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嫋嫋

夢自蟬聲起,詩從歲月凝。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古詩哲理趣談

(2005-07-29 12:21:08) 下一個

前   言

   

    中國是世界聞名的文明古國,有著悠久的曆史和燦爛的文化,其中,我國的古典文學,尤其是詩詞歌賦是極為豐富的取之不盡的寶庫。在這些詩詞歌賦中,蘊藏著極為深刻的哲理,如何把其中的哲理挖掘、提煉、整理出來,使人們在欣賞玩味作品的詩情畫意的同時,領悟詩中的哲理,是一項十分有益的工作。1982年,肖民重先生寫了《古詩哲理趣談》一書,在這一方麵作了可貴的嚐試,林青山先生為此書作了序。該書從詩入手,引出哲理,以情動人,以理育人,使人在詩歌美妙的意境中,看到哲理的光芒,在美的薰陶中受到哲理的啟迪,融哲理性、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深入淺出,引人入勝,為普及宣傳馬列主義哲學原理,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二十多年過去了,我國的教育體製、教育內容、教學方式等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教育領域正在進行著一場重大的改革,即新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小學校在開設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同時,還要開設開發校本課程,我覺得,在中學生中開設古詩詞的鑒賞課,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校本課程,讓學生在浩如煙海的古典文學詩歌中領略詩歌的情境,又體味其中所蘊藏的哲理,在學習和鑒賞古體詩的同時,用通俗的語言滲透哲學道理,舉一反三,一舉兩得,不失為一種好的校本課資源,值得我們每個教育者去思索、嚐試。

 

物質決定意識(一)

 

 

村村皆畫本,

處處有詩材

幾千年來,我國詩壇上群星璀璨,英才輩出:有豪情奔放、氣勢磅礴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杜甫;有瀟灑婉麗、清新工巧的婉約派詞人李清照、李後主;有樸實無華、自然真切的田園山水詩人陶淵明、謝靈運;有赤誠丹心、氣貫長虹的愛國詩人陸遊、辛棄疾、文天祥。。。。。。他們大多都有進步的思想,愛祖國,愛人民,追求自由,向往光明,憎恨黑暗腐敗的社會現象,他們的詩歌頌了祖國的大好河山,表現了勞動、生產,反映了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願望。那麽,詩人頭腦中的詩情畫意和豐富素材是從哪裏來的呢?也就是說,人們人們頭腦中的思想意識是從哪裏來的呢?有人說,是從娘胎裏帶來的,與生俱有的。如我國明代哲學家王陽明,開辦學院,收徒傳道,講的就是“萬物皆備於我”,存在於我的心中。他比喻說:人心好似一座富家的倉庫,裏麵什麽東西都有了,需時取用即可。也有人說,是上天賜的。還有人說,既不是人心中固有的,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外部客觀事物反映直了人的頭腦,才產生出來的。宋代詩人陸遊在《舟中作》一詩中寫道:“村村皆畫本,處處有詩材”,即認為自然界的人類社會者詩的本源和素材。

三種觀點,三足鼎立,多有趣啊!到底哪一種說法正確呢?事實是最有說服力的。下麵讓我們邀請一些詩人出場,以詩回答吧。

     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據說,有一個名叫子安的仙人曾騎著黃鶴經過這裏,後人建黃鶴樓發作紀念,從此,成了曆代的瀏覽勝地。在這首詩中。點點孤帆、靄靄白雲、碧澄江水、名樓仙地交織成一幅美麗的畫卷,仿佛把我們帶進了綠水紅花、風光旖旎的江南,親眼看到了柳如煙、花似錦的揚州。試問,是有[這般良辰美景,然後才有李白的創作激情,還是相反呢?答案是這樣的:隻有了上述客觀事物的存在,牽動了詩人的萬縷情思,才有了這首詩。

