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嫋嫋

夢自蟬聲起,詩從歲月凝。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淺論舊體詩詞的審美層次

(2005-04-22 19:59:19) 下一個

 我是馬甲  發表於2004-10-13 15:28

  最近一段時間,我在菊齋連續發了一些學術討論性質的帖子,引起了不小的反響。這些爭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進交流,促進詩歌研究的作用,但更大程度上成為唇槍舌劍的戰鬥,這不是我所希望的。此外,從很多人對碰虛等人的衛道般的熱誠來看,我也修正了以前認為喜歡虛碰詩的人全是詩盲或跟風打手的想法,認為他們確實是在維護自己心目中的詩歌形象。這種現象引起我深深的思考,碰噓等人的詩明明很差,在我來看簡直是不言而喻的,為什麽很多“詩人”、“學者”都讚譽有加呢?因此,在此間,我有意識地和一些對方戰壕裏的詩友在網上作了較深入的交流,目前對此問題有了比較清晰的看法。特不揣淺薄,發表出來以供眾詩友參考。 
    詩無定法,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這給詩歌鑒賞帶來很大的困難。一些詩友經常說:評詩是很感性的事,沒道理可講。這種說法既有一定道理,也不是完全合理。這種觀點的致命錯誤在於,過分誇大了不同主體對詩歌的審美差異,而抹殺了詩歌客體本身之美的相對獨立性。這種觀點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迷信“權威”,迷信“多數”,其危害是不言而喻的。以我看來,好詩總是可以說出個一二三四。本文力圖從理論層麵,對詩歌的評價標準給出我的粗淺想法。因為我對新詩了解很少,所以這裏所提到的詩歌均指舊詩。 
    什麽是好詩,什麽是壞詩?這是個很複雜的問題。我個人認為,區分好詩與壞詩的標準在於美不美。這裏的美是指廣義的美,雄渾是美,沉鬱也是美,豪放是美,憂鬱也是美,明朗開闊是美,淒楚也是美。本文不打算從哲學上分析美的本質,僅打算在對一些詩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一些關於詩歌審美的可操作性的觀點。 
    一、 詩歌之美的來源: 
    詩歌的美,是整體的美,很難把各種來源割裂開來。但具體分析,詩歌之美絕大多數緣於以下幾個部分: 
    1、意象之美。以意象達情、表義是詩歌的常用手法。古往今來,眾多的優秀詩篇在我們眼前展現了紛繁複雜、無窮遠盡的意象。有雄壯的,“大江茫茫去不還,黃雲萬裏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有深沉開闊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有以動感取勝的,“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有以靜取勝的, “明月鬆間照,青泉石上流”,有意象紛呈的,如:“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有朦朧深致的,“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有陰澀晦暗的,“一春夢雨常飄瓦,盡日靈風不滿旗”,有淒慘激越的,“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有以怪為美的,“科鬥拳身薤倒披,鸞飄鳳泊拿虎螭”;有主體鮮明的,“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有幽怨悲苦的,“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有纖細柔弱的“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意象多種多樣,很難作出無所不包的統計。塑造意象第一貴鮮明,即寫物能抓住其關鍵特點,作到傳神而生動,寫人物能抓住其最典型的神態,直入其精神世界,使人物形象如在目前。如寫豬“明日鋼刀猶未擾,今朝錦夢莫相違”,寫猴“褐尾方藏雙股下,紅臀已躍從人前”,寫女孩的嬌嗔“巧嗔忽來風打水,雷霆乍去鳥依人”,寫自己“仰天大笑出門去”;第二貴深遂,即深沉博大,或意境開闊,或引人深思,或體現作者深層情感,古人這方麵的句子很多,不舉例了;第三貴自然,即使意象繁複,也應舉重若輕。寫意象有幾戒,一戒為寫意象而寫意象,如李賀,以《箜篌引》為例,同是寫音樂,與樂天的《琵琶行》題裁相同,也多用意象,而李賀的全是純空亂想,故與樂天相差甚遠。前人譏之為詩鬼,蓋其多說鬼話之故。與其相仿的是韓愈。因此,詩至韓愈李賀,詩格已近卑下。二戒敷衍,才力不濟,一句詩容不下好多意象,可以少寫一些,而不要勉強對付,如 “魚躍練波拋玉尺,鶯穿細柳織金梭”之類。第三戒意象為於單薄,如“月渡露中,照見小瓶色淡紅”之類,有些妖氣,除了這點妖氣就什麽也沒有了,有人論之為有靈氣,推為上作,此不知詩者也。第四戒為意象不自然,如噓堂的幾首詠雨詩,人再無聊也不會用鏡子照雨。再如碰壁的“偶然憶及中腸事,正握杯時手一斜”也是如此,不典型。 
