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通通仄仄,平平通仄仄平平。
【注釋】
(1) 洛城:洛陽城,即今河南省洛陽市。
(2) 玉笛:裝飾有寶玉的笛子。
(3) 暗飛聲:不知誰家飛來的聲音之意。
(4) 折柳:即《折楊柳》之簡稱,笛趣名。漢樂府《橫吹曲》古辭已佚。《樂府詩集》所收乃後人擬作,多數是歌唱離別之情。如梁元帝《折楊柳》趣雲:“山高巫峽長,垂柳複垂楊。同心且同折,故人懷故鄉。”
(5) 何人:誰人,哪個人。
(6) 故園:故鄉。
【譯詩】
在一個寧靜的春天夜晚,更深人靜萬籟俱空;忽然傳來了陣陣的玉笛聲,這婉轉動人的玉笛聲啊!隨著春風飄蕩在洛陽上空,這笛聲吹奏離別的《折楊柳》,此時此刻人們聽著,怎能不懷念起故鄉之情!
【評析】
這首詩是李白旅居洛陽時,春夜聽到笛聲有感而作。它象剝筍一樣,一句深入一層,一層深入一層揭示主題,一浪高過一浪展示感情波濤,表達了詩人遠遊異地他鄉對故鄉思念之情。
清末詩人俞陛雲指出:“春宵人靜,聞笛韻悠揚,已引人幽緒,及聆其曲調,為陽關折柳,不禁黯然動鄉國之思。昔柳依依送客,為唱陽關三疊,翠袖支姬,紅牙按拍,覺怨入落花,當其境者,固輒喚奈何?聞其聲者,亦不勝離思也。釋貫休聞笛詩雲:‘霜夜月徘徊,樓中羌笛催。曉風吹不盡,江上落殘梅。’同是風前聞笛,太白詩有磊落之氣,貫休詩得蘊籍之神。大家名家之別,正在虛處會之。”(《詩境淺說-續編》)
李白之詩卻有磊落之氣:首句用一‘飛’字,次句用一‘滿’字,則一人吹笛,全城凝神靜聽的動人情景,曆曆如在目前。第三句明白點出所奏樂曲,說明人們產生強烈共鳴之原因。結句直抒胸臆,揭示主題,反詰出之,更覺有力。
(以上By 楊鴻儒)
【評析】(ZT)
思鄉是中國文學的主題之一,無數的鄉愁陪伴著無數的詩人,同時無數的詩人創造了無數的鄉愁詩。鄉愁豐富了我們的情感世界,鄉愁詩豐富了我們的文學世界。思鄉實際上已經成了一個‘結’,一個套在炎黃子孫身上的‘結’。在我們語文七年級下冊裏,還推薦了這樣一首詩,是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讓我們來感受一下大詩人筆下的鄉愁吧。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詩的內容表述:喧嘩了一日的都市中的各種喧囂至此已經平靜下來了,千家萬戶大大小小的燈盞,也漸次熄滅了,偌大的城市已經進入了睡夢。然而就在這個萬籟俱寂的、燈火闌珊的時候,不知從什麽地方突然傳出了一陣玉笛之聲。在一開始,詩人並沒有注意到笛子吹奏的是什麽曲調,但是慢慢地細聽,這淒清婉轉的笛聲隨著春風在夜幕中聽得越來越清楚了,原來是一曲思鄉懷家的《折楊柳》呀!詩人自己的心情便情不自禁地被《折楊柳》的情調所深深地感染,在不知不覺中陷入了沉思,是誰人在這連空氣中都蘊含著無限的情思的春夜,吹起這令人感傷的曲調呀!這笛聲的演奏者隻管一味地吹奏,把無限的離愁別緒灑向城中,灑向夜空,這就是‘暗飛聲’,是‘隨風潛入夜’,也許有的人會無動於衷,那是因為她或他,此時正在與家人同處一室,甚至已經安然入夢,當然無由聽得,但是‘滿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遠離故園、客居他鄉的人啊,這不期而遇卻送入耳中的《折楊柳》,真的是在‘暗中’撥動了許多遊子的心弦,使得他們再也無法安眠。
李白這首詩寫的是聞笛,但它的意義不限於描寫音樂,還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自由問答:你是如何認識中國詩歌的思鄉情感的?
理解參考:古代由於交通和通訊的不方便,出外做官或他鄉遊玩,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這使得那時人們的思鄉意識很濃。鄉情像親情、友情和愛情一樣,是人類自身正常而又獨特的一種情感,但可以這麽說,鄉情是放大了的親情,是加深了的友情,是變化了的愛情。
這種由鄉情而轉變成的鄉愁,時時陪伴著遠離故鄉的中國詩人,於是他們很自然地用筆寫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摯、纏綿悱惻的思鄉詩歌。這些詩歌超越時空傳達了一種永恒的情感體驗,同時也憑著它們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構成了中國詩歌的一道美麗風景線。
秋菱:笛聲不知何處‘飛’來,詩人在聽,自然‘滿’城有心人也在聽。既是離別曲,引來思鄉情。李白的詩,辭句明白如話,讀來琅琅上口,比較容易記住。
http://talkskyland.com/dispbbs.asp?BoardID=46&ID=13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