“蘇小妹三難新郎”的故事,也生動地回答了詩情畫意來源於外部世界的道理。[故事]深夜,四川眉州府古色古香的瞻園裏,一輪明月下假山湖水,顯得分外幽靜別致。新郎秦少遊徘徊於紅燭高照的洞房外,一邊吟著蘇小妹的上聯“閉門推開窗前月”,一邊苦苦構思下聯,半天也想不出,急得額頭上沁出汗珠。忽然,聽到一聲“啪”響,隻見一粒石子飛入湖裏,頓時湖水蕩漾,波光粼粼,玉盤似的月影淩亂於水中。飛石點燃了靈感的火花,秦少遊衝口說道:“投石衝開水底天。”上下聯對仗嚴謹,意境和諧,真是恰到好處。於是洞房大開。隻有在一石擊水所發生的水中景象映入秦少遊的頭腦後,他才受到啟發,打開生活積累的靈感,構成佳句。說到底,沒有石、水、天的變化,就沒有秦少遊的下聯,自然也就沒有這動人的喜劇佳話了。

可見,詩人們謳歌自然,是與他耳聞目睹的大自然景物不可分的,詩中的種種景物,隻不過是自然景物在人的頭腦中的反映罷了。

下麵我們再看看描寫社會生活的名詩吧。

宋朝是詩詞鼎盛的一個時期,這時間裏,宋朝雖然結束了唐朝以後五代十國的紛亂局麵,重新統一了中國,但國力一直很軟弱,受到北方外族的節節欺淩,南宋統治集團遷都杭州,偏安一隅,恬文嬉武,對內排斥搞戰名將,對外稱臣納幣乞和,到了山窮水盡了的地步。詩人林升看到這種局麵,便賦詩一首進行尖銳的諷刺:

     林升《題臨安邸》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當汴州。

在這種形勢之下,一切愛國詩人莫不痛心疾首,傾悲憤於筆下。於是產生了陸遊的“一身不自恤,憂國涕縱橫”(③《春夜讀書感懷》)的悲愴生平;高適的“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④《燕歌行》)的義憤控訴;嶽飛那仰天長嘯、壯懷激烈的⑤《滿江紅》;文天祥那真摯感人、浩氣凜然的⑥《正氣歌》……。可見,詩人吟詠社會,與他所處的社會環境是息息相關的,人們的思想意識就是那個時代社會環境在人腦中的反映。

即使在同一社會,由於人們所處的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不同,即階級不同,所產生的思想感情也是不同的。所寫的詩詞表達的感情也自然不同了。如⑦李約的《觀祈雨》:

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

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

這首詩寫的是,春旱嚴重,大地冒煙,桑葉枯萎,於是老百姓企望老天爺開恩降雨,但朱紅的在門內,達官貴人們仍舊在觀賞歌舞,他們不僅怕降雨,天陰了也會發愁,因為氣候陰濕會影響管弦受潮,發不出清脆悅耳的聲音。把不同的思想意識進行了鮮明的對比。

因此,外部世界中有山、水,詩人腦中才會有山水的形象,外部世界中有國土淪陷、春旱無雨、良人守邊的情景,詩人頭腦中才會產生還我山河的強烈感情。就是說,客觀事物反映直人腦,才能產生意識,客觀存在的事物怎麽樣,人們的意識就會怎麽樣,客觀事物變化了,人們的意識也會隨之產生變化。所以物質決定意識,而不是意識決定物質。

 

物質決定意識(二)

                        

夢的解讀

    有人會問,夢是不是也是客觀存在的反映呢?