    2、 字麵之美。詩歌是語言藝術,文字美形式美也是一個主要的美感來源。字麵之美主要包括: 
    (1)文字的雅致。言而無文,行之不遠,對於詩歌尤其如此。打油詩也有意義深遂,內容充實的,但終不入大雅之堂者,文字太不雅致了。需要著重指出的,有幾種文字是應避免的:第一是文白混雜,如碰壁的“倩誰來收拾汝冰涼骨”,虛堂的“遙遠歐倫巴,善護爾之首”,不倫不類,不象個樣子;第二是生造詞匯,胡亂搭配,如碰壁的“古蟋”“纖鯉”;第三是晦澀不通,如虛堂的“夜燈白欲腐”;第四是故作惡心語,如虛堂的“如肮髒內衣”;第五類是粗豪,如“大將出征膽氣豪,腰橫秋水雁翎刀”“地動三山鐵臂搖”“烏蒙磅礴走泥丸”“野夫路見不平事,磨損胸中萬古刀”之類;第六類是為用典而用典,這類太多了,不舉例了;第七類是煉字太過或才力不夠,使個別字與前後文極不協調,如碰壁的“一朝蓮落霜來飛”的來字顯得象兒歌了,“飽有紅情誰問者”的飽字顯得怪怪的,“白蓮花勝撮雲輕”的撮字。。。太多了。碰壁的語言功底確實太差,對詩而言,嬰兒初學語而矣。這裏說一下煉字的原則,煉字絕不是找到一個出眾的字,使得其在全詩或全句中鶴立雞群,搶人眼球,而是要找到一個恰當的字,能完成其在全詩或全句中的使命,又與前後文協調一致。如果煉到了讓人一眼就看到這個字的與眾不同,那就是失敗了。這與煉句不同。 
    文字是詩歌的基礎,其他的所有美感,內容之美,形式之美,意義之美等都是首先用文字來體現的,如果文字不通或有嚴重缺陷,那麽其他的都無從談起。以上幾種應盡力避免的情況,以晦澀不通及生造為首惡,因為文白混雜可笑,作怪語惡心,粗豪不美,但不失為人言,而不通及生造,則不符合人的基本語言規則了。 
    (2)文字的形式之美。舊體詩本身就有形式美,尤其是格律詩,嚴整本身就是一種美。這裏著重提出的就是詩歌的“巧”。第一,於難工處工,“黃牛峽靜灘聲轉,白馬江寒樹影稀”,第二,工而不覺其工,細品方知其工,如“老去悲秋強自寬,興來今日盡君歡”;第三,字麵工而奇,但奇得有理,“竹葉於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第四,特殊句式,包括故意顛倒一般的語法順序,故意打破一般的節奏,重字等等,“塞上角聲悲自語,中天月色好誰看”“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香穀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在此,也提出幾戒。一戒易工宜工處不工,如落花風雨的“知君厭看跳梁醜,愧我難留草木稀”光顧罵人了,對仗不工了。二戒為求工而害意,如落草堂主的“花遞餘香秋色淡,月移竹影夜聲哀”為了和秋相對,用了夜字,夜聲所指不明了(順便說一句,堂主的七律不錯,但頸聯每每酸氣太重)三戒用了特殊句式而氣勢及深意不相符,如孟依依的“病未向人難處減,詩緣何故感時稀”(請比較與“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紅顏心共老,白發酒同多”的差別)。 
    3、內含之美。這裏指字麵含義的美感。不同內容的詩所要求的內含美有不同偏重。大體而言,從詩歌的功能上看,無外乎抒情,寫景,議論,敘事而已,當然這幾方麵往往是結合在一起,不可分割,但從單獨句子上看,基本上可劃為以上的幾類之一。下麵就不同類別說一下各自的偏重點: 
