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遠去的家園》開篇·壹zz
(2006-08-23 07:17:53)
下一個
《尋找遠去的家園》開篇·壹zz
憶你當初,惜我不去。
傷我如今,留你不住。
——宋·許左之(失調名)
離開自然的和人文的生態環境,就沒有人類存在和發展的基本前提,就沒有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和延續。
鳳凰衛視始終把關注人類,尤其是中華民族的生態環境,當作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繼“千禧之旅”“穿越風沙線”兩次大的電視文化行為之後,鳳凰衛視和天津電視聯袂而行,展開了“尋找遠去的家園”大型電視文化行動,把焦點對準我們的父兄、曾經生於斯長於斯的“鄉土中國”。
馮驥才(作家):
每天在我們這個城市裏麵,享受著現代文明的時候,可是我們猛然回首,一回頭的時候,我忽然發現 :我們後麵沒有曆史了,我們的城市已經完全變成了另外一種樣子。所謂的沒有曆史就是沒有個性,現在不僅是中國的大城市如此,中國的小城鎮也迅速地發生了變化。我們要呼籲,我們要挽住那些僅剩不多的那些東西,那些文化遺存,我們盡量還要保持城市最後一點痕跡。
葛劍雄(曆史學家):
中國曾經是太輝煌太發達了,所以往往有些人對這些不曉得珍視。現在是處於經濟轉型的階段,在這個階段裏麵如果你不注意的話,會毀壞很多古物。比如長期是農業社會,它不大會大規模的建設,但是你從農業社會轉化到一個工業社會,或者現在又要到信息社會,在這個過程就會有一種加速度的發展。那麽處在這個加速度發展的時候,特別要注意:曆史是不能重複的,它過去了就過去了,但是未來呢 ,我們可以選擇。
近年來,隨著中國匯入世界文明的主流,實施改革開放,以工業化、 城市化為標準的現代化洪流席卷古老的神州大地,當中國人民越來越多地開始分享到現代化的成果,越來越感受到全球化逼人的鋒芒的同時,也越來越痛心地看到許多原本不該失去的東西正在消逝。繼文學和電影的“尋根”熱之後,文化界和出版界也興起了一股“鄉土中國”熱。
馮驥才(作家):
一個民族對自己的文化,應該有一個嚴格的自尊,他越嚴格越自尊,隻有這樣的話,我們的文化才堅固。特別是我們現在進入一個全球一體化的時代,全球一體化,我們在經濟上來講,我們可以跟國家一體化,不但一體化,我們在經濟上還要取得優勢,但是文化上來講,我們無需要再爭取什麽優勢,所有民族的文化優勢都在自己的文化特征裏麵。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是文化人自己精神上的一個王牌。我們隻有鞏固這個文化,我們隻有強化這個文化,我們隻有嚴格地遵循和在我們的文化中樹立我們自己的一種文化情懷和文化自尊。
鳳凰衛視和天津電視台的這次“尋找遠去的家園”電視文化行動,一共圈定了湖南湘西、廣東五邑、 福建、安徽 、江西、 浙江、山西晉中和天津八個地區。
從空中看華夏,由地理分界線上,中國形成了以長江為界的南北兩大異質文化板塊,但是鄉土中國的內部區域文化又遠比這地理的分野更為複雜,存在著燕趙 、三秦 、三晉、 吳越、荊楚 、齊魯 、嶺南、 巴蜀 、西域、關外和草原等多種類型,異常之豐富, 燦爛。
此次“尋找遠去的家園”大型電視文化行動,聘請了對鄉土中國素有研究的專家學者一起同行,由他們的引領,我們的尋找將從空間進入時間;從當下進入曆史;從表象進入內涵。我們對家園的尋找,將喚回許多早已塵封的記憶。
葛劍雄(曆史學家):
遠去的家園,因為在任何一個時期人類的家園,它總會離開我們,而且會越來越遠,那我們為什麽還要去尋找它呢?它曾經是我們走過的路,是我們人類的童年,所以保留這樣的記憶,有一種人文上的價值,而且這樣一些東西,如果不保留的話,它會永遠失去了。那麽隨著時間的推移它會越來越值錢 ,越來越珍貴,所以我們保留它,不一定它有多少物質上的財富和價值,正像我們看到自己孩提時候一個照片一樣,它不會給你帶來具體的物質的東西,但它有一種精神,這是我們人類的一個曆史,我們國家一個民族的曆史。
鳳凰衛視此次“尋找遠去的家園”攝製組由“穿越風沙線”原班人馬擔綱,天津電視台也派出了強有力的創作班子。除了常規的地麵視角,此次拍攝行動還動用了飛行器,這是電視人第一次從空中俯瞰這些遠離中心城市的村鎮,這樣的空中視野將強化我們對家園的整體印象,在給我們更多驚喜的同時,也給我們更深長的回味與思考…
與空中相配合,在地麵取材隊伍中,還有大量的專家、 學者傾前參與,引領我們觸摸曆史的痕跡,把我們對遠去家園的觀察引向深入。
馮驥才(作家):
媒體的關注,比我們作家單個人的這種呼籲力量要大得多,但是我覺得,我們應該看到: 不管用多大的聲音,我們麵對的仍然是一個很巨大的時代的風車,仍然是很困難的,而且時間是緊迫的。我的估計就是十五年,如果十五年,我們不能夠使這個風車的速度降慢的話,我們的曆史文化遺存就會被這個風車帶動的碾子全部碾成粉末。
土者,民間也;
鄉者,故土也,吾鄉吾土是老家。
(2001年7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