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書老屋

一個老朽的不朽老屋
正文

【我與四大名著】

(2006-07-13 14:55:38) 下一個



前些日子文化壇子轟轟烈烈地掀起了一陣三國水滸熱,不由使我想起些小時候讀書的趣事,也就開始想寫點什麽。回憶很雜亂,沒有什麽太明確的主題,姑且就叫作“我與四大名著”吧。

那時候家裏不太寬裕,雖然不至於吃飯都成問題,但閑書絕對是不會買的。我大部分的閑書都是跑到別人家去看。記得最初還沒上學前,不太識字,看的都是小畫書。有一次在小朋友家見到好幾箱的畫書,立刻驚為天人,從此就死皮賴臉地往人家房裏鑽,每次都賴到人家要吃飯才走。那時看的都是些西遊記,三國,說唐之類的,現在都不太記得當時到底看懂了什麽。

識了字以後,看書的範圍驟然廣了起來。二年級夏日的一個晚上,我哥哥神秘兮兮地說:“你要是不告訴媽,我今天就帶你看好東西。”我哥年長我好幾歲,那時我還挺崇拜他的,自然言聽計從。於是他就帶我到了他的一個同學家,原來他是拿我作幌子來掩護他讀小說。那也是我第一次開始正式讀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

這本書讀得那個艱辛。那是套古裝本,上中下三冊,繁體,文字排版是縱向,從右到左,對於識字本不多的我就近於天書了。而且老大要按正常順序讀,我就隻能揀中冊。還沒看完就被奪去,隻能去讀劈麵扔來的上冊。難以想象當時我是怎麽讀完的(下冊肯定是沒有細讀),但我至今仍清晰地記得許多細節,像朱紫國皇後披了件仙衣妖怪不能近身。而且那個版本的不少故事我都沒有在後來的版本和電視劇中看到。我現在讀書一目十行,不求甚解的毛病,大概也都是那時落下的。碰到生字也是硬啃下去,囫圇吞棗,自己給它定發音,猜意思,這些不良後果很多年以後才完全消化掉。

我們每天晚上跑去,一呆就是兩三個鍾頭。有幾次本來是打著洗澡的名義,卻神不知,鬼不覺地又溜去看書。看完出來澡堂早已關門,為了避免老媽責罵,我們就在自來水管下草草衝了頭,然後心懷鬼胎地踏著星光回家。不去想把戲可能被戳穿,卻已經在盼望明天的來臨了。

那時真是很緊張充實的一段日子。

到了四年級的時候,我已經在小夥伴中有點名氣,就是挺能吹的,給小夥伴們講故事,講得個天花亂墜。有時講自己讀過的故事,記不清楚就開始發揮。後來我去核實一下,發現自己比原版還能吹。結果有一天吹水滸的時候,碰到個認真的主。他說你講的不對,我家有一套全書,不信我給你翻來看。我當然是有錯必改,然後說你借我看看好嗎?他挺大方的,於是我正式讀了《水滸傳》。這是一個一百二十回的版本,還是繁體字,不過排版已經是從左往右了。那時我已經頗有啃書根底,讀來較為輕鬆。這一下就又係統地整理了自己以前的零散小故事。感覺水滸傳的風格很接近評書,還有些胼文詩描述武將對打,十分過癮。水滸傳裏最羨慕花和尚魯智深,那日子過得個叫瀟灑,大秤稱金,大碗喝酒。也特崇拜盧俊義,那功夫吹得都神了,隻可惜人很迂腐。武鬆,林衝那時也是我的偶像,一聽到別人鼓吹他們就心花怒放,一聽到別人貶低他們就咬牙切齒。

這以後一晃就是三四年,期間沒再正式接觸四大名著。母親常從圖書館裏借些別的大部頭給我看,我曾經創下一天連續六個小時雷打不動讀完一本《戊戌喋血記》的紀錄。這種努力沒有給我帶來任何榮譽,倒是搞壞了眼睛,至今深以為憾。

高一的一個傍晚,上晚自習前,教室裏人不多,我跑到靠窗的一個座位上看夕陽。不小心看見桌子上的書堆裏似乎有一本小說模樣的書。隨手一翻,卻正是寶玉夢遊靈虛幻境初經雲雨那一段。這一下就像觸了電,瞅瞅四下無人,三下五除二就讀完了。這以前我對紅樓故事很不感冒,因為我崇拜的是叱刹江湖的英雄豪傑,對那些軟綿綿,唧唧歪歪的小姐公子的故事一點都沒興趣。所有的紅樓知識都是讀書的時候被迫知道的,但卻不知紅樓夢裏還有這些描寫。寫到這,不禁十分臉紅,難怪有人說不同層次,身份和年齡的人讀紅樓夢就會有不同的認識。

書主跟我關係還不錯,見我願意同流合汙,自然十分合作,於是犧牲了一周多的上課時間和晚自習,我讀完了《紅樓夢》。這一次和前兩次不同,畢竟閱曆和知識長了太多,讀得很入境。有些場景象寶釵遊園撞見小紅透露私情等,至今回憶起來仍然栩栩如生。也第一次開始同情理解起黛玉等小資。隻是對寶玉仍然忿忿,怎麽就他那麽好福氣?說穿了是嫉妒。