    (1)情貴在真摯,可以含蓄,也可以直抒胸臆。比如“不知心恨誰”“見落花時知此日,有明月處是吾鄉”等等,含蓄雋永,意味無窮。“我輩豈是蓬蒿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等直抒胸臆,暢快淋漓。抒情的兩種風格各自的要求是不同的。含蓄的風格要求必須有深意,能引人聯想,及要求較高的外含之美,而真率的風格要求聲韻必須與之相配,有氣勢在。寫情一戒假,也許作者的情是真的,但才力達不到,聲韻意象都沒組織好,顯得情感來得很突然了,如天吳的很多詩。二忌囉嗦,生怕意思沒表達清,卿卿我我個沒完。如壇子裏大多數古詩。三忌太狹,隻顧表白自己的感情,不注意章法及意象聲韻的配合,因而顯得過於單薄,詩格也上不去,如孟依依的大部分閨情詩。四忌太酸,自高而無勢謂之酸,詩、書、塊壘、老、鬢成絲之類的話,如果沒有文字的氣勢就顯得酸。這樣的太多了,幾乎凡是出了點名的網絡“詩人”都是這樣。為什麽會這樣呢,是因為故作老成,而才力又不夠。五忌太過,不該用力的時候偏要用大力,顯得莫名其妙的傻氣和倔氣,如“妾心古井水,波瀾誓不起”之類(比較一下“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春風不相識,何故入羅帷”就知道了),麵目可憎,前人之輕郊島,蓋緣於此。順便說一句,我認為詩整體水平不如郊島者,就不足言詩了。而當代勝過郊島者,數人而已。 
    (2) 寫景基本就是前麵所說的塑造意象,就不再重複了。 
     (3)議論貴在精警,出奇,準確,辛辣,風趣,如“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滿屏哪見興觀怨,唯有騷人聚一群”“駢脅重瞳終一夢,由來無賴是君王” “黎民頻戰死,猶曰吊黎民”“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等等。議論一戒平庸,既無觀點也無情調也無感情,如《三國演義》《東周列國誌》裏的大多數議論詩。二戒過分求新而精煉不夠,如荊公的“當時枉殺毛延壽”等等。就議論而言,書生霸王可算出類拔萃。 
    (4)敘事。敘事無出白居易之右者,琵琶長恨二篇,真可傲視千古矣。屈原的離騷當然也可算敘事詩,但用語習慣已與現在大不相同。李杜諸公也有極佳的敘事詩,但深意、通俗、風韻相比白的兩篇均感尚有不及。圓圓曲也是著句敘事詩,但不如白詩的從容自如,收發有致。敘事貴在從容不迫,夾敘夾義,有情有景,有張有弛,時有警句。書生霸王的暗娼行等數篇已得敘事之旨,而風致未至。殊同的也不錯,但過粗。對當代網絡“詩人”而言,敘事應首戒章法過平,平鋪直敘,了無起伏,如陳屍死水,如蘇無名的寓言詩。二戒語法過平,了無文采,自以為古拙,實則無趣,如碰壁的敘事古詩。三戒總是放不下自己,爾爾汝汝妾妾吾吾太多,有損詩格,令人生厭,如碰壁的敘事古詩。 
    4、外含之美。指在詩的文字之外,靠聯想和體會而引發的美感。這種美感對詩來說太重要了。遺憾的是,大部分當代的“詩人”都對此沒什麽體會。古人這方麵的例子太多了,我就舉我自己的詩句為例。“月近中秋圓似淚,路經桑梓亂如紋”。字麵已經很好了,而字麵外的意思還有多少?為何圓月似淚,實際上是在說心中垂淚。為什麽路近桑梓如紋,一是說自己衰老了,二是說心亂。仔細體會,辛酸滄桑之感無窮無盡。這就是字外之義。再如“見落花時知此日,有明月處是吾鄉”,後一句一般人都知道好了,而前一句見到落花才知道到了今天,字麵意思已經很好了,為什麽見到落花才知道今天呢?知道今天什麽了?細細品味,餘味遠窮,盡在言外。認為此句不如對句者,真不知詩也。 
    外含之美在文字之外,貴在用最少的文字引發最豐富的聯想。但這要求讀者的水平。 
    真正的好詩,不是用拗澀險怪的文字表達出簡單的含義,而是用簡單的文字表達出豐富的含義;不是去塑造別人都想不到的意象或感情,而是去表達別人也能想得到,卻寫不出的意象或感情;不是要麵麵俱到,生怕別人想不到,而是要用最少的文字留給讀者最大的想像空間;不是要故意突出主體,而是要似首不經意地使主體形象兀現於讀者眼前。可惜現在能體會到這些至理的人太少了。 
    5、聲韻之美。無韻不成詩。寫詩而沒有韻律美,則不是好詩。需要指出的是,格律並不足以構成聲韻美,也不是聲韻美的必要條件。兩者的關係是:按格律來寫格律詩,更有可能實現聲韻美,僅此而已。有人誤認為隻要按著格律寫詩,聲韻就沒問題了,這真是大錯特錯。格律一個星期就能學熟,而聲韻之美,要靠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學習和領悟。我上網久矣,除我之外,似乎沒見到一個能對聲韻美有深刻領悟的人。 
    舊詩的聲韻特點,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 
     (1)雄奇奔放:當然以太白為首。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雲萬裏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在流暢的基礎上,使用開闊的意向,適當使用數字,適當使用常用的雙字組合,有助於達到這種效果。當然這僅是表麵文字技巧,關鍵還要胸襟和氣魄。 
    (2) 深沉濃鬱開闊:以老杜為首。“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路經灩預雙蓬鬢,天入滄浪一釣舟”。。太多了。使用開闊意象,注意對仗,盡量使用單字的詞,加重筆力,采用特殊句式有助於達到這種效果。 
