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架

白雲意懶,偏來僻處媚幽人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唐之韻 (摘抄)

(2008-12-26 21:58:00) 下一個

說起唐代,我們立即就會想到唐詩。唐詩,是中國詩壇上的珠穆朗瑪峰,在小農社會裏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是一個無法企及的高度。

唐代,連政治、哲學都透著詩歌的芬芳,是典型的詩歌時代。唐代的詩壇,不僅詩人多,而且還挺立著一隊令後人肅然起敬的巨人,像李白、像杜甫、像韓愈、像白居易等等等等,不盡長江滾滾來。這一個接一個登場的巨匠,宋朝以後的詩從創作時,都極力想跳進他們的磁場卻又無從著手,或是極力想跳出他們的磁場卻又無能為力。

於是,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來了,放聲一唱,就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看看這胸襟氣度!在交通和通訊工具不發達的古代,山那邊是什麽樣子很少有人知道,天涯是不可能若比鄰的。這隻有人充滿自信,相信能自由自在的活著,不會有政治地震與任何外力來阻隔人相會的願望,才能從容不迫唱出這樣的豪情。

於是陳子昂來了,像巨人一樣挺立在幽州台上,麵對著無限的時間與無限的空間,如春雷炸響一樣高唱著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多麽悲壯的歌聲,像從曆史的深處騰出,不僅一聲就喚醒永遠輝煌的盛唐詩,而且直到今天仍在中華大地上產生審美的衝擊波!

於是那一群氣勢磅礴的邊塞詩人來了,他們是盛唐的儀仗隊,展示著盛唐的國威。王昌齡來了,高唱戰地進行曲: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於是高適來了,他的千古絕唱《燕歌行》如錢塘江潮一樣而來: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於是岑參來了,這個渴望建功立業的詩人滿懷激情高唱著:走馬西來欲到天,辭家見月兩回圓,今夜不知何處宿,平沙萬裏絕人煙。這群邊塞詩人,或歌頌在保衛祖國的戰爭中一往無前的昂揚鬥誌,或訴說戰爭的艱苦和殘酷,都那麽英姿颯爽,氣勢灼人,因為他們是盛唐的詩人,盛唐詩壇的風雲人物,噴發的是永遠震撼人心的邊塞英雄交響曲。

終於李白來了,他配合時代的最強音,以驚動千古的氣勢唱出了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這是巨人昂首天外,用目光提起黃河滾滾狂濤向海裏傾倒裏才能找到的感覺。正是這個宣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超級巨人,把盛唐精神上推上了照耀千古的最高峰。

然而,盛極一時的唐王朝終於釀出了安史之亂,這一場延續了八年的戰爭,把盛唐的氣象一下掃得七零八落。於是杜甫顏色憔悴地走來了。這個悲天憫人的詩人,雖然到安史之亂爆發那一年已經四十四歲,但他唱不出盛唐的理想主義,唱不出盛唐的浪漫氣質。他用嘶啞的歌喉唱出來的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一片中唐的血淚,是目睹盛唐氣象破滅的悲哀。

初唐四傑 - 獨振新風 
  
初唐從唐王朝建國,即公元六一八年起,到八世紀初,即唐玄宗李隆基登上皇帝寶座之前,將近一百年,時間跨度最大,成就卻最低。

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文學史習慣稱之為王楊盧駱。他們主要活動於七世紀下半葉八十年代以前。這是一批少年才子,才華橫溢,精神飽滿,一出場就英氣勃勃;這是一批短命詩人,活得最短的王勃才二十七歲;這又是一批苦命詩人,王勃是淹死的,盧照鄰是因長期癱瘓而投水自盡的,駱賓王是被殺的。他們雖然時運不濟,生活多艱難,但都立誌要掃蕩詩壇的積穢,剿除陳陳相因的宮廷文學,要求寫出自己真實的感受,在詩中塑現出一個真實的自我,改變詩歌與時代就像油花漂在水麵上的關係,要叫詩歌具有激情和生氣。他們的能量雖然有限,但先聲奪人,互相呼應,經過一番縱橫馳驟,終於為唐詩的出場準備好了必要的布景和合適的氣氛。四傑的成就有限,又沒有完全擺脫南朝綺靡文風的影響,因而頗受後人非議。杜甫對此很不平,曾斷然指出: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四傑中成就最高的王勃,隻活了二十七歲。他二十六歲時寫的《滕王閣序》,是傳誦千古的名文。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黃昏時江邊的這一幅秋景多麽開闊,多令人神氣習氣揚!他的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留下千古名句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盧照鄰遭遇極慘,中風癱瘓十年,最後因無法忍受而投水自盡。他的《長安古意》中有兩句: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是至今還不時有人引用的名句。

