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波
古代的民俗是豐富多彩的,從古代的文學作品中也可窺之一斑。本文不便涉及太寬,隻從唐詩來看一看我國古代的民俗。
(一)祈雨
最能反映古代風俗“祈雨”的,當數詩人李約的七言絕句《觀祈雨》:
桑條無葉土生煙,
簫管迎龍水廟前。
朱門幾處看歌舞,
猶恐春陰咽管弦。
這首詩中的“簫管迎龍水廟前”,就給我們生動地描繪出了當時民間求雨的盛況。
幹旱天氣,種田的人怕旱災,焦急地盼雨水,於是才求神賜雨。這“桑條無葉土生煙”則是民間祈雨的特定的自然環境。而“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則是說做官的人要享樂,怕天陰雨濕妨礙了樂器的聲音。從這兩句可以看出,祈雨在當時純屬一種民間民眾自發的行動,官府是不參預的,更不會支持的。
從《觀祈雨》我們也可推測:早在唐以前,這種民俗就已很流行了。
(二)早婚的習俗
李白的《長幹行》一詩中,寫了一個婦人的獨白:她首先敘述了她們夫妻倆認識的經過,其次是訴說別離的情緒。其中有八句是反映早婚習俗的:
十四為君婦,羞顏尚不開,
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願同塵與灰,
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台。
女孩子十四歲“羞顏尚不開”的時候,就“為君婦”、就結婚,不可謂不早了。
(三)婚俗
女子出嫁,三天後才祭祖宗、拜公婆,才叫成紙,才算是定了名分。
最能反映這婚俗的,當數杜甫的《新婚別》了。
其中有這樣的句子:
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這幾句詩的意思是說:昨天傍晚時成婚,今天早晨就要告別遠行,這簡直太匆忙了。我的身分還沒有明確。因為還沒有祭祖宗、拜公婆呢。
這新娘子其所以這樣悲傷地說,是因為當時有這樣的婚俗——女子出嫁,三天後才祭祖宗、拜公婆,才算定了名分,才能叫做成婚。而這不幸的新娘子在出嫁第二天就與新郎告別,還沒來得及祭祖宗、拜公婆,所以身分還沒有明確,還不能算正式成婚。
(四)重陽節民俗——登高並插戴“茱萸”
王維有一名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是這樣寫的: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重陽節那天,懷念起家鄉的弟兄們,王維就寫了這首詩。後兩句就是從重陽節的民俗說的——(1)重陽節要登高,(2)重陽節人們都要插戴一種叫“茱萸”的植物。
唐時的山東指的是函穀關(在現在河南省崤山上)以東地區,現在的山西省也包括在內。看來這兩種民俗流行的地區還不能自小。
(五)重陽節有會友、看匊的習俗
在《過故人莊》中,孟浩然這樣寫道: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麵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匊花。
孟浩然寫了農村的風景,也寫了老朋友的情誼。一盤雞,一壺酒,談談農家生活。對著這樣的好主人,一片好風景,就不怪他要約好再來了。但怪的是:他為什麽不約定其他日子來,而一定要約“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呢?這就反映了當時有重陽節會友、看匊的民間習俗。
(六)寒食、清明的風俗
清明前兩天的寒食節禁止燒火,到了清明節才重新燒火這一古代風俗在唐詩中也有幾處生動、形象的反映。
韋應物的《寒食寄京師諸弟》是這樣描寫寒食節禁止燒火的風俗的:
雨中禁火空齋冷,
江上流鶯獨坐聽。
把酒看花想諸弟,
杜陵寒食草青青。
張繼的《閭門郎事》則反映了到清明這天才重新燒火的:
耕夫召募逐樓船,
春草青青萬頃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
清明幾處有新煙。
詩人在詩尾發了感歎:今天清明,應該家家重新燒飯,可是看得到幾處有新煙呢?
(七)熱情好客、酒掃庭除迎客人的習俗
熱情好客,當數孟浩然《過故人莊》中的“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和“把酒話桑麻”了。單這“具雞黍”就足以表現好客了。殺雞做飯還不算熱情嗎?
而迎客前灑掃庭除,則在杜甫的《客至》一詩中表現了出來。
且看其中佳句:
花徑不曾緣客掃,
蓬門今始為君開。
滿是花草的小路從來就不曾掃過,今天為了迎客人而打掃得幹幹淨淨;茅屋的前門今天才為這位來客而敞開。——很能說明我國古代人民迎客人的鄭重其事了。
這種習俗一直到現在還為我們所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