的確,夢對許多人來說是奇異而令人神往的境界。美夢令人追思神往,惡夢令人毛骨悚然。在古今眾多詩人的筆下。夢是一絕好的重要題材。如岑參的《春夢》、杜甫有《夢李白》、李清照的《記夢》、李賀的《夢天》、陸遊的《異夢》《記夢》《枕上述夢》《九月十六日夜夢駐軍河外》《五月十一夢從大駕親征》等等,李白、蘇東坡、辛棄疾、晏幾道、李後主等都曾與過夢詩,在這些夢詩中,有馳騁沙場的,有喜會故友的,有榮歸故裏的,還有遨遊月宮的。外國人寫夢的也不少,如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陀思妥也夫斯基的〈〈伯父的夢〉〉、海涅的〈〈夢影曲〉〉等等。盡管夢中境界是多麽千奇百怪,但它們仍舊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

現代科學告訴我們,不管你做的是什麽夢,夢中的素材無一不是作者親自看過、聽過、學過或經曆過的,無一不可以從外部世界中找到原型。南唐後主李煜的夢可謂不少了,“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遊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望江南〉〉),“故國夢重歸,覺來雙淚垂”(《子夜歌》),“夢裏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浪淘沙》)。為何他夢中會出現乘龍輦,攜嬪妃,遊禦花園的熱鬧繁華景象呢?因為這種豪華奢侈的帝王生活是他親身經曆過的,他日有所思,夜有所想夢。也就是說,他他所有的夢不過是他昔日帝王生活的再現。他絕不會       夢到伊拉克、科索沃、阿富汗戰爭的,也不會夢到美女布蘭妮的。

為什麽陸遊會“三更扶枕忽大叫,夢中奪得鬆亭關”(《樓上醉書》)?是因為亡國危機迫在眉睫的緣故。

為什麽杜甫夢中會晤李白?是因為他們是好朋友,他驚悉李白獲罪流放的緣故。

為什麽蘇東坡會夢晤亡妻,感情那麽動人“夜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江城子》)?是因為他三十歲失去了這位愛妻而日夜思念的緣故。

還有人問,難道說自由馳騁的幻想、想象也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嗎?是的。它也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任何神奇的現象都有一定的現實生活作為基礎。

所以,人的意識是從外部世界來的。無論是正確的思想,還是錯誤的乃至荒誕不經的思想,都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從事物到感覺和思想,這是唯物主義的根本出發點,反之,從思想和感覺到事物,這是唯心主義的根本錯誤所在。這就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既然物質是第一性的,是認識的本原,那麽,要成功地改造世界,主觀必須正確地反映客觀,無論辦什麽事,都應該從實際出發,從事實中引出符合客觀的結論,而不應該從主觀出發,憑主觀願望或臆想行動。觀察分析問題時,不要停步於思想,而要深入到事物中,尋找出產生思想動機的社會曆史根源,隻有這樣,認識才能準確深刻,辦事才不會犯錯誤。還告訴我們,世界上不存在天生的先知先覺和明哲聖賢(隻不過他們對事物的認識早於後人罷了),任何人的思想無非是那個時代的反映。因此,不要把一些人的思想神秘化、凝固化、頂禮扣拜,盲目信從,奉為永恒不變的真理。即使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也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地發展、豐富和完善。

 

 

事物的發展是有規律的(一)

 

誰揮鞭策驅四運

萬物興歇皆自然

古人雲: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以詞稱雄的南宋大詞人薑夔曾寫過一首《昔遊詩》,追憶與友人過江突遇暴雨的往事,他認為暴雨是突如其來的:他好端端地過江,卻差點兒淹死在江中,於是以為天空中的風雨雷電,人世間的生死祝福,都有一隻無形的巨手在那裏支配著。按照這種觀點推論,結果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是沒有客觀規律的。但客觀事實告訴人們: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按照它自身固有的規律在不停地運動著,按照一定的次序進行著。這在自然界中表現得尤為突出,正如“清明前後,種瓜點豆”的道理一樣,絕不會移到寒冬臘月北風凜冽的時候去進行的。古代許多詩人對自然的規律性就有所認識,並在詩篇中有生動有趣的描寫。現在就讓我們去看看詩人們對風雲、雨露、花草以及天體的描述吧。