做父母的大概都給孩子教過幾首唐詩,教的詩中大概也會有這一首吧: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據記載是駱賓王七歲時寫的。

七世紀末,武則天當皇帝的時候,派人遠征契丹,以陳子昂為參謀。由於主將不力,軍事失利,受到降職處分。他登上幽州台時,感慨萬千,唱出了他的千古絕唱《登幽州台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這首詩驀地而來,戛然而止,沒有起承轉合,沒有寫景,也沒有借景抒情。它明白如話,用普通話來念,甚至連韻都不押。這是詩嗎?不像,它隻像一聲長長的浩歎,隻像一聲宣泄憤懣的長嘯,像隱隱約約但卻使大地顫動的春雷在呼喚萬物蘇醒。

盛唐 

唐詩經過近百年的醞釀,終於迎來了它的鼎盛期。盛唐詩於是挽起狂風,掀起巨浪,鼓動著磅礴於天地的雄渾登上了中國詩壇的製高點,中國古代詩壇上這顆最紅最亮最熱最有吸引力的太陽升起來了。在這段跨度最小,在隻有四十多年的時間裏,多少開宗派的人物,都從時代的風雲中湧現出來。王維、王昌齡、高適、岑參,這些稱雄一世的詩人,都與詩壇上獨絕千古的巨人李白比肩而立,相視而笑,各自以斑讕的色彩裝點著盛唐的百花園。

盛唐的-吳中四士

賀知章、張旭、張若虛和包融,都是江浙一帶人。這一帶古代屬吳郡,也叫吳中,因此人們稱他們為吳中四士。他們在當時也是都光芒四射,隻是由於被時代的塵埃遮掩,才暗淡下來了,但除包融外,都有一兩首膾炙人口的詩。在傾聽盛唐諸大家的英雄交響曲和田園交響樂之前,讀讀這些詩人的詩,就像聽小夜曲,也是一種難得的享受。

賀知章字季真,愛飲酒,愛聊天,愛開玩笑。他是宰相級的大官,晚年卻又忽發奇想,出家當了道士。 他最為傳誦的詩是回鄉偶書: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張旭外號張顛,以草書為名。他的草書,李白的詩,裴蠊的舞劍。在當時並稱三絕。不過他留下的幾首詩卻不像他草書那樣狂放,《桃花溪》這首詩所描繪的那樣,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青溪何處邊?


張若虛的生平事跡都不可考,隻知道是揚州人。他隻流傳下兩首詩。但《春江花月夜》卻是古今傳誦的名篇。《春江花月夜》原是南朝著名的昏君陳後主創作的,當時還譜了曲,可以唱。後來,詞和曲都失傳了。張若虛這首《春江花月夜》是借舊題寫新詩,是借舊瓶裝新酒。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裏,何處春江無月明!

盛唐的-邊塞詩人

盛唐的邊塞詩意境高遠,格調悲壯,像雄渾的軍號,一聲聲吹的曆史都熱血沸騰.
盛唐的邊塞詩人視野開闊,胸懷激蕩,充滿了磅礴的浪漫氣質和一往無前的英雄主義精神,.他們唱出了時代的最強音,充分體現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詩壇上絕無僅有的奇葩,是後世詩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在這批邊塞詩人中,七言絕句寫的既多又好的當數五昌齡。他名氣很大,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美譽.所以叫王江寧,或說因為他是江寧人,或說因為他在江寧做過官。他的《出塞》被譽為唐代絕句的壓卷之作: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他的送別詩《芙蓉樓送辛漸》也是獨出心裁的名篇: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王昌齡的好朋友王之渙,年輕時以豪俠自命,愛擊劍打獵,縱灑悲歌。他詩名很大,是邊塞詩人中重要的一家,可惜他命運不濟,詩集失傳,隻傳下來六首絕句。他這首《涼州詞》是唐詩中的名篇: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這首《登鸛鵲樓》更是連三歲的孩子都能背誦。四句二十個字,字不奇,句不奇,景不奇,情不奇,但卻展現出如此磅礴的氣勢,這簡直是奇跡!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
 
