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夕)陽下西海,
雲氣欲生衣。
夢裏鬆濤近,
問儂胡不歸?
( 2006-02-09 )
================================
一塵 :
斜陽下西海,
雲氣欲生衣。
夢裏鬆濤近,
問儂胡不歸?
ME:
題目是不是這麽整的?老師給順一順:)
一塵 :
題目可以
夢落疏籬:
故鄉鬆子落,SJ幾時歸?
Me:
夢落:日曆如蝴蝶,流光片片飛
古板:
秋菱這個“儂”字是“我”還是“你”?
Me:
秋菱也糊塗了
古板:
糊塗得好!
這叫雙關啦。這個詞本身就糊塗,當今吳語用來指“你”,可古典詩歌裏卻常是“我”,可又不全是“我”。
問我胡不歸,嘿嘿,秋菱說有紅燒肉吃,我吃完了歸嘛。
Me:
是鬆濤怪‘我’:‘你怎麽還在那混呀’~~~
‘紅燒肉’是幫你出‘蹄’呢~~~沒想到瘦竹板子還是從紫竹林裏出來渡人的喔
古板 : 既然是給我出題,那就得完成作業啊。
雲氣欲生衣,
暮日落山西。
夢裏炊煙淡,
大鑊飪豬蹄。
*把“衣”字放在首句,算借臨韻吧。
Me:
大鑊飪豬蹄,
紅香誰不迷。
再拎一瓶酒,
哪管日頭西。
躬身廬主人:
斜陽下西海,西字這裏是不是該仄聲了?
Me:
這不是那什麽 搞特殊化的句式嗎?我好象還蠻喜歡用的哦。
躬身廬主人 :
特拗是嗎?可以用是可以,但是一般不會在絕句裏用,五言裏更少見。通常在七言中多見,而且大部分是在律詩的尾聯裏。首句沒怎麽見過。
Me:
這個不太同意
好象有老師舉過例子的,改天我找找,找到再貼。
不在五言裏用是有說法嗎?還是缺少例子?
躬身廬主人 :
秋菱,我說的是就我所知道的而言。當然有這個說法。如果沒有這說法,我是不會胡說的。
對此我不必解釋太多,因為有很多現成的資料可以查閱,下麵轉《詩詞津梁》中的一段話你看看:
特拗"句。
不是說"二四六分明"嗎?可是在近體詩中的乙1句式(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中,五言的第四字、七言的第六字該用仄聲的偏用平聲,成了: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恰恰在重要的節奏點上平仄不合,乃至句中音節相間,聯中句間音節相對,詩中聯間音節相黏的規則統統不管。這似乎大大違反了平仄規則,成了平仄上的特殊形式。這種形式五言稱之為四拗三救,七言稱之為六拗五救。拗者,不順也,違反常規也。可是這種五言的第四字該仄而平,第三字該平而仄,七言的第六字該仄而平,第五字該平而仄,在前人詩中屢見不鮮,乃至科舉考試的試帖詩,也容許用此種句式。這種特許犯規的句式,用的人多了,公認為合轍的句式,也難稱其為"拗"了,故王力《漢語詩詞律學》中稱之"特拗"。
"特拗"例句:
五言:
仍鄰故鄉水,萬裏送行舟(李白《渡荊門送別》)
平平仄平仄 仄仄仄平平
誰能共公子,薄暮欲俱還(杜甫《奉陪鄭駙馬韋曲》)
平平仄平仄 仄仄仄平平
七言: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杜甫《詠懷古跡》)
仄仄平平仄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遊人(白居易《邯鄲至夜思親》)
仄仄平平仄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這種"特拗"句式,多數用於尾聯的出句,成為唐宋詩人的一種時尚。用於其他聯的出句也有,但較少。
Me:
躬老師真是快手
我說不同意是以為說不能用~~~原來是少用,那我就明白了。
謝謝啦!今天真是大有所獲
躬身廬主人 :
嗬嗬,快是因為有訣竅嘛。
搜索資料一定要求對你要找的資料很熟悉,如果不熟悉,找到的也是有限的,了解的越多,使用的關鍵詞就越多,找到的資料也就越多越準確。我已經幫你找了一個關於八病的帖子並且貼出來了,你抽空好好看看吧。估計看完之後你該去研究中古漢語聲母了,因為後四病主要是跟聲母有關的,但詩人平時作詩隻管韻母就夠了,所以對聲母的知識普遍不夠。如果你研究了中古漢語聲母,恐怕就該對音韻學感興趣啦。繼而又會對訓詁學和文字學產生興趣,然後是經史子集之國學,最後你會發現你想懂得的東西實在太多啦,然後就會發現自己知道的太少了,學海無涯無得有些過份了。不過那時的你才會更加充實。
我如果有時間看完我自己電腦裏的所有藏書,應該需要一萬年,所以,您說我能不著急麽?搜索東西手再不快點兒,那不急死了?
還有,別忘了有時候搜索繁體字資料,還有日語資料。
其實你仔細看的話,會發現我也並沒有說完全不能用,但是確實很少見,如果你常用特拗句的話,也最好多用於七言尾聯出句較好。
在下隻用過一次,即《大山川賦》文末的一首七絕的尾聯出句,不但是特拗句,更是特特拗句:且舍孤身隨塵海(仄仄平平平平仄)。本擬改“隨”作“逐”,則成標準特拗句,可惜總覺得哪個字也比不上這個“隨”字,幹脆就讓這句特特拗下去了。
下麵給您附上那首七絕:
傷今未必須懷古,厭世焉能不羨仙。
且舍孤身隨塵海,唯留兩眼向雲天。
20040525
(《大山川賦》文末絕句)
http://talkskyland.com/dispbbs.asp?BoardID=46&replyID=25128&id=25128&skin=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