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來說說製造業跟第三產業的關係
(2010-05-16 14:18:42)
下一個
樓下有人提到中國和美國GDP以及GDP的結構問題,然後分析了中國美國的製造業跟第三產業的比例,最後得出美國製造業比例越來越小,從而得出美國GDP的水分比中國大。
這裏筆者不否認美國在當今世界的經濟實力相對越來越弱,GDP比例在過去幾十年來一直在下降,從二戰後的超過一半到現在的四分之一,直到最近才慢慢穩定下來。但是用美國製造業減少來分析說明美國衰弱確實一種誤導,其實美國的經濟在世界比重越來越小正是因為它的科技領導地位越來越受到各國的挑戰,而不是製造業比重的減少。
其實傳統製造業的比例一直下降不是美國一國的問題,這是整個世界的問題,這個主要得益於現代化科技的發展和提高,尤其是自動化和信息化。由於自動化程度極大的提高,全世界消費的東西都根本不用大量的製造業工人。主要成本都是設計製造這些自動化設備和機器人以及銷售和市場營銷上麵。製造業隻是其中一環,而且很多都轉到中國等第三世界國家。所以真正創造大部分GDP價值的是設計和市場銷售,製造業離開他們什麽都不是。所以衡量一個國家的GDP質量主要已經不是看有多少製造業了,因為製造業在整個產業鏈當中的比重越來越小。另外由於製造業的集成化,很多製造業大國基本未必掌握有核心技術,一個例子就是電腦,中國是電腦組裝大國,但是中國的電腦芯片全是國外的技術,而且因為高度集成化,在組裝過程中根本得不到多少技術,否則陳進之流還需要請民工打磨嘛?另一各例子就是汽車,外國車什麽都可以國產化,甚至國產化率到70%,但是引擎就是進口的。所以從整個產業鏈的角度,很多時候製造業放在那裏純粹是一個成本問題。
不過我們要看到製造業比重的減少並不表示productivity的減少,目前美國的以致全世界的productivity一直在穩步提高,其實看看美國的農業就知道了,美國的農業人口1%都不到,但是不光覆蓋了美國的人口,美國60%農業產品都是出口,而且美國農產品的生產真正是到了按需生產,生產量遠遠沒有達到其潛能。目前世界的工業其實也是這個狀態,自動化已經使得製造業生產潛能遠遠超過需求。
正是因為製造業的比重的不斷減少,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的第三產業越來越發達,比例越來越高。但是上世紀末的信息花革命又對傳統的第三產業造成了極大的衝擊,造成了美國以及西方國家失業人口的進一步增加。所以是自動化擠走了大量的製造業工作,信息化又擠掉了大量的第三產業工作,全球化又將很多有限的低技術的自動化工作移到了中國,信息化又將不少低成本低技術的第三產業工作轉到印度。
其實當今世界最大的問題在於,高度自動化之後沒有能夠合理調整工人的勞動時間,而是讓部分人繼續從事高強度的工作,而大部分人隻能離開製造業而從新尋找其它工作。看過卓別林電影的就知道,是上世紀四十年代工業化自動化造成了大量產業工人的失業,真正解決這個問題靠資本主義的自由競爭是不能解決的,而是需要政府的幹預建立一個相對公平的既鼓勵競爭又保障弱勢的機製,資本主義國家的福利製度就是在這個時期建立的。
目前的問題其實是上世紀四十年代現象的重複而已,主要的原因是蘇聯為首的陣營的垮台,美國為首的自由資本主義的抬頭,使得這個世界又回到了四十年代老路。其實人類按現在科學技術,要滿足基本的需求已經是很容易的了,現在需要解決的是怎麽樣既保持國家的競爭力又能保障每個個體的利益。這點美國跟中國是共同的,否則如果按照目前的趨勢下去,下一個世界範圍的“革命黨”一定會出現。,也許這個“革命黨”不再被叫做GCD,而是“恐怖主義”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