同時代的另一個詩人王翰,也有一首廣為流傳的《涼州詞》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邊塞詩人中最有代表性的詩人是高適和岑參,後世合稱高岑
高適擅長寫七言古詩,氣勢壯闊,開合動蕩,具有很強的感染力。他的七絕不多,但有幾首也能於小中見大,具有豐富的內蘊,境界高遠。
  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

還應當提一提也以寫古詩著名的崔顥。有人甚至說,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也就是八世紀上半葉,知名度最高的詩人就數他和王維。他的名字是和《黃鶴樓》這首不朽的七律詩聯係在一起的,還不如徑直來讀這首詩: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盛唐的-山水詩人王維

王維精通音樂,擅長草書和隸書,繪畫的成就尤其突出,以致宋代大詩人蘇軾稱讚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的詩歌創作,就是以這種全麵的藝術修養為基礎的。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送元二使安西》,這首當時就有人譜曲,稱為《陽關三疊》。

開元末年,也就是公元八世紀四十年代初,王維開始過一種半隱半仕的生活。他對禪宗的哲理興趣越來越大。他的詩歌風格也發生了變化,早年那種意氣風發的詩不見了,代之而起的,是融會畫意、詩情和禪理的山水詩。這種小詩像一幅畫,詩情清淡,卻又蘊涵著不把捉摸的禪理。他這類詩可以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中年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終南別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山居秋暝》)

孟浩然和王維是好朋友,他的生平事跡非常簡單:四十歲以前一直住在襄陽,四十歲時到長安考過一次進士,然而卻沒有考上,從此也就不得不斷了做官的念頭了江浙一代遊曆了幾年之後,最終死在襄陽。孟浩然所做的詩中傳誦最廣的是《春曉》這首詩,一想起這首詩,人們總是能想起許多失落的惆悵: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盛唐的-詩仙李白

李白字太白,自號青蓮居士。據記載,他出生在唐朝安西都護府的碎葉城,在今天吉爾吉斯坦北部,大約五歲時才遷到這裏。他父親叫李客。可能是是對外地人的稱呼,表明他們不是當地人。

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六甲泛指道教典籍,百家則泛指各派的學說。此外,李白還十五觀奇書十五好劍術十五遊神仙。從這此詩句就可以看出來,他雖然也熟悉儒家典籍,但向往的卻是其翼若垂天之雲的大鵬,而根本不屑於做儒家的信徒。二十四歲時,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行。開始了他向詩壇的進軍。他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幾乎遊遍了黃河中下遊和整個長江流域的各個地區。在當時,且不說旅遊主要靠步行,就是騎馬,乘船,坐牛車,要走遍這麽廣大的地域,至少在精神上,他每時每刻都在奔波。李白不僅到過許多地方,見多識廣,而且人生經曆也充滿了傳奇色彩。

他能寫高適,岑參那種大氣磅礴的邊塞詩。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歎息應未閑。(《關山月》)

王維的詩境界幽靜,但又充滿了生機.這種詩李白也有。
    對酒不覺螟,落花盈我衣。醉起步溪月, 鳥還人亦稀。 (<<自遣>>)

王維詩中有禪悅的境界,這是李白詩中所沒有的,但李白這首詩另有一種沉著瀟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

他的《將進酒》》等等許多獨絕古今的詩篇,別的詩人不要說沒寫過,首先在思想境界上就達不到那樣的高度。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
  鍾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複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灑,與爾同銷萬古愁