     (3)音韻悠長:如“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裏征。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近手自茲去,蕭蕭斑馬鳴”。“牛渚西江月,青天無片雲。。。。。”“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複歸來”等等。天然韻致,非學力可及。披雲的五律想學這個味道,畫虎不成反類犬。 
    (4) 寧靜悠遠: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美人卷朱簾,深坐蹙娥眉。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等等。亦以韻致取勝,不可強學。 
    (5) 堅決果斷,噴礴激烈。如:“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慢寂寥”“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十年落魄身安在,立馬平川望洛京”之類。嗄然而止,留有回味,感慨良深。以壯語或對仗作結,易於達到這種效果。但這種風格較上麵幾種,詩格已略遜。 
    (6) 流暢平白,如唐寅的《桃花庵》等。 
    (7) 平平淡淡,從容不迫。古代大多數詩人大部分詩聲韻上是這樣。 
    (8) 拗澀生硬,如李賀,韓愈,孟郊的一些詩。 
    (9) 沉悶無趣,了無生氣,如當代網壇上大部分古詩。 
    (10) 極為生澀,如飯裏摻沙:如碰壁虛堂的大部分詩及相當一部分當代“名家”的作品。 
    (11) 粗白淺陋或滑稽可笑。 
    聲韻貴在於內容、含義等保持一致。因為當代詩壇上很少有人專注於聲韻,所以也沒有很多戒了。最該注意的是:不要用怪字怪句來“增加”聲韻美,碰壁在這方麵問題很嚴重,應該注意。其次,聲韻與意境、字麵的不和諧也是一個問題,比如小李的“終古垂楊有暮鴉”之類。 
    二、 各種美感來源的交互作用: 
    應該指出的是,上麵幾個方麵並不是完全相互獨立的,在具體的一首詩中,往往相互促進,相輔相成,不可分割。 
     如“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意思極好了,但如果改成“今夜露初白,家鄉月最明”則字麵上也要差多了,聲韻上也差多了,表達的含義的深沉程度也差多了,內含與外含均不如原作豐富。由此可見,詩歌的具體美感因素是相互聯係的。寫詩及評詩時,不僅要能挖掘各個單獨的美感因素,更要著重於美感的綜合效果。最好的詩,是上麵幾個方麵結合得最出色的詩,但不一定要包括上麵所有的方麵。比如議論詩,不一定非要有意象,寫景詩,不一定有明顯的抒情,簡直而之,含義美及聲韻美是詩的兩大要素。李杜之所以被稱為詩的最高峰,是因為他們在這兩個方麵都達到了完美的程度,而其他人都沒達到這個水平,尤其是在聲韻美的方麵,從未有人能在整體上接近他們的水平。 
    在此,我具體解釋一下兩個概念: 
    含義美:指內含美或外含美或意象美,同時字麵雅致。 
    聲韻美:指聲韻不存在上述後三種聲韻的缺點,且與含義相協調。 
    三、 詩歌的審美層次 
    根據上麵的理論,我把詩歌的審美價值分為以下幾個層次: 
    1、 含義美及聲韻美都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比如:意象深遂或開闊,諷刺辛辣,議論精警,抒情真摯傳神,等等,同時聲韻悠長,雄壯或開闊沉鬱或幽遠,且與含義想一致。 
    2、 在一方麵略遜,而另一方麵明顯出彩。 
    3、 含義美略差,而聲韻美較強。即聲韻悠長,雄壯或開闊沉鬱幽遠,而章法略亂,意象略亂或雷同,議論不夠精警,寫景寫人不夠傳神。(隻要聲韻美,如寫情則必然傳情) 
    4、 含義美較強,而聲韻美略弱。即除聲韻較平淡無味或略澀或略硬之外,其他符合1 的標準。 
    5、 含義美及聲韻美都一般。即聲韻平淡無味或略澀略硬,字麵無大誤,亦無出彩之處。絕大部分網上作品不高於這個水平。 
    6、 在含義美及聲韻美一個方麵存在嚴重問題。即文字爻雜混亂,拗澀不通,毫無章法,癡人囈語或聲韻過平,了無生氣,或平仄極為混亂,音韻極不和諧。(不可能在一方麵達到很高水平,而另一方麵有嚴重問題)。 
    綜上所述,我認為碰壁和虛堂的詩,及相當一部分名家的詩整體上處於第6個層次。 
     
