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 秋菱 於 2004-12-03 04:44:31
嫩柳經春雨,
青青敞碧懷。
何人灑仙水,
為我滌靈台?
弱柳經春雨,
婷婷翡翠新。
何人施淨水,
與我滌心塵?
(老問題:哪個版本??)
==============================
二版好像不完全壓韻 -fairy- ♀ (148 bytes) (17 reads) 2004-12-03
各有各的韻味:
何人施淨水,
與我滌心塵?
(寧靜)
何人灑仙水,
為我滌靈台?
(灑脫)
個人更喜歡二版的寧思的韻味
• 謝謝仙女! -秋菱- ♀ (89 bytes) (9 reads) 2004-12-03 ‘新’、‘塵’都屬平水韻的‘上平十一真’,可能古時候發音相近。 |
• 謝謝:) IGNORE MY IGNORANCE -fairy- ♀ (0 bytes) (1 reads) 2004-12-03
|
=================================================(03/03/2005)
胖 :
我來砸老姐一下:
這首有點像伽葉的偈子,具象很好了,意象稍欠。等玄忍複大師來了,恐怕要拈花不語了。
秋菱 :
先忍腹大師來之前,胖老師先給俺上一課吧:
名詞解釋或定義(看這倆字就想起二瞞,赫赫┉):
伽葉---
偈子---
具象---
意象---
拈花不語---
霜子 :
嗯,趕緊搬個小板凳排在秋菱後麵,同聽,同聽
胖 :
玄忍是五祖吧,他要選個衣缽傳人,就叫徒弟們各寫首詩,佛家叫偈子(其實二者不同,可討論)。他的一個弟子伽葉在同學們當中很有威望,就寫了: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台,及時長掃拂,不教惹塵埃。玄忍看了笑而無言。夜裏,一個炊事班的小沙彌,自己不會寫字,請別人代他題了一首: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玄忍看了,就把衣缽傳給他,並叫他連夜逃走。這個小沙彌就是後來的六祖慧能。
具象是描寫。見景而生情。如果我問:情與景的和諧在什麽地方?回答:在這二十字的詩中。這還是具象。
意象呢,應該是讀了這首詩以後,你心中隻有情與景。情與景之間的過渡與交融,不再以這二十個字為介體。
複古 :
通常流行的版本是五祖為弘忍,弟子是神秀,炊事員是慧能。我記得以前好象在舊壇談過這個吧,再說說我的想法。
其實神秀也是作了六年的打柴汲水的粗活才作了班長的。由於這個基本功的培訓,他算是一個唯心的門派裏比較唯物的弟子。看他的詩就知道,他是承認身、心、塵埃的客觀存在的。而且他認為通過‘勤勤常拂拭’,可以達到‘勿使染塵埃’的境界,這就給普通大眾一個修行的機會和希望。而慧能那時候才開始幹低級苦差使,人在水深火熱之中就很難對以後的成就抱有切實的指望,所以他理所當然地要否定這個唯物性,而強調一下‘天才論’,隻有能頓悟的人才有可能成佛。這樣,一來希望就此免了自己的苦差,二來也要把修煉這事弄得玄點兒,告訴別人:不是誰都可以怎麽怎麽樣的,得有頓悟的天賦才行。弘忍呢,他是不用再作苦功了,所以顯然是出於後一個理由使他認可了慧能的思路,這樣可以顯得更虛幻高妙一些。另外這時候神秀也有些篡權的苗頭,打壓一下也是應該的。以後的人總覺得好象慧能更高一層,其實不然,這是因為弘忍的私心。而神秀本來都作好了留校任教的打算,名額卻給慧能騙去了,自然是不服氣,所以一生氣開創了北宗,自己作了校長。事實也證明,其實開始時北宗是很盛的,那時候的人比較實在,還肯下功夫去修煉。到後來人越來越懶,煉北宗天天要拂拭明鏡台,想必是很累,就都服從了南宗的天才論,要去頓悟了。
我看秋菱姐的詩,是南宗一派的了
胖 :
又現眼啦。看來我這記憶不行了。以後涉及到記不清的,一定先古狗一下。
複古 :
哪裏哪裏,您這是另一個版本
秋菱 :
這個搶飯碗的故事以前是聽過的。隻是我記名字的本領極差,隻記得故事中有個老和尚還有倆小和尚┉┉。構思這個作業時,倒也有一位佛教界知名人氏在心中。卻不是這個什麽‘選忍腹’OR‘哄忍腹’大師。 ‘無題’嘛,就是要讓人亂猜對不對?猜不出來這作業應該就算及格吧?好在還是有一位用林姑娘的照片做頭象的妹妹一下就猜中了,所以這世上嘛知音還是有滴 ┉┉
至於什麽南宗北宗的,不過是‘哄忍腹’大師拐著彎說俺懶嘛┉┉,嗯,既然如此,我就將偷懶進行到底,給兩位老師攤派‘作業’嘍:
胖老師:
您的‘名詞解釋’淺顯明白,適合我這樣的笨學生。煩您找幾首例詩,以幫助我們理解和記憶‘具象’和‘意象’。
複老師:
您既然‘拈花不語’,那麽隻給您一道選擇題罷:我這四句中,您認為哪句最好?