宋代著名詩歌評論家嚴羽,說別人寫詩是用筆一句一句寫下來,李白則隻要把心裏那股氣一張口噴出來就行了,這個比喻真是恰到好處。。

李白到洛陽遇見了杜甫。比李白小十二歲的杜甫當時三十三歲,兩人的交情自然是由詩人氣質的相近而引發的。他喝的醉醺醺的,陶然的睡下了。望著敬亭山,他會象老朋友促膝談心一樣心緒悠然地吟誦著: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相看兩不厭,隻有淨亭山。

他追求自由,追求理想,追求沒有被人的心智造成阻隔的天地,追求完美的不容有絲毫卑屈的人格,因而在他筆下,一切高山大川都像是這種內心世界的外化,他眼裏的黃河,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他眼裏的長江是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雲萬裏動聲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廬山謠寄盧伺禦虛舟》)。算不得多麽高峻的天姥山,在他筆下卻是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夢遊天姥吟留別》)。未必真那麽險峻的蜀道,竟是噫籲噓,危呼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蜀道難》)。根本談不上壯觀的廬山瀑布,也是飛流直下三百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總之,他處處都以自己吞吐宇宙的豪氣,賦予自然景物以崇高的審美價值。
  海客談瀛洲,煙淘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雲霞明滅或可睹。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誠。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岩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岩泉,栗深林兮驚層顛。
  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
  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台,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
  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
  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不得開心顏!(《夢遊天姥吟錙別》)

中唐詩聖-杜甫

杜甫,字子美,與李白同為唐代詩壇上的兩個巨人。唐代是中華農業文明發展的頂峰,而盛唐又是唐代的尖頂。安史之亂是唐代由盛轉衰的分界線。因而也是中華農業文明由盛轉衰的分界線。這條分界線把這兩個巨人分隔在山頂的兩側:李白站在往上走的一側,頭是仰著的,看到的是無窮無盡的藍天、悠悠的白雲和翱翔的雄鷹,因而心胸開闊,歌聲豪放;杜甫站在往下走的一側,頭是低著的,看到的是小徑的崎嶇,深溝的陰暗,因而憂心忡忡,歌聲淒苦。李白是盛唐氣象的標誌,盛唐過去以後,他就凝固成一座無法攀登的危峰,使後人感到可望而不可及;杜甫是由盛唐轉入中唐的代表,他從忠君愛國的立場出發,痛斥禍亂,關心人民,因而隨著封建秩序的日益強化,他成了後代詩人學習的楷模,成了我國古代影響最大的詩人。

杜甫雖然隻能算中唐詩人,但一生五十九歲,將近四分之三的時間是在盛唐度過的。盛唐既是出狂人的時代,他又和李白、高適和岑參這樣的狂人交往,也就不可能不染上幾分狂氣。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望嶽》)


宋代大詩人蘇軾說,杜甫是詩人之首。杜甫的確有濃厚的忠君愛國思想,這是符合封建社會的發展趨勢的,因而後人敢於去學他;另一方麵,杜詩又特別經得起琢磨,也使後人樂於去學他。他的祖父杜審言,是初唐著名詩人,這使他對詩歌有一種特殊的興趣,告訴兒子說詩是吾家事”(《宗武生日》),簡直把詩當成了傳家的祖業。寫詩對杜甫來說,完全是一種生命的轉移和儲存方式,是使自己從苦難和卑微中跳出來的手段。他聲言語匯驚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說明他寫詩是反複推敲、反複錘煉的。由於駕禦語言的能力高超,再加上精雕細琢,他的詩特別耐人尋味。尤其是他的律詩,幾乎每一個字都用的那麽精確,叫人想不出還能用別的什麽字來代替。比如: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無地一沙鷗。


杜甫的七律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境界雄闊,音調響亮: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 (《登高》)

最為難得的是,杜甫捧走時代的血淚,反複提煉,用沉重的筆觸寫出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世界上隻要還有不合理的貧富對立,這兩句用紅寶石拚成的詩句,就將永遠使人驚悚……

中唐-大曆才子 

在文學史上,一提起大曆詩壇,人們首先就會想到號稱大曆十才子的一批詩人。說是十才子,其實各種文獻的記載都不盡相同,加起來有十好幾個。這些人才華橫溢,在當時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