    此文是我對詩詞審美層次的一些粗淺觀點。在此基礎上,我將另外著文,結合當代網絡詩壇存在的一些問題,論述一下當代網絡詩壇的病態審美觀及逆淘汰問題。 
    因為我本人水平及時間有限,上述觀點肯定有不妥之處,尚望方家指教為盼。 

--- 慕容遠山  發表於2004-10-13 21:23 
有唐一代,全民習詩,上至皇帝王公,下至販夫走卒,《全唐詩》浩如煙海,收詩不知千萬,尚有散落民間未收的不知凡幾。詩人真不知道有多少。現今的中國文學史之唐代文學章節裏,仍有專門提到郊島二人,這本身就是對二子的詩歌的肯定。有多少詩人能夠在唐代文學史裏留下大名的呢? 
     
     藝術最忌模仿跟風,郊島二子能夠形成各自的“郊寒島瘦”風格,這本身就是一種成功,這是一種創新,這是與別個詩家不同的風格,有自己的麵目,讓後人記住了他們,藝術的美沒有統一的標準,浪漫主義固然是美,難道現實主義就不美?溫暖豐腴是一種美,難道寒冷瘦硬就不是一種美?正大光明是一種美,難道長吉的光怪陸離就不是一種美?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多偉大的詩句!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多美的意境!試妾與君淚,兩處滴池水。看取芙蓉花,今年為誰死?多刻骨的深情!誰敢說孟郊賈島不是好詩人?評判一個人的詩歌,首先要掂量一下自己夠不夠分量,讀的書夠不夠多,自己要評判的那個人的作品有沒有看全,否則隻會落得和王朔批評金庸一樣的下場。 
     
