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刀集之一·辨別入聲的一般規律】By坐看雲起
(2005-02-22 12:51:46)
下一個
隨著時間的變化,入聲字在北方語係裏逐漸消失。據考證,這種現象從唐朝就開始了,從宋詞裏經常發現以入代平、上、去的現象。到了元代,入聲在北方話中,基本消失。從元·周德清《中原音韻》中可以發現,當時入聲分配是很有規律的,如全濁字母的字全部變陽平,次濁字母的字全部變去聲,清母變上聲。因為沒有派入陰平的入聲,所以叫“入派三聲”。而到了現在的普通話,很多字如“屋”“郭”“托”“滴”等被派到了陰平裏,所以被稱做“入派四聲”。據統計,古入聲字約500字左右,其中半數的字派到去聲,1/3的派到陽平,15%派到陰平,6%的派到上聲。從入聲到入派三聲到派入四聲,基本是按一定規律進行的,其規律大概有如下幾個:
一:聲母b、d、g、z、j、z、zh讀成陽平的如“白、笛、國”等為入聲字。惟獨“鼻”古為去聲,“雹、甭、咱”古是平聲。
二:vn韻母為古入聲,惟獨“靴、瘸、嗟”例外。
三:uo和zh、ch、sh、r拚都是入聲。如桌、戳、說、若。
四:a與f、z、c、s拚都是入聲,如發、砸、擦、灑。(“仨”字例外)
ia和q拚都是,和x拚惟獨“霞、蝦、暇(含“瑕、遐等”)不是,和j拚惟獨“夾、甲、戛”及其形聲字是。
五:e和d、t、l、z、c、s拚都是入聲,如得、特、樂、則、冊、色。
he中除了“禾、何、河、賀”及其形聲字外都是。
“e“平聲中除了“額”字外沒有入聲,上、去中除了“餓”字外都是入聲。
六:ie韻母與b、p、m、d、t、n、l拚都是入聲,惟獨“咩”不是,是古平聲。jie平聲中除了“皆、街、嗟”外都是入聲(隻說平聲)。qie中除了“茄、且、趄”外都是入聲(含上、去)。xie平聲中唯“歇、挾、擷、協”(隻說平聲)。ye中除“耶、爺、也、椰、夜、野、冶”外都是入聲(液、掖、腋三字也是入聲,這裏不從“夜”字,是特殊情況)。
七:xi中陽平為入聲,陰平惟獨“昔、夕、析、悉、息”和其的形聲字及“吸、翕、錫”是。shi中陽平除“時”外都是,陰平惟獨“濕、失、虱”是入聲。
八:fu中“複、伏、服、紱、副(含富、福、幅形聲字)”及形聲字是。shu中“贖、孰、束、叔、屬、蜀、術”及其形聲字是。
九:形聲字有入聲的幾乎都是,如“白”字是,“百”“柏”都是入聲。而會意字不是。如“立”字是,“泣”是形聲字,是入聲,而“位”字是會意字就不是入聲。有的是經過文字變化其形聲音符生僻了,如“滴、嫡、嘀、謫、摘”“副、富、福、輻”“插、鍤”等。個別讀音不同是語音變化的緣故,仔細體會或許就可以能體會出來其規律。
還可以反推,如看上麵第一條“酌”是入聲,那麽“勺”也是入聲(勺古讀shuo音)。那麽“芍”字也是入聲。
另外,東、冬、江、陽、真、文、元、寒、刪、先、庚、青、蒸、侵、覃、鹽、鹹諸韻部到今韻沒有入聲。即:vn、un、an、en、in、ang、eng、ing、ong為韻母的字裏沒有入聲。
十:其餘沒有明顯規律的平聲字如下:
俗屋禿撲突忽出骨哭躇凸
頤積擊踢匹漆七隻逼一批劈吃
拍刮拉插壓八察滑刷殺匝挖
舌縮托郭割黑殼活撮跌脫勺
這些沒有明顯規律的入聲派平字一般有幾個原因,一個是來自象形或會意等造字法,如“凸”字,所以感覺沒有規律。二是古今讀音發生了變化,如“滑”,本是從“骨”得音,《史記》裏的《滑稽列傳》正讀是要讀“gu,ji”的。還有“俗”從“穀”,“撲”從“卜”等。在一個就是字型簡化變化的原因。如“燭”字本來是從“蜀”得音的,寫做“T”,簡化後才成“燭”的。所以要把這些因素都考慮進去,那麽這些所謂“沒有明顯規律”的字就幾乎都有規律了。當然也肯定有一些個別現象,沒有個別也是不現實的。
(參唐作藩《音韻學教程》、《平水韻》、《中原音韻》、《新華字典》等整理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