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國》是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柏拉圖(Plato,公元前4玻貳?常矗紡輳?/font>重要的對話體著作之一。一般認為屬於柏拉圖的中期對話。本書分為十卷,在柏拉圖的著作中,不僅篇幅最長,而且內容十分豐富,涉及其哲學的各個方麵,尤其對他的政治哲學、認識論等有詳細的討論。本書中文譯本可看郭斌和、張竹明譯本,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
本書開篇就提出了這樣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什麽是正義?”,正義是“將他人的東西歸還給他嗎?”,正義是“將善給予朋友,把惡給予敵人嗎?”。蘇格拉底一詰問別人提出的關於正義的定義。更是詳細地批駁和討論了特拉敘馬庫提出的觀點,即“正義是強者的利益”。他認為,統治者有時是會犯錯誤的。隻有當統治者具有了使他免於犯錯誤的知識時,他才能統治自己和他人,正義的人所關心的不隻是他個人。統治是為了被統治者的利益,而不是為了統治者的利益。
為了證明正義的生活是有價值的生活,在第二卷中蘇格拉底開始討論城邦的正義,認為城邦的正義與個人的正義是一致的。在他看來,每個城邦都有管理者、守衛者和勞動者。這三個階層都各有其責,各有其美德。當這三個階層的人各司其職,協調一致時,這個城邦就是具有了“正義”美德的城邦。同城邦一樣,每個人的靈魂都具有理性、意誌和情感三種因素,與此相應,也有智慧、勇敢和節製三種美德。當這三種因素在理性的支配下協調一致時,就成為一個正義的人。
柏拉圖認為,正義的城邦或理想國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第一,統治者應從有才能的人中挑選出來,可以是男人,也可以是女人。第二,統治者階層應過公社生活。第三,國王應該是哲學家,或應該讓哲學家作國王,因為隻有哲學家才具備治理國家應有的知識。
在第六、第七兩卷中,柏拉圖提出了他的理念論的形而上學和認識論學說,用三個著名的比喻解釋了他的思想。他認為每一類事物都有其共同的特性,如美的事物的共同特性是“美”,紅的事物的共同特性是“紅”等。這些共同的特性是事物的“共相”或“理念”,理念是完美的,是感性事物的本質和存在根據。美的事物之所以是美的,是因為其分有了美的理念,善的事物之所以是善的,是因為其分有了善的理念。理念是在感性世界之上獨立存在的。理念世界和感性世界是分離的。
柏拉圖強調感覺和理性的區別及其在認識過程中的不同作用。感覺隻能認識外部世界及其影子,隻有靠理性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認識理念。他對人類的認識作了如下區分:對外部事物的影子的認識是“猜測”;對外部事物的認識是“信仰”,在理智階段,人們所認識的是較低的理念的認識,如對“圓”和“三角形”的理念等的認識。理性階段是人類精神活動的最高階段,在此階段,才能把握到最高的理念,獲得真理性的認識。猜測和信仰不是知識,是意見。對理念的認識才是知識。柏拉圖在著名的“洞穴”比喻中講了一個人如何經曆了猜測世界、信仰世界、和形式世界理念世界的過程。這個人獲得了關於理念的知識後,感到有責任教導那些還在洞穴中的人們。柏拉圖由此指出,在一個正義的國家裏,哲學家應該成為國王,憑責任治理好國家。
與柏拉圖的其它對話一樣,《理想國》一書語言優美,極富文學價值。因而,閱讀此書,不僅可以在提問與回答、定義與反駁的過程中鍛煉哲學思維的能力,深入鑽研其中重要的哲學問題,同時也能得到一種美的享受。
建議重點閱讀第一、第二、第六、第七卷。
撰文
李春平
柏拉圖認為的正義的城邦或理想國的必須具備的三個條件。第一,統治者應從有才能的人中挑選出來,可以是男人,也可以是女人。
這是公裏誰都會同意!
第二,統治者階層應過公社生活。
為什麽?公社生活使人了解現狀和人群, 有公德心!
第三,國王應該是哲學家,或應該讓哲學家作國王,因為隻有哲學家才具備治理國家應有的知識。
能幹的人不一定有思想, 能幹也會受人指使。隻有哲學家才能獨立的思考, 從而保證作對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