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說羊肉泡饃 (野說)
(2006-07-15 20:45:11)
下一個
可能是好久沒有回國了,這兩天不知怎麽了,睜眼閉眼全是羊肉泡饃!我雖不是穆斯林, 但就喜歡吃這口。每次回國,從北京,到河南,再到陝西,一有機會就找泡饃吃。北京以前在台基廠有一家, 在對外友協的馬路對麵, 做得還不錯, 可惜後來就再沒去過了。我在陝西秦兵馬俑邊上吃的羊肉泡饃, 感覺一般般。沒有在鄭州的好吃。可能手藝好的人都被外地高薪請去了。鄭州每天早上在馬路邊上的泡饃店像羊肉串一樣的,一家挨著一家。家家都好吃。但是客人隻能坐在馬路牙子上, 拿個像鍋一樣的大海碗,冒著室外的淩烈寒風,和著馬路飛揚的塵沙,聞著還滾燙的羊肉湯得香,撇著湯上漂浮的有大約5mm厚的羊油, 呼嚕嘶,呼嚕嘶的悶吃。太香了,都沒工夫看別人一眼。
在北美,知道什麽肉都是一個味,也就不臭講究了。墨西哥在美國附近的城市是沒的吃羊肉泡饃的。可能華人最多的墨西哥城有兩家。不過沒去過。美西這邊我跑得比較多, 永和豆漿做的不錯, 有的地方的半畝園可能也有的賣。加拿大這邊在列支文和溫哥華有幾家, 隻能是屬於在沒有正宗的情況下的替補角色。我就不替他們做廣告了。多倫多是肯定有的, 在滿地可就沒有吃過。華盛頓有一家, 紐約的曼哈頓裏的中國城裏也有, 新澤西那邊就不知道啦, 估計是沒有。芝加哥倒是有一家, 不在舊的中國城, 在新的中國城那邊。
羊肉泡饃吃出了隱,還做過些調查。 要說這泡饃確實發源於秦地,即今日西安。 古時,商鞅變法之後,因為是以殺敵數目多少來記功升官和獎勵, 所以秦人養成了好戰的習慣。 沒戰事的時候, 做饃, 晾幹。 俗話說,兵貴神速。 仗來了, 拿了饃就走, 走了就能上戰場。 好處其一是打仗行軍攜帶方便。 道是: 上馬饃饃,下馬麵。就是此理。 上馬出征時是吃饃,吃完了帶走富裕的。吃不完也可以邊吃邊走。什麽都不耽誤。 仗打回來才能吃麵,麵是要坐著慢慢吃的。 其二是打起仗來帶在身上,是加了一層防護, 不怕棒打槌敲的。 這是我猜的。不過也是有根據的,我試著往衣服裏放過, 當護心境。打一下還真不痛!剛出鍋的可別拿著試呀!那將會留下永久的記憶了!尤其是女讀者。
但是問題來了,開始的時候都是別人打自己,在自己家門口打仗, 打幾天就回來了, 有個肉加饃帶著很好。 後來,仗越打越大, 地盤越來越遼闊, 這饃存放的時間長了,就變得硬的難以下咽了。沒辦法就隻有喝水或喝湯才能吃得下去。我曾經留了一饃在家裏, 兩個月後,硬的可以當鐵餅用, 會點功夫的,拿來當武器, 打在要穴上, 立馬沒命。再到後來, 打到別的國家去了,幾個月才回來。喝湯喝水也吃不下去了, 就隻有在湯裏泡著一會才能變軟, 才能吃,這就是泡饃的初形了。 最早呢,是雞鴨魚肉什麽湯都成。 但是秦地多羊, 羊還可以跟著軍隊跑,後勤方便。 秦人就在羊肉上猛下功夫。這羊肉泡饃就做的非比尋常了。許多秦人解甲歸田之後, 還是想念打仗時金戈鐵馬殺敵立功,然後一幫將官兵痞渾身血腥,點篝火,吃羊肉泡饃,酒足饃飽之後作著思鄉夢大睡等待晨號響起。這時老婆端上一碗羊肉泡饃, 你就可以知道當時秦人的激動了。 秦國一統中華,把羊肉泡饃帶到了全國各地。 後來又在一千多年後的成吉思汗的大軍之中風行了一把,而且, 更加以發揚光大。因為我去考察過,這泡饃用的饃和蒙古人和新疆人的饢, 東北等地的貼餅子都有極為相似的口味。 這不是巧合,是有內在的曆史傳承的! 不過我就奇怪,為什麽蒙古大軍走後的八百多年裏, 羊肉泡饃就隻有在陝西一帶保留了下來。還有待研究。留個課題吧。從80年代後, 隨著我們國家的經濟和軍事國力的增長,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節奏加快, 雖不為了真的打仗, 但商場如戰場, 好像這羊肉泡饃就又回來了。 成了人們生活之中的名菜點。難道是中國人源於秦時的向往戰爭的基因起作用了嗎?
所以, 我們中國人可別小看了這羊肉泡饃。 這口味,在我國曆史上,在我們民族生存的往事裏,在我們中國開疆擴圖的經曆之中, 可是大有名堂地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