    我隻是借地發表一下自己的觀點,並無菲薄馬甲兄之意,尚乞明鑒。

--- 我是馬甲  發表於2004-10-13 23:04 
遠山兄是堅定的崇古主義者。但觀點有點問題,如果一定要達到你那幾個標準才能評論詩人,則我們不可能看到那麽多出色的詩評詞評了。我之所以敢於在這裏對古今詩人的看法,是因為經過多年的學習和磨練,我對很多名家大家的看法已經與不少著名評論家暗合,並不是看了他們的評論後才有的看法,而是有了看法再看他們的評論,發現主要的看法基本是吻合的。因此,我自認為我的對詩詞的審美算是比較成熟了。 
    很多名家的集子,看看就行了,沒必要每首都細看。李杜的詩多,好詩比例也大。其他一般名家,好詩的比例也是不多的,大部分的詩都是充數用的。比如孟郊賈島,基本上每個人拿不出二十首精品來。你舉的那幾個例子,就有一個“今年為誰死”這樣令人生厭的句子。我之所以敢這麽說,是因為這種反感不是我獨有,證明我的感覺也不是毫無根據。 
     
     文森兄如果常看一些詩歌評論,你會發現這種評論中很多是可以意會,不能準確定義的。你去問問王國維什麽是境界,什麽是高格,什麽是低格?問問嚴羽什麽是飄逸,什麽是沉鬱?這些沒辦法說清楚,全是感覺。如果你有感覺,看了我的文章自然會有體會,如果沒感覺,則怎麽解釋也沒用的。詩的聲韻之美與平起仄起無關。

--- 二公子  發表於2004-10-15 06:16 
假設樓主所說的都對,假設詩者全都欣賞你所欣賞的,摒棄你所摒棄的,大家 
    爭先恐後擁著寫“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詩壇會出現什麽樣的 
    局麵呢?不言而喻的,局麵是千篇一律。 
     
    藝術上從來都提倡百花齊放,就是容許不同的藝術風格、藝術流派並存;也就 
    是,你所欣賞的藝術風格是一枝花,而恰恰相反的藝術風格也是一枝花。容許 
    有詩者認為,你所論述的所謂層次,恰恰應該倒過來。 
     
    你用傳統關於詩的觀念來評論實驗派詩者的詩作,恰恰那些詩者認為,再怎樣 
    向傳統學習,無論如何脫不出傳統的桎梏,所以必須先得破除傳統關於詩的觀 
    念,然後才可以言詩。我也批評實驗詩派,但我不是批評他們的藝術風格,而 
    是批評他們把自己放在精神貴族的位置。 
     
    你用挑字眼的方式來評論碰壁齋主的詩,恰恰齋主不太重視佳句,而著力於總 
    體篇章,從而形成網上獨一無二的個人風格。他的情形比較象書法界的啟功, 
    啟功的個別字、個別筆劃並不比常人更好,而總體格局卻能形成獨特的個人風 
    格。讓人隨意一覽,即知是啟功所書。須知道,個人風格在藝術評論中占非常 
    重要的位置。 
     
    作藝術評論的時候,首先要有包容心,學會欣賞別人所欣賞的事物。如果先存 
    有排斥的心理,那你與你所批評的人又有什麽兩樣呢? 