王質在《山行紀事》中寫道:浮雲在碧空,來往議陰睛。

潘枋在《郊行》中也寫道:雲來嶺表商量雨,峰繞溪灣特色梅。

你看吧,多有趣啊!這兩首詩把雲完全擬人化了,天上的雲為什麽忽聚忽散、來來往往呢?原來它們是在商量是不是要下雨呢?這就是說,雨和雲是緊密聯係的,雲會產生雨。

現代科學證明了這種觀察是正確的:地球上江河湖海的水受太陽照射後變成水蒸氣,水蒸氣因為比空氣輕,就往上升。天空的溫度比地麵低,水蒸氣跑上去遇冷變成小小水滴,大量的小水滴集合在一起就變成雲。雲在空中為什麽來來往往卻不掉下來呢?是因為雲中的水滴很細小,下邊的空氣能托住它,水滴不斷合並增大,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變成雨滴下麵的空氣不能再托住它了,就從空中掉下來了,這才是雨。所以雨是有規律循的。

不僅下雨是有規律的,而且不同時節的雨也有其特殊的規律。“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杜甫《春夜喜雨》),“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韓愈《初春小雨》),細無聲,潤如酥說的是春雨的細膩。而夏雨呢?“遊人腳底一聲雷,滿座頑雲撥不開。天外黑風吹海立,浙東飛雨過江來”(蘇軾《有美堂暴雨》)。秋雨則是連綿淅瀝:“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李清照《聲聲慢》)。

同樣,不同時節的風也有不同的規律。人人都喜歡奏的風,因為它是和煦的、溫柔的、令人心曠神怡的。“風乍起,吹縐一池春水”(馮延已《謁金門》),“白玉堂春解舞,東風卷得均勻”(《紅樓夢》中《詠絮》)說的是春風體態輕盈地來到人間。而秋風則不同了,蕭蕭瑟瑟,草木搖晃,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寫道:“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害的他老人家跑出老遠一把把地撿回來,還為此與鄰村的孩子們口角一回呢!

可見,天有可測風雲。人們隻要認識了它的規律性,就能預測到風雨雷電的到來,就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煩發生。在1998年抗洪搶險中,江澤民總書記曾親自打電話到中央氣象台詢問天氣預報的情況,今年我國神舟五號載人航天飛船上天時,胡錦濤總書記也曾親自打電話到中央氣象台詢問天氣變化情況,所以,隻要我們掌握了天氣變化的規律,就能為人類作出巨大的益處。

 

事物的發展是有規律的(二)

花木、天體說

 

    花木,也有其自身生長的規律。

           梁園日暮亂飛鴉,

           極目蕭條二三家。

           庭樹不知人去盡,

           春來還發舊時花。(岑參《山房春事》)

梁園本是唐代著名風景區,人煙稠密,春天遊人如織。由於唐代後期連年戰亂,百姓死的死,逃的逃,這兒變得觸目蕭條了。盡管人世間有變,但庭苑中花木不變,“春來還發舊時花”,嫩紅軟白,璀璨成叢。這說明,花木並不因人們冷落它而不開,依然自發芬芳。

日月運行,春夏秋冬更替,都是按照一定次序進行的。在古詩中,我們看到這樣有趣的現象:對同樣的一個月亮,有的人讚美它:“多情隻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張泌《寄人》),有的人埋怨它:“明月不諳離別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晏殊《蝶戀花》)。對一樣的明媚春光,有的詩人數落它:“春色惱人眠不得”(王安石《春夜》),而有的詩人則生怕春去了,甚至非常痛苦地流惠眼淚:“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千秋去”(馮延已《蝶戀花》)不管人們是否喜歡、挽留、埋怨還是反對它,它們總是按照自身的規律運行的。

自然天體的這種客觀法則,在李白的詩《日出入行》中,更作出明白深刻的概括總結:

