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詞話選說 By佛魔(?)
(2005-02-22 12:10:38)
下一個
人間詞話選說
??
??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
??——境,處所;界,劃分。境界,行之所至。人行天地間,與道相摩,求真之心或常或無常,皆有求也,然至有遠近,得有多寡,由其言辭、行為,氣味、好惡,精神雲雲可知此,人格之以名境界。境界者人皆有之,此言有無者,脫俗與否是也,脫於世俗則高,辭采,文章,韻味,氣脈等等皆由此出。
??
??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於理想故也。
??——常不見者為造,常能見者為寫;然實難如此分別。見識有高下,高者能見人之未見,而視造設為失真,故多寫實,常人不能知,故寫實人亦以為造設;下者於常見尤不能解,故寫實亦不能現其真,常多自設語,則非理想句,是顛倒夢想也。故言無理想一說,惟有求真之遠近差別耳;大詩人者,得真多者是也。
??
??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1)”“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2)”有我之境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3)”“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4)”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
??——如前,得真多者廢人為,少我見,目物不以人情,如莊子說有人之形,無人之情者是也,故能無我,未至此者皆以人情目物,故為有我。無我者反物之常然,有我者借物傳情爾。禪詩常有無我之境,且常之,大詩人偶能得此,然不能常守。
??
??無我之境,人惟於靜中得之。有我之境,於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美,一宏壯也。
??——一心定而萬物服,靜能止諸動,故言靜勝燥,止諸動即離相即無我。趨於靜時皆有我,有我者眾,無我者寡,智愚之辨也。
??
??自然中之物,互相限製。然其寫之於文學及美術中也,必遺其關係,限製之處。故雖寫實家,亦理想家也。又雖如何虛構之境,其材料必求之於自然,而其構造,亦必從自然之法則。故雖理想家,亦寫實家也。
??——求真之道無人不從,故言以道為本,然根器所限至者少,未至者行為言辭頗多臆想,不能所行皆合於真,故有理想之名,理想者趨真之思是也。寫能知能行者為寫實家,寫所趨向者為理想家,至者無名累。
??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人情由無明生,喜怒哀樂是也,以人生為一徑跡,則時刻皆是境界,故言喜怒哀樂亦是境界。性情之真本於求道之真,故於大眾言有真感情即有境界,漸行至高處則人欲去,人情萎,以至自然順暢又與天道合。
??
??“紅杏枝頭春意鬧(1)”,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雲破月來花弄影(2)”,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以人之情傳情景之態勢,他人易知,故言有境界。
??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優劣。“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1)”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2)”。“寶簾閑掛小銀鉤(3)”何遽不若“霧失樓台,月迷津渡(4)”也。
??——境界大小不以相分,乃以真別,然有寫私情者,有執泥私情者,於相觀之差別甚微,需以法眼明察之。逍遙遊中有小知不及大知,故後人以見地,氣質,格調雲雲旁證之,雖多應驗,終是以相尋相,難免偏頗。
??
??嚴滄浪《詩話》謂:“盛唐諸人,唯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餘謂:北宋以前之詞,亦複如是。然滄浪所謂興趣,阮亭所謂神韻,猶不過道其麵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為探其本也。
??——道有生而知之者,有學而知之者,詩亦如是。無明亦無無明,自然順適,樸質無華,終勝求而得者。興趣,天性是也,在一言一,境界者已存我觀之心,終不及嚴氏根本。
??
??太白純以氣象勝。“西風殘照,漢家陵闕。(1)”寥寥八字,遂關千古登臨之口。後世唯範文正之漁家傲(2),夏英公之喜遷鶯(3),差足繼武,然氣象已不逮矣。
??——太白在物言物,反物之真而人情少,故後者不及。此實以真為準,後又有以性情為準處,是於得真更少者言。
??
??南唐中主詞:“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閑(1)。”大有眾芳蕪穢,美人遲暮之感。乃古今獨賞其“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故知解人正不易得。
??——如言英雄,能不以成敗論之者少,不以好惡論者少,人牽物象也如是,黨同而伐異,自是而非他,人之常情也,去之尤難。
??
??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周介存置諸溫韋之下(1),可為顛倒黑白矣。“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2)”、“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3)”,《金荃》《浣花》,能有此氣象耶?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是後主為人君所短處,亦即為詞人所長處。客觀之詩人,不可不多閱世。閱世愈深,則材料愈豐富,愈變化,《水滸傳》、《紅樓夢》之作者是也。主觀之詩人,不必多閱世。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李後主是也。
??——人於憂患多追尋,為追尋故切於求真之路,是為赤子之心。求真兩途,有從思辯中來,有從曆練中來,思辯者需求於經曆以滌除臆想,更可引萬物為據,故能變化無端;曆練者需思索以暢達心思,貫通物象。而如王言則於世人所謂詩人相契合,是為詩求詩,已失詩旨,是思不徹故。後主之經曆常人不至,心思常人難會,而以為淺者,實妄言也。
??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1)”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2)”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3)”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困惑以思,執著以求,豁然而得,正儒者求道之大概。
??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1)”“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2)”寫情如此,方為不隔。“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3)”“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4)”寫景如此,方為不隔。
??——隔者,失物之真,失情之真者也。未至而言至,未成而言成,描物而懷私情,未通道德而巧言設辭以比附之皆失真,故言隔。後言“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亦言此也。
??
??四言敝而有楚辭,楚辭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詩敝而有律絕,律絕敝而有詞。蓋文體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習套。豪傑之士,亦難於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體,以自解脫。一切文體所以始盛終衰者,皆由於此。故謂文學後不如前,餘未敢信。但就一體論,則此說固無以易也。
??——生由無明,變亦由無明。不能尊純守樸,不能於相無相故有變換之心,所變者,相也;所失者,真也。敝由無明生,變自無名始,愈為之愈失之,道之性也。盛衰由無明起,無無明則無盛衰,無明亦非常也,盛衰亦非常也,故無明不足以為本,盛衰不足以為據。更人之識有深淺,盛衰亦難定論。
??
??詩之《三百篇》、《十九首》,詞之五代北宋,皆無題也。非無題也,詩詞中之意,不能以題盡之也。自《花庵》、《草堂》每調立題,並古人無題之詞亦為之作題。如觀一幅佳山水,而即曰此某山某河,可乎?詩有題而詩亡,詞有題而詞亡,然中材之士,鮮能知此而自振拔者也。
??——古之題者標記也,今之題者綱領也。觸物生發而為文,設題以指引之,如人冠物以名爾,天也非人也;擇題設意,園囿本心,是今為文以適題也,人也非天也。人而非天則不真,故言詩詞題而亡。
??
??人能於詩詞中不為美刺投贈之篇,不使隸事之句,不用粉飾之字,則於此道已過半矣。
??——不為美刺投贈之篇是無言欲發而不為,情之真也;不使隸事之句是非出我知而不用,知之真也;不用粉飾之字是目物見本真而無以藻飾,物之真也;皆自然而至,非強令不為也。
??
??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成能入而不出。白石以降,於此二事皆未夢見。詩人必有輕視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風月。又必有重視外物之意,故能與花鳥共憂樂。
??——求真非欲入其內出其外,是融其中,我與天地為一,何內何外?何出何入?詩人途中之人也,達則無詩。老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是其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