--- 我是馬甲  發表於2004-10-15 08:25 
謝謝公子兄跟帖。 
    文藝批評,必然有所取有所不取,皆一家之言。就詩論詩,就文論文,有一定標準,說真心話,這才是文藝批評的原則。如兄所說,要有包容心,是作人的原則,而不是文藝批評的原則,否則就無批評矣。 
    虛堂的實驗體,我自然知道是為了突破傳統的作法。但我的意見是:不能為了突破而突破。譬如中餐,吃膩了傳統口味,則結合自己習慣,多加些辣椒,多加些糖,多放點醋,都未為不可,有可能形成一種新的風味,但多放點沙子,雖然風味立刻有明顯不同,但就不叫飯了。 
    碰壁的詩得到了更多人的擁護。我也認為不管怎麽樣,他比虛堂的要好些。他的藝術手法,回環反複而已。我提出以下幾點,隻要仿照著去做,所謂的碰壁風格立刻就能出來: 
    1)多重複,不僅句子要時不時重複一下,句中最好也重複。 
    2)多用三平尾,多用連韻(即奇數句也壓韻)。 
    3)要時不時加入一些抒情。注意抒情時一定要突出自己的品味和形象。 
    4)句子絕不可凝煉,最好平白中加入一些險字。不可求流暢符合語感,最好略有些別扭。亦不用回避順口溜。 
    5)不可煉字,差不多能用拿來就用。 
    6)時不時用一些長句。不要管合不合適。 
    7)吾,汝,予等多用些。 
    人以碰壁詩風格古所未有,不然。就整體而言,碰壁詩是由以下幾部分組成: 
    樂天詩的最下者(即被人譏為俗白的那部分順口溜)50%。 
    舊時村學究的嫂釵哥罐:20%。 
    岑參等人的三句換韻,連韻,多用三平尾的手法:10% 
    瓊瑤的隨處用情+碰壁自己的吾吾汝汝:10% 
    碰壁自己的特殊句式:“棖觸予中區”“恥居王後榜雄文”“為一瞬之微溫兮遂已傾毀其身”“杳予歸兮恍茫茫而歸乎故鄉”。。。。10% 
     
    需要說明的是,在本文中我引用虛碰的作品,是為了佐證文中的觀點。之所以用他們的比較多,隻是因為看過他們的作品比較多,用起來方便些。如果用別人的,還要專門去看。而不是為了批評他們才寫的此文。

--- 黃馬褂  發表於2004-10-17 20:39 

山主兄:大概誤會我的意思了,談詩論道,首先應該是心平氣和,這樣才能比較客觀,否則根本不能有所發現,有所進步。正因為我發覺已經偏離了這個宗旨,所以覺得沒有必要了,再說學詩之路,其修遠兮,何必計較於一時一地,如果在一個清幽的環境裏一邊細啜香茗,一邊緩緩道來,不亦樂乎?    
    我是馬甲的觀點不管正確與否,畢竟是他真實的認識,有些地方情緒偏激,失之全麵和公允,我也不敢苟同,但並不意味就此全麵推翻,有句老話說的好,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既然是討論,讀者是否撇開個人情緒和過節,就事論事?     
    
遠行客:斑竹的作為隻是形式,文章精與不精,讀者自有共鳴,每個人的眼光角度不同,必然有所差異,看了一些回帖,提出意見的不少,怎麽最後為是否加精引起軒然風波?甚至勞動論壇的方麵人物紛紛出來解釋和表態?是否加精,個中雖然直接或間接地也體現了每個人的觀點,如果將此作為爭論的焦點,本身失去了討論的意義,讓人感覺到了名利的作用,在這樣的心態下,還能再談詩作詩麽?加精是對展開討論的一種鼓勵,不加精是把討論作為一種正常的行為,精華與否,哪裏來的許多對錯是非。     
    
我是馬甲:中國古典詩詞主要講究的是意境、氣脈和格調,風格體裁,還在其次,每個人的文章,自有習慣,一首作品的好壞,應該先從整體上來看,個別地方隻要不損意思,縱然值得商榷,善意提醒一下即可,何須計較太多?在詩詞的創作中,如何繼承和創新曆來頗多爭議,天生萬物,海納百川,個人見解,不過一粟。我很欽佩馬甲兄的勇氣,至於某些偏離話題的言論,大可以不加理會,既然不是同道中人,如何會有許多共同認識?每個人因為自身的經曆不同,所選擇的路也不同,隻要不偏離文章宗旨,就沒有必要加以討伐。     
    可以說,我們窺探中國古典詩詞,不過盲人摸象,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文章認識在於心境,心境已開,見識自然開闊,才能從中發現事物樸素的基本道理,在意識上真正地“反樸歸真”。   
    這裏高手雲集,多餘的話我也不說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