的是正讀得酣暢時猛然碰到一連串生詞,多半是描述較微妙之處的,拿起辭典一一驗明正身,這書中的語意仍舊如忙亂之後的那頭虛汗---難以觸摸,但隻得愛恨交加地讀下去,或掩卷長歎,這滿篇養不熟的冤家真折磨死奴家矣, 惆悵不已。
看電影也不錯,舒適,音響不錯,聽起來比電視上看電影效果要好,對白基本聽個大概齊,可前段時間看的<<斷背山>>很讓我沮喪,英文聽力真的是任重而道遠啊。
除了這些休閑外,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和各種展覽也是好的去處,記得悉尼的powerhouse museum為會員提供空白錄像帶和一些布景體驗自編自導自演自錄的全過程,不但孩子們欣喜不已,大人們也興致盎然。墨爾本有家博物館裏有關昆蟲的展覽也很有意思,除了毫無生氣的標本外,更多的是在一層玻璃之外快樂地活著的,還有誇張的卡通形象,總的感覺是,澳洲博物館內設施先進,知識傳達簡樸形象,傳達形式多種多樣,實物、文字、錄像、可操縱的模型,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聯想曾在北京科技館看過的有關太陽係的一個展覽,展廳內大量的文字說明枯燥且高深,弄得我覺得雲山霧障不知所雲。另外,車展、航空展、遊艇展、賽馬等等都是開闊眼界的好機會。值得一提的是,每逢人多的場合服務設施都很齊備,比如停車場、流動的飲水龍頭、廁所、急救站、失物及走失孩子認領處,總之你需要的他們都為你想到了,還有活動場所不許喝酒精飲料(他們深知酒能亂性),每次活動熱鬧而有序,節日慶賀中大人們翩然起舞不嫌做作,孩子們嘻鬧追打不嫌煩擾,人們都自娛自樂或微笑地看著別人的快樂,比較之下中國人多顯得含蓄和拘謹,常暗自揣摩難道我們的臉部肌肉和舌頭一樣僵化了?麵目表情深不可測,嘴上英文簡潔得如外交辭令,動輒“誌當存高遠”,整個一個有抱負的政治家。
另外,我喜愛澳洲的秩序。澳洲一切都是有序的,各級政府機關、稅收、福利、醫療、銀行及各種商業及服務機構網絡四通八達,在國內吃過官僚機構之苦的人在這裏都會有舒適之感,去某機構辦事前,可以在其網站了解其辦事程序、辦公時間及地點、注意事項、必要時可下載申請表格或在線申請,其實隻有少數情況需要親自上門,信用卡的普及使許多服務通過電話或網絡就完成了。總的來說,允許你糊塗,給你申辯的機會,絕無欺詐和一棒子打死。比如說同時給你罰單和申訴表格,催交電費,催你報稅,隻要你照辦了繼往不究。這裏又想說點傷心的事情,曾因中國護照快過期了想去領事館申請延期,想了解其地點、谘詢電話和辦公時間,在網上查了半天就楞沒找到地點和電話,網上提到的申請要求也是和領事館辦事員說得不同(這是後來知道的),最後從Melway上找到了地點,找過去,三條長龍擺在院子內的車道上,一個是申請簽證一個是取簽證,還有一個是接待處,接待處內窄小不說,複印證件要投幣,沒有筆沒有膠棒,說中文的洋鬼子惡惡的,負責接待的中國人也是惡惡的,還隻收現金不可刷卡,同外麵排隊的人聊起來聽說來這裏辦簽證不是第一次了,無論刮風下雨都是在院子裏排著隊。澳洲這麽多機構,據我所知,最官僚服務最差的當推Centrelink,然而令人汗顏的是中國領事館有過之而無不及,除了羞憤真的說不出別的什麽了。
第三,我喜愛澳洲文化的多元化。
說到澳洲文化的多元化不能不提到政府和民眾的包容性。政府在就業、福利、教育體係的法規中明確規定杜絕種族歧視,民眾樂於接受異邦人士帶來的各式各樣的英文發音、服飾、美食和風俗,除了有機會讓老外們了解中國,我們也多了些口福和見識,意大利的pizza,韓國的泡菜,日本的sushi,拉美的音樂,穆斯林的頭巾,雖則表層,畢竟正宗。其實多元化的好處不僅是多吃幾種美食,更是多顆博大的心,理解和寬容另一些文化習慣和風俗,轉而反思自己自小耳濡目染的文化氛圍,有機會作點思考,比如說中國人易於厚積薄發注重大的幸福,象金榜題名、洞房花燭夜,多年操勞隻為一時的揮金如土如煙花的燦爛,中國人個個躊躇滿誌目光炯炯始終高於生活,無論多麽富有永遠都不會覺得幸福,精益求精的偏執和不偏不倚的中庸奇異地組合在每一個中國人身上,令人有些不解,還有中國人的明哲保身,自掃門前雪,對公眾少了一副古道熱腸。當然,這其中也有可以理解的原因,在國內資源匱乏造成人們競爭並且沒有安全感,在國外要花數倍的氣力才可占有的資源怎麽也要最大限度地利用,至於公益事業這類“沽名釣譽”的事情向來是清高的中國人不願做的。應該說,中國人是這裏惹麻煩最少的,照章納稅,照章行駛,給澳洲政府省了許多麻煩,我是想好好讚一讚中國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