劉長卿算得是大曆詩人中重要的名家,他的詩多寫個人生活的寂寞與孤獨,以及對自然景物的欣賞。筆墨簡淡,耐人尋味。
   日幕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逢雪宿芙容山住人》。

大曆詩人中能自成一家,對後世有較大影響的是韋應物。他的《滁州西澗》是一首廣泛流傳的名作。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還應當提一提博陵人崔護的《題都城南莊》,這也是八世紀下半葉創作的。這首詩流傳很廣,並不是因為詩有多麽高明,而是它背後有個非常動人的故事。據《太平廣記》記載,崔護年輕時到長安考進士沒有考上,就在長安暫住。清明日他到南郊遊玩。口渴了就到一家桃花環繞的村舍前敲門討水喝。有個姑娘開門接待,給他喝水,還靠在桃花樹下含情脈脈的看他。第二年清明他重遊舊地時,卻敲不出這個姑娘來了。於是就在門上題了這首詩: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麵桃花相映紅。人麵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還應該提一提大曆時期的詩人張繼。也許我們對《楓橋夜泊》這首詩不陌生。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大曆十才子都喜歡參禪訪道,遊山玩水,企求借這種生活保持一定距離的方式,來緩和亂世帶給他們的痛苦。他們的詩都寫的精巧清麗,但調子是低沉的,傷感的,內容也比較單一,缺乏個性和獨創性。

中唐-韓孟詩派   

唐憲宗元和年間,即公元九世紀最初二十年,安史之亂已過去半個世紀,唐王朝終於又從衰亂中想有所作為了。於是整頓賦稅,以增加收入,平定幾個鬧獨立的藩鎮,使全國終於又在形式上統一了。詩壇上於是也逐步擺脫八世紀下半葉那種內容單薄、形式精巧的詩風,不僅出現了以韓愈為首的奇崛險怪的詩派,以白居易為首的新樂府派,而且還有柳宗元、劉禹錫等獨樹一幟的名家。

韓愈是河南孟縣人。他曾是唐代中國文學史上的散文家和詩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一個叱吒風雲的人物。他所倡導的古文運動,對解放和擴大漢語的表達功能起過扭轉風氣的作用。他是個語言大師,寫文章主張惟陳言之務去,就是說務求避免用爛熟的詞語。從這種主張出發,他創造了許多叫人耳目一新的語匯。如麵目可憎垂頭喪氣不平則鳴俯首帖耳搖尾乞憐等等。這些詞語又形象又生動,都被沿用至今。

韓愈對孟郊可以說讚不絕口,有機會就為他擴大聲譽。不查資料,就會以為這是一位長者在獎掖後進。其實,韓愈比孟郊小十七歲,兩人隻能算忘年交。他們寫詩都好奇異,避熟求生,因而稱韓孟詩派。

孟郊最有名的詩是《遊子吟》,據人統計,這是流傳最廣的詩中的一首: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樂府風流 - 白居易

新樂府運動有兩個最突出的特點,一是主張詩歌要為政治服務,即詩要為君為臣為民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新樂府序》),在這種理論指導下,白居易在唐憲宗元和初年,即九世紀最初十年,創作了大量揭露弊政和各種不合理現象的諷喻詩,最著名的是《秦中吟》十首和《新樂府》五十首。這些詩觀點鮮明,提法尖銳,使執掌軍政大權的達官顯貴咬牙切齒。不過他這種政治熱情保持的時間較短,寫諷喻詩的時間更短。到四十四歲時,他遭到了報複,被貶為江州司馬。經過這一次打擊,他就禮佛參禪,走上了獨善其身,埋頭寫閑適詩的道路。


白居易是個神童,他十六歲時寫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這首詩,最足以說明他的天才: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關於這首詩還有個小故事:白居易年輕時,拿著詩集去拜訪詩人顧況,想求他在公眾場合幫著揚揚名。居易這個名字,根據詞義可以解釋為住下很方便。也許顧況對白居易的第一印象並不太好吧,就開玩笑說:京城裏糧價高得很,住下很不方便吧。等讀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一聯時,不禁大為驚奇,忙說:能寫出這樣的詩句來,全國哪兒住下都方便得很!

