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嫋嫋

夢自蟬聲起,詩從歲月凝。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胡言亂語話學詩

(2006-07-08 11:33:22) 下一個

(by 綠窗眉嫵 )

在有網絡之前,雖然我也喜歡詩,但絕對不象現在這麽癡迷。隻是時常看看唐詩三百首而已,很少動筆嚐試寫作。上網以來,尤其是到過一些論壇之後,發現這裏有這麽多的同好者,才激發了我寫詩填詞的欲望。

說起開始的填詞與作詩,其實很可笑很幼稚。無知者無畏,那時寫的“詩詞”幾乎沒有一首合乎韻律的,而自己卻恬然不知,依然每日筆耕不輟。盡管有朋友善意的批評,但我依然我行我素,堅持自己“不以詞害意”的觀點。直到一天,一朋友說:“你的詞真不錯,意境語言都有,可惜算不得詞,應該叫古典味的現代詩。”這句話對我觸動很大,從那天起,我才發誓把格律弄明白,也才有今天基本不出律的結果。

回想開始寫作的過程,翻看最初的詩詞草稿,能感覺自己的點滴進步,同時也發現了一些寫作上的經驗和感想。比如最初,隻是追求詞句的華麗,乍一看是“七層寶塔,望之眩目”,片片拆下來,便不成片段了,有的詩詞連自己也不知所雲。而現在的我已盡量追求讓人看得懂,在語言美的同時,又要使更多的人能知道我要表達的思想。盡管還到不了這樣的境界,卻正向此努力。尤其古典詩詞,若想被人接受,並永遠流傳下去,就必須接近生活。一味地追求奇特,故作高深,是能使這個路越走越窄。

其實,就詩的格調而言,大體可分兩種:一是崇尚自然樸素的真實美,這種詩易懂。一是探求靈魂深處的朦朧美,這種詩難懂。無論哪種詩都講求美的享受,講求震撼心靈,講求得到共鳴。如果不美或者讀後如喝了一瓢溫白開,就算不得好詩。讓人易懂的詩很多,很多古今中外的民歌,都是信口吟成,出自作者的肺腑,讀起來如品甘茗,清心爽口,以至於千古傳唱。還有一種詩,所謂的朦朧美,講的是境界蘊籍,內涵深厚,用綺麗的辭藻和深邃的思維,來編織一個另一個真實世界,表達一種難以言訴的複雜心情。這樣的詩也一樣能成為名篇佳句。如李商隱的《錦瑟》,萬個讀者就有萬種理解,你不能說它不是一首好詩。

霧裏看花,水中望月,景色自是不同。這裏就體現了一種朦朧的美。有些詩看起來有些令人費解,細細琢磨開來,卻深含道理。這些難懂的詩,也算得好詩。如果一味地追求高深,連自己都不知所雲,就是精神患者的胡言亂語了。所以難懂與不懂不是一個概念。那些讓人看不懂的詩,算不得真正的詩,因為詩是供人欣賞的,如果“使士大夫讀而不能解”,就不必為詩了。令人解不懂的詩也算不得朦朧美。因為朦朧美在於創造一種富於情趣的隱約美的境界,讀者可以透過朦朧的詩句去領悟到詩的內涵。比如廬山盛景離不開雲霧,“亂雲飛渡”體現著一種朦朧的美。但這些美必須以實物為依托,如果離開了山巒瀑布,亭台幽徑,隻剩亂雲,就失去了感覺和視覺的美了。總的來說,叫人看得懂難,叫人朦朧並不難。叫人心動難,叫人看不懂更不難。若想叫人看不懂,隻須做詩的技巧。而使人心東,卻需要作者用心血去澆灌耕耘。所以真的上乘之做,既有朦朧美,又能引起讀者的共鳴。

從美學角度看,藝術一旦喪失了作為交流信息的媒介意義,便不會產生美感效應,這樣勢必否定了藝術本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和空間。記得有位大詩人曾經說過:詩應該以豐富優美使人感覺驚訝,而不應該以力氣古怪使人覺得目眩。

詩歌的初學者,往往被華麗的辭藻和精巧的構局所吸引或蒙蔽,一味追求詞句的奢華而忽視了詩的內涵,我就曾繞過好大的一個彎。其實,真的好詩,看似淺顯,細想開來,卻有無限的風景和韻味在其中。

我想寫詩應該首先讓人看懂,然後再追求語言的豐富多彩,布局的精巧奇特。但總的來說不能忘記詩的靈魂,那就是要有大多讀者的共鳴。

 

2006、5、27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