草不謝榮於春風,木不怨落於秋天。

誰揮鞭策驅四運,萬物興歇皆自然。

就是說,草木欣欣向榮不必感謝春天,葉黃飄落在地不必怨恨秋時,因為四季運轉是一種必然趨勢,萬物興衰有它的自然法則,任何人也不能揮鞭命令停止啊!他在詩中還評論了一個故事:古代傳說中的大力士魯陽與韓構作戰,眼看天色漸晚,夕陽西下,勝負未分,魯陽驕躁起來,舉戈一揮把太陽彈了回去,又繼續交鋒。李白認為這個故事是荒唐的,於是問道:魯陽有什麽本事競然能讓太陽停止運行?這是違反自然法則的。表現了李白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

古代許多詩人在自然觀上有可貴的唯物主義思想,但在社會觀上卻是唯心主義的,即主張曆史唯心論。什麽是曆史唯心論呢?就是主張曆史發展由人的意誌所決定的。我們在學習古詩時會經常看到,有許多著名詩人在那個時代失意時竟然寫出了精妙絕倫的詩來。如:屈原悲賦《離騷》而死於汩羅江;陳子昂登幽州而泣然涕下;李白喊出了“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行路難》);陸遊萬分感慨“少攜一劍行天下,晚落空村學灌園”(《灌園》);朝韓愈上佛骨表勸諫憲宗,結果是“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左遷至蘭關示侄孫湘》);辛棄疾愛國遭貶,逼得他“萬事一杯酒,長歎複長歌”(《水調歌頭》),等等。總之,或仰天長嘯,悲歌田壟,或寄情詩酒,撫今追昔。他們把自己的政治抱負之所以不得實現,都歸結於帝王將相的個人意誌。清代著名學者梁啟超有句名言:偉大人物“心理之動靜稍易其軌,而全部曆史可以改觀”(梁啟超《飲冰室合集》)。總之,他們認為曆史無任何規律可言的。產生這種唯心論的根源在於當時的社會生活發展水平及其特點,暫且不論。

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曆史證明,規律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但人在規律麵前也不是無能為力的。人之不同於動物的特點,就在於人具有巨大的主觀能動性——在實踐的基礎上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我們身邊所發生的一切變化,不都說明了這一點嗎?

 

用全麵的觀點看問題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麵目,

隻緣身在此山中。

 

這是蘇東坡遊廬山時寫的一首《題西林壁》,不僅把廬山形象化了,而且也把廬山哲理化了。作者把自己的感受告訴人們:他身在四周重巒疊障的山穀之中,,視野受到局限,既不能高瞻也不能遠矚,隻能窺見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而無法縱觀全體,因此,不能說認識了廬山的真麵目。這種由於客觀條件限製而不能做到全麵認識,因而不輕易下結論的老實態度,是多麽難能可貴啊!

不僅對廬山,對世界上一切事物何嚐不應該采取這樣的態度呢?下麵就結合一些著名詩人的詩歌作品,做一個簡單的分析。

(一)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沒有哪一個東西是不可分的。因此,就看待一個事物來說,要看到它的內部矛盾的雙方,即全麵看問題。

李白與杜甫的詩歌,代表了我國古代詩壇的最高成就,被譽為偉大的人民詩人和浪漫主義詩人。但對他們的詩和他們本人要一分為二的看待。誰都知道李白是一個一身傲骨、藐視權貴、富有反抗精神的詩人,但在他的詩中,也曾出現過一些羨慕功名寶貴、甚至庸俗吹捧的東西。他的詩也有不如他人的。如,有一次李白遊湖北武昌黃鶴樓,看到壁上有同代詩人崔顥題的《黃鶴樓》一詩:

昔人已乘黃鶴去,

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複返,

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曆曆漢陽樹,

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大為欣賞,以後,他在遊南京鳳凰台時,仿照崔的構思寫了一首《金陵鳳凰台》:

鳳凰台上鳳凰遊,

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官花草埋幽徑,

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平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