足以使白居易詩名不朽的,是他三十五歲時寫的《長恨歌》和四十五歲時寫的《琵琶行》。唐宣宗在《吊白居易》詩中說: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可見這兩首詩流傳之廣。直到今天,一般人知道白居易,多半還是由於這兩首詩。

《長恨歌》極於人敘事。 隻留下一個無法填平的恨海,永遠衝擊著讀者的心岸。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琵琶行》作於白居易貶為江州司馬的第二年,這時他已經四十五歲。被趕出朝廷,被趕到江州即今天的九江,今天九江防洪大堤邊上還有琵琶亭以示紀念。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新樂府運動中一個重要人物李紳。他寫了二十首《新題樂府》,元稹看了覺得非常有意思,就和了其中的十二首。這又引發了白居易的詩興,一氣寫了五十首,並改名為《新樂府》。可惜的是,李紳的《新題樂府》二十首全部失傳。後人知道李紳這個名字,完全是由於他那首不朽的絕句: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憫農》)

新樂府運動最先的倡導者元稹,在當時是大名鼎鼎的人物,文學史上一直元白並稱。元稹一首《離思》,頭兩句也至今廣為引用: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為修道半為君。

中唐後期,除以韓愈為首的韓孟詩派和以白居易為首的新樂府詩派外,還有兩個風格獨特,很有傑出成就的詩人。柳宗元是古文運動的中堅,與韓愈齊名,世稱韓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比柳宗元大一歲的劉禹錫,雖然因為參加政治革新活動同樣遭受打擊,但心理承受能力卻比柳宗元大得多。劉禹錫也研究哲學,也篤信禪宗,但效果與柳宗元不一樣,在怎樣用於立身處世這一點上,他也得到了踏踏實實的好處,他能通過哲學的深思,把生活中的愁恨化解為一種具有曆史濃度的感悟。這樣,他就能從有限的時空跳出來,在更高的層麵上求得心理平衡: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再來讀一首他流傳最廣的詩: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竹枝詞》)

唐末餘音 小李杜

從九世紀二十年代末到公元907年唐朝滅亡這八十多年,文學史上稱為晚唐時期。這時,宦官的勢力越來越大,把持朝政;黨爭也愈演愈烈;而藩鎮對抗則逐漸向軍閥割據過渡,終於唐王朝走向滅亡了。

晚唐詩最為突出的特點是,詩人心中都好像壓著一道王朝末世的陰影,往往流露出莫名其妙的感傷情緒。比如風流才子杜牧的《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紗,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安徽貴池杏花村,貴池為唐代池州治所所在地。杜牧為池州剌史時,曾寫下這首詩。這首詩其實一般,但妙在有人改寫成一個獨幕劇。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由於胸襟開闊,杜牧寫的山水風景詩,也顯得特別高朗爽健。像至今還經常有書法家用來寫條幅的《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李商隱是唐代有獨特成就並對後世有較大影響的詩人。他與杜牧齊名,並稱李杜,為了與李白、杜甫並稱的李杜區別開來,又稱小李杜

李商隱的詩題材相當廣泛,政治詩和詠史詩都有很高的成就。最能夠代表他的風格,最令後人擊節歎賞的,還是他那些無題詩。那些七律,也可能是寫愛情的,也可能是感歎身世的,也可能是兼而有之的,最突出的特點就是難於捉摸,叫人怎麽讀也不敢說完全讀懂了。他最難讀懂的詩大概就數《錦瑟》吧: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隻是當時已惘然!

他的另一首《無題》詩,雖然也曲折幽微,意境朦朧,但比較起來要好懂多了: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萊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杜牧、李商隱在九世紀五十年代相繼去世後,唐代就再沒有出過大詩人了。

唐王朝,中國曆史上的這一道輝煌,終於黯然熄滅了。

唐王朝這幢摩天大廈坍塌的前夕,詩人韋莊寫過一首《台城》來哀悼六朝的淪亡: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台城柳,依舊煙籠十裏堤。
這是在哀悼六朝的淪落,也是為唐王朝送終,為唐詩留下最後的歎息。

唐詩結束的時候,它的影響卻剛剛開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