複古 :
我覺得這首詩整體感覺不錯。作為五絕習作來說,意思表達完整,用語恬淡衝和,結構布局已見心思,可以算是不錯的詩了。所以在獻給參賽隊員的鮮花時,你的那五塊金幣就放在這首詩下麵了。如果非要挑一句出來說最好,那麽比較而言我覺得第一句,‘枯柳經春發’,稍勝一籌。它最古樸自然,平淡有致,落意不著痕跡,符合五言的個性。第二句稍弱點兒,導致尾聯轉時仍稍有些欠圓滑,但小蝦不醃大魚(擬還珠語錄)。
想起來以前的竹帛,她曾有一句‘吾居城北外,院闊兩梧桐’作五律起句。其時她剛開始練習,那首五律也並非佳絕,首聯卻頗見情致。多年老手未必能得此不加雕琢之味,可見南宗也是其來有自。
秋菱 :
唉,今日始信‘人比黃花瘦’的故事非虛┉┉
我哪有竹子MM那樣的靈氣啊(對了,她到哪裏去了?)┉┉這一句是一得愚生所改。原句是:‘弱柳經春雨,婷婷翡翠新’。賀蘭雪評曰:‘一得兄的確高明,改後有時序有變化,豐富很多。’
可知高手所見略同。
複古 :
第一句我認為好,‘枯’字下得更緊,‘發’字體現了現象之外的變化。第二句至少現在還沒覺得很妙,雕琢的痕跡重了。我們都再琢磨一下吧。竹子後來拜到一得歪詩門下作關門弟子去了,不過很快就‘退隱’了,其後再無蹤跡。。。
秋菱 :
常見人評詩說某字‘下得準’。這個‘下得緊’又該怎麽解釋呢?
胖老師!剛看了你樓上出的作業,原來都分攤到戶了。你自己一個都不做,那就趕緊把俺布置的交上來吧。否則我那題你就代勞了。
秋菱 :(05/26/2008)
又改了~~~
楊柳經春發,
娉婷雨後新。
何時一場雨,
與我滌心塵?
紫光先生改的:
枯柳經春發,
娉婷雨後新。---------------很好的情思。看到這裏,覺得[枯]稍稍重了些。
何人[施淨水],-------------這個比喻,有些老化。
與我滌心塵?
很不錯。前麵兩句是比,興起一篇,很得法。這樣的作法,文思很清澈。
古板 :
哈!這個貼子又上來了
插個嘴啊,作偈子比量擦拭還是不擦拭心塵的是五祖弘忍的兩個高足北宗漸悟派鼻祖神秀和南宗頓悟派祖師六祖慧能,而那個拈花微笑的伽葉尊者是佛祖的徒弟,因了這個拈花不語的故事,被禪僧宗為印度禪的初祖,禪法傳到第九代門徒,是為達摩,達摩這洋和尚跑到中國的嵩山少林寺麵壁,被認為是中國禪的初祖,傳到慧能為六祖,慧能以下為分燈禪,同時東傳日本發揚光大,這是禪宗通常的曆史解說,印度禪-祖師(中國)禪-分擔燈禪-日本禪。
亂湊熱鬧
枯柳何時發,
經春岸色新。
娉婷不待雨,
已蕩我心塵。
複古 :
這個伽葉,
楊柳經春發,
娉婷浴後新。
何時一場雨,
與我滌心塵?
古板 :
當不得
浴後也仍然是個雨後,既然已然下過雨,何不滌塵,還再問何時一場雨呢?
秋菱 :
這場雨跟那場雨不同滴(狡辯一下:))
要不怎麽叫無題呢?
古老師心懷坦蕩,無塵自然也無須雨啦~~~
曉寒 :
我覺得神秀和慧能的說法各有道理,很難說哪一個更優勝. 事實上中國文化裏很多東西也有同樣的矛盾,比如既讚賞"天道酬勤"也推崇"天生我才",既崇尚"斷頭將軍"又有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雖說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但有時難免會讓人感覺無所適從.
中國文化強調"中庸""平衡",其實也很難做到的,說到底,人性都是自私的,沒有幾個人真能超然物外. 人如此,種族`國家亦然. 西方的那套理論,雖然殘酷,卻很實用,也接近真理. 所以我們在近代落後挨打,其實也是一種必然.
秋菱 :
曉寒說得對~~~
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各種關係。怎樣處理好自己跟別人的關係,也就是把握好‘平衡’,或者說‘度’,實在是件很難的事。也許也正因為難,這個世界才會每天上演著悲喜劇,我們的人生才不會平淡如水罷~~~
曉寒 :
深有同感!
說到'平衡',突然想起了淩力的<<少年康熙>>裏已經迎娶了皇後的康熙想不顧一切地與他最愛的柔嘉公主(即將下嫁三藩之一的耿家)成婚時孝莊太後教導他的那席語重心長的話,大意是說--天地萬物也好,人與人之間也好,最重要的是要講'平衡'. 因此,即使貴為天子,也不能隨心所欲.
從這個角度而言,或許也可以說--平衡,即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