長安不見使人愁。

曆代評論家都認為比不上崔詩好。清代紀昀批語說:“崔是偶然得之,自然流出,此是有意為之,語多襯貼,雖效之而實多不及也”。看得出,李白詩再好也有不如別人的時候。

杜甫呢?我們都知道他是一個熱愛人民的詩人 ,從他步入詩壇到他離開人間,一直和人民的命運緊緊地聯係在一起。他的《三吏》、《三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詩,為千代所傳頌。但他也有局限性,當人民起來造反時,他卻站到了反對人民的立場上了。當江浙一帶農民起義時,他曾寫詩道:“安得鞭雷公,滂沱洗吳越。”(《喜雨》)意思是怎能用鞭子去打雷公呢,讓它下起滂沱大雨,把江浙一帶的大地衝刷得幹淨吧。意指消滅農民起義。你看,這與“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形成了多麽大的反差啊!怎麽能相信這兩首詩竟然出自杜甫一人之口。可以說杜甫的思想也有進步的一麵和落後的一麵。

陶淵明,著名田園派詩人。一提起他,人們就會想起《桃花園記》、《歸去來兮》和《閑情賦》,也會想起“采菊東蘺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來,也使人們認為他是一個消極避世的隱逸詩人。但他的《讀山海經》一詩卻又寫道“猛誌固長在”的驚人之語。

又如,女詞人李清照也並非隻有哀傷纏綿的一麵,也有“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悲壯愛國的一麵。範仲淹既精辟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樣崇高境界的       名句,也有“殘燈明滅忱頭欹,諳盡孤眠滋味”和“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這類消極頹廢的思想。

既然詩人的思想是充滿矛盾的,他們的作品也是優劣並存的,那麽,要如實地評價詩人就必須客觀地全麵的進行分析,也就是要區分主要方麵和次要方麵,主流和支流。

對人對已,也要堅持全麵分析的態度。對人, 不能隻看優點,不看缺點,或隻看缺點不看優點;隻看過去不看現在;隻抓一點不及其餘,這些都是形而上學的思想方法。用這樣的方法看人就會把人看扁了。自己,也應該一分為二地看待,隻看到自己的優點而認識不到缺點和不足。“人貴的自知之明”這句古語說的多麽透徹醒人啊!

對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也要堅持兩點論的認識方法。清代著名詩人龔自珍的《已亥雜詩》寫道:“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花落花謝似乎無用了,但是它轉化為泥還能作為來年花枝生長的肥料呢。有好多的詩人對秋天幾乎沒有好印象,一寫出詩來,總有那種悲悲切切的情調。但唐朝詩人劉禹錫則在《秋詞》中寫道: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月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認為秋天對創作有好處。

陸遊也在《秋聲》中寫道:

人言秋悲難為情,

我喜枕上聞秋聲。

快鷹下鉤爪嘴健,

壯士撫劍精神生。認為在秋高氣爽之下,對戰士收複國士的鬥誌有好處。

這兩首詩都告訴我們,要正確看待成績與缺點,要正確認識人所處的順境與逆境,不能被困難嚇倒而停滯不前。在工作中取得成績固然可喜,但不能驕傲自滿;犯錯誤造成失誤固然可惜,但要勇於承擔責任,敢於改正。人們不是常說: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好事嘛。所以,對事物也不能絕對化,要善於全麵分析。“賽翁失馬,安知非福”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用全麵的觀點看問題(二)

 

萬事萬物之間是相互製約的,離開它事物而孤立存在沒有的。因此,要用聯係的即全麵的眼光看問題。

讓我們先看看自然界的景象吧!

