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霞琵琶視頻集錦: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7ab43d01000b05.html 我不會彈琵琶,對民樂的了解也是知之甚少,而吳玉霞老師的琵琶專場卻是我絕對不能放棄去欣賞的精彩演出。 第一次聽吳玉霞的琵琶是 1997 年 5 月 31 日在北京音樂廳“為了希望工程”義演的音樂朗誦會上。孫道臨老先生朗誦了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擔任琵琶獨奏的就是吳玉霞老師。這篇耳熟能詳的佳作我是在中學時代語文課本中學到的,其中重點段落還會背誦,而真正讓我領略它的淒美動人,還是來自於吳玉霞老師“大珠小珠落玉盤”的彈奏。那悠揚婉轉、如泣如訴的琴聲讓我陶醉其中,流連忘返。 從那以後,每當我收到新的一期《今日藝術》都會急切地尋找吳玉霞老師的名字。可是民樂演出還是太少了,望眼欲穿四年也隻能盼來 8 場吳玉霞老師的演出。這其中有 5 次都是在“打開音樂之門係列”當中,也就是說票價僅在 10-60 元的低價位演出,當中又有 3 場是吳玉霞老師的獨奏音樂會。不必曾相識,也無須見過麵,這一切已經感動了我,藝術家為普及民族音樂不計報酬的品質多麽的高尚! 第一次看吳玉霞琵琶專場是在 1998 年夏天。舞台上端莊典雅的吳玉霞懷抱她心愛的琵琶神情是那樣的專注,情感是那樣的投入,隻見吳玉霞雙眼深深凝視著琵琶,有如母親凝望愛子,又似熱戀中的情侶執手相望,直要把那琵琶望進骨髓裏似的。旦聞纖纖的手指彈奏出一曲曲感人之作,時而是哀怨淒婉的《孔雀東南飛》,把一對年輕人的愛情悲劇描繪得非常細膩;時而是悲壯激昂的《霸王卸甲》,我從未聽過任何一首樂曲可以如此完美地描述一場戰爭,一段曆史。一支琵琶不但絲毫不會讓人有單調之感,簡直可與一個規模宏大的交響樂團相媲美。間歇我環視西周,發現音樂廳內竟是座無虛席,非但如此,還有許多觀眾買了站票進來,席地而坐。無論他們是真正的琵琶愛好者,還是如我一般純粹為了美的享受而來,都讓我由衷地欣喜。 而讓我進一步為吳玉霞老師廣博的學識和謙遜的人品折服的,則是在我第二次聆聽吳玉霞老師演出的時候。這一場除演奏之外,吳玉霞老師還親自擔任講解。坦率地說,當舞台上燈光亮起,吳玉霞手提琵琶款款而來,直朝麥克風走過來時,我頭腦中唯一的念頭是“別走近它!別開口說話!”如此激烈的反應,實在是因了現今有不少所謂的藝術家在自己的行當上雖然技藝精湛,隻一張嘴說話就露出淺薄的馬腳,著實令人倒胃。我當然不是認為吳玉霞老師沒有語言天賦,隻是我這個完美主義者生怕她的言語遜色於她的琴技。然而僅僅一個開場白就證明了我是多麽杞人憂天,蕩氣回腸的琴曲配上行雲流水的講解,真真是相得益彰。吳玉霞老師以豐富鮮活的語言講述著一首首曲子背後的一個個美麗的故事,又將琵琶的由來、種類、發展和演變及樂曲的內涵及意境用通俗易懂的話語向在場觀眾娓娓道來,讓象我這樣的門外漢都能明白什麽是文曲、什麽是武曲、什麽又是武曲文彈。早已是著名琵琶演奏家的吳玉霞老師總是自稱“彈奏者”,稱自己的學生為琴友,稱前來欣賞的觀眾為客人。整場演出掌聲此起彼伏,不僅每曲終了觀眾報以潮水般的掌聲,就是每段講解完畢,觀眾也會情不自禁地伸出雙手。演出結束,更是一束束鮮花湧向舞台,湧向德藝雙馨的吳玉霞老師。吳玉霞老師懷裏的花都要抱不住了,還是努力地滕出右手,與獻花者一一握手致謝。 不知到什麽時候還能看到吳玉霞老師的演出。悠閑寧靜的時候,我會打開 CD 沉浸在我最喜歡的那曲吳玉霞老師演奏的剛柔相濟《霸王卸甲》。收到新的一期《今日藝術》,我仍舊會在演出信息中找尋吳玉霞老師的名字。 注:本文寫於2002年3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