說來慚愧,這以後一直在攻讀外國名著,四大名著裏的《三國演義》是一直沒有正經拜讀過。直到上了大學,侃三國的時候碰到位厲害角色,這才硬著頭皮讀了一遍,夾帶著翻了下陳壽的《三國誌》。讀得很不仔細,倒像是在查資料,因為畢竟那許多故事早就爛熟於胸。雖然整理了下頭緒,但許多其他細節還是不能了了。三國中體現了勢力之間的動態平衡和相互製約,很有意思。其中領導和用人藝術也值得琢磨。三國人物裏欣賞曹操的全能,諸葛的智慧,雲長的忠義,子龍的肝膽,也頗為羨慕那種結拜兄弟的手足之情。

四部小說都作於明清,行文接近白話,所以讀起來不像春秋論語那樣費力。它們有個共同特點,就是上半部遠比下半部精彩,所以這些下半部我都讀得十分粗糙。西遊記裏大聖自從走了正道那功夫就大打折扣,以前曾退過十萬天兵的他後來拿什麽什麽白鼠精,紅薯精都沒轍;征方臘讓人看得心寒和憋氣;高諤的續篇隻是在作情節交待,當然也 夠難為他了;至於後三國隻有一個感覺:人才凋零,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俗話說“少不讀紅樓,老不看三國”。若從成就和造詣上看,這兩部小說的確都是巔峰之作。紅樓夢的文學成就無疑是最高的,而且也最耐看(不久前我又重讀了一便)。不過它實在不適合欲施展抱負的年輕人多看。相反三國的謀略和處世之道倒是頗值得準備進入社會闖蕩的畢業生們研磨,隻是那玩弄權術的黑暗手段不是我輩的追求。現在回想起來,讓我懷念最多的還是西遊記,那瑰麗燦爛的想象和獨立精神使我受益頗多,從水滸中參悟的瀟灑自在的人生觀也對我的性格很有影響。

我想,也許我讀四大名著的順序是最好的:幼時讀西遊,激發想象和對自然的興趣;稍長讀水滸領略英雄主義的魅力樹立正確向上的人格;讀紅樓有助於提高古典文學修養,好找對象;大學畢業前讀遍三國能對人際關係的複雜有充分認識,老謀深算點還是必要的。

這裏還要提及評書和影視對四大名著的宣傳。小時候聽評書是最向往的一件事,最喜歡聽:“現在是評書時間”,而最不喜歡聽的就是“且聽下文分解”,袁闊成和單田芳兩位先生的表演藝術讓人叫絕。西遊記是最先拍成電視連續劇的,記得那是84或85年春節,烏雞國除妖,興奮得很,當時覺得特技和武打都很不錯,後來一集不如一集,現在想起來就覺得女兒國拍的還行,感情戲是咱們中國演員的特長。三國也是虎頭蛇尾,連赤壁之戰都不拍。水滸最讓人失望,沒怎麽看,如今隻記得該出手時就出手了。倒是紅樓夢還拍的整體性挺好,人物也選得不錯,歌也好聽,還能再看一遍,就像原作本身。

在海外這些年,雖然接觸和學習的都是西方的文化和技術,也學得很努力,而西方的文化對我的影響也的確很大,但是徹底融入這樣的社會看來已經是不可能的事,因為我的血液主脈裏還是流動著祖國的文化和思想。而這裏四大名著的影響不可低估。那些無數生動的人物和故事,是如此得豐富著自己的精神世界,確保了在現代文明眼花繚亂的多樣性中不至於迷失自我。而它們又構成一條無形但是強有力的紐帶,讓散落在天涯海角的龍的子孫聯係起來,讓我們有了共同的話題和情感。也許這樣的文化有著這樣那樣的缺點,遭到這樣那樣的批判,但是若我能重新選擇,我還是會選擇出生在這樣的國度;我自豪,為祖國有這樣的文化!

一直欣賞豐子愷先生的白描藝術,簡單質樸卻又風趣深邃。沒有他那本事,隻好假借於語言和觀眾的想象,最後送上幅白描小畫“聽評書”了:一張小方桌,上麵放著個收音機,幾個小腦袋瓜幾乎擠到一處,手托著腮;地上零散堆著幾個書包,一個作業本翻開仍在一旁,裏麵夾了張條,依稀辨得上書:今天作業,第十八課抄三遍!


《完》

2002 年 11 月 風吉他 於 文學城茶軒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風支書 回複 悄悄話 這名字現在挺讓俺肉麻的,很少用了,慚愧慚愧:)

謝謝鼓勵。

小小年紀就看手抄本了你,嗬嗬:)
風穀 回複 悄悄話 風吉他和你是同一個人嗎? 我不太了解這裏的曆史變遷。赫赫。

這篇很不錯,比許許多多所謂的評名著都要好。

我在3年級那會兒看的是《神鞭》,《霍元甲》以及射雕的手抄本。=) 三國也是那時聽袁闊成的評書。四大名著真正看都到上中學以後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