天蒼蒼,

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這是古代民歌《敕勒歌》中的名句。寥寥幾行字,描繪出遼闊雄偉的草原風光,一望無際、牧草繁茂、牛羊肥壯,使人油然而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看,草原、綠草、牛羊之間就存在著不可分割的必然聯係。再看,蘇軾詞中有一句“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說的是菊花一凋謝,蜜蜂就會犯起愁來,表明花和采蜜動物之間也存在著直接的聯係,所以說,各種動植物之間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係的。我們再來看蘇軾《蝶戀花。春景》的前半闕:

花褪殘紅青杏小,

燕子飛時,

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棉吹又少,

天涯何處無芳草。

多麽美麗的暮春景色啊!花兒褪紅,燕子飛來,綠水流繞在農家小屋周圍,柳絮輕飄漫舞。所有這些都和春緊緊聯係著,隻有春天才帶來了萬物複蘇、欣欣向榮的景象。這就說明了天體與有生動植物之間不可分割的關係。

人們在觀察事物分析事物時,由於受主客觀條件的限製,往往容易產生認識的局限性,因此,我們看人看事要力求全麵。

蘇軾觀廬山,由於處在深山之中,未能看到整體,寫出了驚人篇章,後來在另一詩中,卻寫出了“朝見吳山橫,暮見吳山縱”的另外感受。杜甫登泰山寫過一首《望嶽》:

會當淩絕頂,

一覽眾山小。

說的是當我在山下抬頭望去,隻見山巒重疊,挺拔高峻,連綿不斷,一望無盡;但當我登上最高峰往下看時,千嶂奇觀,盡收眼底,白雲繚繞,飄浮在腳下,那眾山變得象小山丘了。就說明,由於觀察者所處的具體條件不同,(廬山、吳山、泰山)所產生的形象也就不同。換言之,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所產生的認識是不同的。

所以說,用全麵的觀點看問題也就是用對立統一的規律去觀察問題、處理問題,這是一種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事物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

 

這是著名詩人蘇軾在中秋節賞月之時,突然想起了自己不平的仕途和相別已久的遠方弟弟,而寫的一首極富浪漫主義色彩的《水調歌頭》。特別是後麵兩句,道出了一條深刻的哲理:世界上一切事物 都在轉化著。你看,天上的月亮從圓圓如玉盤會轉化為彎彎如鐮刀,哪能夜夜都能象中秋這樣滿呢?

其實,古代也有不少詩人也從宇宙人生的變化中看到了世界上的萬事萬物不斷轉化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抒發發人深思的情感。如漢武帝劉徹認為,歡樂可以轉化為悲哀,“歡樂極兮哀情多”(《秋風辭》)。白居易道出了同一思想,但更為深刻:“樂極必悲生,泰來猶否極”(《遣懷》)。劉禹錫認為久病的我可以轉化為良醫:“百勝慮無敵,三折乃良醫”(學阮公體三首))。但是事物為什麽會轉化呢?他們卻沒有認識到,隻是認為轉化是自然而然的銜接的:“天下大勢,分久幾合,合久必分”,樂足了就會生悲,苦足了就生甜,,二者象走馬燈式的循環著。或認為這種轉化完全是由上天決定的。但是錯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轉化是有條件的,是由事物內部矛盾所決定的。

任何事物的內部都包含有矛盾的兩個方麵,矛盾的雙方不是凝固不變的,是既互為依存,又相互對立,相互鬥爭的,其結果必然引起轉化,所以隻有具備必要的條件,事物才能轉化,否則不能轉化。在一定條件下,矛盾雙方必然向對立麵轉化,這是事物發展的一條客觀規律。

白居易的《長恨歌》講的就是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故事,其中楊氏家族的變遷就說明了,楊氏受寵對其本人及家族來說是件好事,但過度的飛揚跋扈導致引起國人之仇恨是她走向死亡的條件。

宋朝大哲學家朱熹寫的一首詩《泛舟》也說明了這個道理:

昨夜江邊春水生,

艨艟巨艦一毛輕。

function forumSelected() { var forumId = $("#forumId").val(); if(forumId == null || '' == forumId) { alert('請選擇論壇.'); } else { }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