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尋找遠去的家園》開篇·肆zz

(2006-08-23 07:19:39) 下一個
《尋找遠去的家園》開篇·肆zz

萬水千山迷遠近,想鄉關何處。

————宋·柳永


唐代文學家劉禹錫,曾經在一首詩中這樣寫道:“喬木展舊國之思,行雲有故山之戀”。詩人對故國家山的思念和依戀?榱釗爍鋅?蚯А?

當代著名畫家 、作家和詩人黃永玉先生名滿中外,自少小離家闖蕩天下 ,過著四海為家的生活,但他差不多每年都要回到故鄉鳳凰,在麻石小街上走一走,聽聽鄉音,訪訪故舊,再憑欄遠眺沱江兩岸的吊腳樓,這一年的心緒才算是有了著落,感情世界也算是有了歸依。

(采訪實錄)

杜憲:家鄉在您心目當中還是挺美的 ,是吧?!

黃永玉:我小的時候,1937年我到外麵, 到了上海。人家帶我去看那個國際大廈,“你說高不高”?我十二歲嘛,問我這房子高不高?帽子都要掉下來了。我說:“不高,沒有我家鄉的高”,“你家鄉哪能有這麽高的房子啊?”我說:“山上的房子比它高多了”。


同樣是從鳳凰城走出來的當代著名文學家沈從文先生,曾經這樣描述自己與故鄉的關係:現在還有許多人生活在那個城市,我卻常常生活在那個小城。過去給我的印象裏,我感情流動而不凝固,一脈清波,給予我的影響實在不小。我幼年時候較美麗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離,我的學校可以說是在水邊的,我認識美,學會思索,水對我有極大的關係。

“歸夢如春水 悠悠繞故鄉”。故鄉是一個含義豐富的概念,對無論是何種原因遠遊他鄉的人來說,故鄉和家園永遠是一個魂牽夢繞的地方。

出生於徽州的中國當代大學者胡適,在他的《口述自傳》中第一句話就說道:“我是安徽徽州人,徽州話是我的第一語言。我小時用績溪土話念的詩,現在也隻能用土話來念。我將來如有工夫來寫自己的傳記,要用很大的一章來寫我那個時代徽州的社會背景。

而提起那個年代的徽州,就不能忘記“無徽不成商”的俗諺。

(采訪實錄)

王魯湘:我們在徽州看到大量的建築,就是(徽商)從小出去做生意,然後在外頭發了大財以後,他把錢再拿回家鄉來,在家鄉這個地方規劃自己的村鎮,然後修建自己的宅邸,把自己的家園修建得像一個世外桃源一樣。他都是因為有一種根的感覺,有一種家園的感覺,他才會這樣去做。這種觀念對徽商的影響特別大,所以這些人亦商亦儒。你在徽州盆地上走,你會看到成百上千的大大小小的牌坊。做了大官,為國家立了功勞,然後受到皇帝的特許以後,回到家鄉來給自己立的一個紀念碑。但是更多的是什麽呢?是貞節牌坊。


與徽商相比,在長江以北的晉中票號亦曾輝煌一時。他們走西口、 闖南北,以勤勞、務實、精細的性格創造出令人驚訝的商業經濟,也和徽商是一樣,經營成功的晉商在自己的故鄉建起這一座座凝結著家園情懷的深宅大院。

山西洪桐縣的這幾株大槐樹,遠比晉商文化更為出名,幾乎所有從北方遷入中原的人們,都把這裏認作自己的故鄉。

無獨有偶,曆史上從江西進入粵北的中原人也都把這個名叫珠璣巷的小鎮,當作自己的家鄉。原因其實非常簡單,當大規模的移民開始後,遊子們曆經了幾代人的顛簸流離,已經模糊了自己真正的起源,於是他們就牢牢的記住了這個移民之路上必經的小鎮。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有了家, 就有了根。

(采訪實錄)

張國雄(學者):這種現象在中國移民史上非常普遍,山西人到河南、山東、河北,他們說是來自於大槐樹。明朝的時候,江蘇人到雲南,他們說他們來自於柳樹灣、高石坎。我覺得這實際上是大規模移民的一種共同現象,是一種什麽現象呢?大家把血緣、地緣關係的一種放大。但是這現象呢,我覺得也是很生動的傳說,反映了中國老百姓的一種根的意識,故鄉的觀念,一種鄉土氣。

“思舊故以想象兮,長太息而掩涕。”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千年的荊楚大地上,為所有的華夏子孫奠定了思鄉的情懷。

在守禮義,重親情的中國人心中,家鄉的山水永遠是最動人的風景。在廣東新會我們“尋找遠去的家園”攝製組,在當地僑聯的幫助下找到了一處剛剛被發現兩天的華僑義塚。埋葬在這裏的近千隻瓦罐裏麵,是那些海外遊子的灰骨。盡管曆經了無數次的漂泊,孤獨地客死異鄉,但是,他們還是回到了故鄉的土地上。

(2001年7月5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