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阿宮時,摩爾人在西班牙的統治已經岌岌可危。所以阿宮的整體風格缺乏那種在羅馬建築中常見到的霸氣,相反,整個建築給人以一種“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的感覺。摩爾人的那斯裏德王朝不思進取,貪於享樂,在阿宮中製造出一種歌舞升平的氣氛,對外則委曲求全,以換苟安,這些也都深刻地反映在阿宮內的裝飾和布局裏。 然而文明的沒落終是無可挽回的事,整個伊斯蘭世界在受到內部紛爭,東征十字軍和蒙古鐵騎的三重打擊下一蹶不振,徹底失去了曾有的輝煌。盡管摩爾人在格林那達又喘息了百餘年,最終還是被西班牙的天主教徒們趕回了北非摩洛哥的大漠老家。歐洲的伊斯蘭統治也從此正式結束。 隻有阿爾罕布拉宮還寂寞的矗立在那兒,靜靜地講述著一個古老神秘的摩爾王朝的曾經往事。 擊敗了摩爾人得到一統的西班牙在此後有了迅猛發展,其政府把眼光極為遠大地投向了海洋霸權。於是哥倫布在西班牙支持下意外發現美洲,西班牙人憑著數百條火槍就滅亡了美洲三大古文明中位於墨西哥的阿茲特克文明和南美的印加文明,自此一個小小島國一躍成為了整個藍色海洋的霸主,西班牙帝國的無敵艦隊讓所有敵人都聞風喪膽。那時,整個世界都被西班牙所震撼。 然而西班牙的輝煌也同樣是曇花一現,此後多次失敗的對外征戰,北部英倫島國的神奇崛起,使得西班牙的不可一世轉瞬也成為了曆史。摩爾人和西班牙人的那些叱刹風雲,如今都已成為曆史長河裏曾經翻起的點點浪花。 十九世紀的某一天傍晚,西班牙最偉大的吉他演奏和作曲家塔爾雷加來到了格林那達,看到夕陽下蒼茫,悲涼而又玄秘的阿爾罕布拉宮,感悟人生和命運的起伏,思緒難平,遂創作了不朽名曲《阿爾罕布拉宮的回憶》。該曲從頭至尾采用輪指技巧演奏,淒婉迷離的音調仿佛曆史老人在滿懷滄桑地回顧阿宮昔日的如金歲月。它不僅為作者贏得了世界聲譽並被尊為近代吉他之父,阿爾罕布拉宮也從此與之一起舉世聞名。 多年後的今天在靜夜中重聞此曲,不禁神思縹緲,感慨文明的興盛和衰落竟至於斯,乃作此文聊以舒懷。 二零零三年六月於文學城茶軒 |
911以後,對阿拉伯文明的研究成為熱點。這個逐漸被當代文明主流拋棄的文明,其未來的發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我也是在這時候收集了一些資料,重新考察了它的曆史。應當說,現在的文明史是按西方模式和需要撰寫的,而中國再加上自己的翔實曆史,就是我們現在讀到的曆史教科書了。在這樣的文化背景裏,阿拉伯人的名字鳳毛麟角---這其實不太和真實曆史吻合。其實阿拉伯文明曾經領先基督文明數百年,然而它創造的許多成就,沒有被現在的教典記載。但是這個文明後來選擇了一條封閉發展的道路,以至於現在成了蠻夷的代名詞。
以曆史為鏡,可以知興衰。阿拉伯文明的發展,對我們自己文明的發展,有很強的借鑒意義。這是其一。
《阿宮》這首曲子是古典吉他的一個頂峰,俺年輕時練到這就放棄了,因為俺覺得再玩下去太浪費精力。但是它的創作背景俺一直很感興趣。一個很偶然的機會,俺才發現阿宮原來是摩爾人建造的,摩爾人這詞對俺是最早見於《唐吉珂德》,知道是阿拉伯人的一支,其實更準確地說是皈依了伊斯蘭教的古摩洛哥人。這個時候俺就萌發了把兩件事情揉到一起的想法。
於是俺上網收集圖片和描述,中英文都有。我把這些圖片擺到一塊,努力想象自己親身站在這些建築前的感受,於是仿佛自己親身經曆一番。寫完這篇文章,我還真可以說虛擬遊了一次,有些地方,我相信真見到一定跟我想的一樣。
但是網上收集資料,經常是良莠不齊,所以自己得有判斷,一定要做到多取證,多調查,這樣才會少犯錯誤,這時候個人的零碎知識就起很大的作用,以淘汰那些錯誤信息。
搜集完資料,就開始寫了,由於如前所述,我想側重文明興衰方麵,於是就有了那樣的模式。
在文章表現方法上,正好趕上小蝶也在玩html,於是決定采取她的table格式,主要是防止排版不被文學城廣告破壞。
最後,效果還是很驚人的:),自己也很滿意,這是茶軒,也是文學城第一個多媒體文獻,當時還是蠻虛榮了一下。唉,老風也不能免俗啊。:)可惜沒保留下大家的回帖,甚憾,於是對文學城很有意見。
我的故事交待完了,請蟲蟲鼓掌!:)
看看,其實並不是走偏鋒,是早有蓄謀,待勢而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