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走進拉雪茲公墓 - 又見巴黎(一)

(2007-01-22 17:37:55) 下一個
 2006年5月


陪老爸老媽遊巴黎, 把十幾年前去過的景點又以老人速度走一遍, 怎麽都覺得不甘心. 想想就算是盡孝也不能太虧了自己, 後來幾天就早早起來在他們準備好上路之前自己先出去晨練一次, 其中一天去了趟上次未能成行的拉雪茲公墓..
拉雪茲公墓在城正東, 從城正西鐵塔坐地鐵過去也就用了三十分鍾. 出了地鐵站在報亭裏買了份公墓的地圖, 進公墓時向門房問好最想看的幾個墓的位置, 在地圖上標好.


進門後放眼望去的第一感覺很強烈, 有名的墓地俺也算去過, 印象深的有DC的阿靈頓轉,倫頓的Westminster Abby教堂(俺看著就象墓地), 但這裏還真不一樣, 有一種sophisticated,高深莫測的震懾. “如果靈魂真的不舍遠離軀殼,那麽這片44公頃的拉雪茲公墓應該是冥界智慧最集中的地方。”
太早了, 沒有什麽人, 墓地上還飄著淡霧, 有點甚人, 想起高爾基小時候一個人去墳場過夜的故事.



最先找到的是蕭邦墓. 1831年,肖邦來到法國定居。後來,他結識了比自己大6歲的
法國女作家喬治·桑,甜蜜的愛情給肖邦帶來了創作靈感。1847年,兩
人關係破裂,肖邦因心情憂鬱。兩年後,年僅39歲的肖邦因肺
病在巴黎逝世。在肖邦墓的墓碑上,是一個懷抱小提琴、沉浸在憂傷中的
少女雕像。據說喬治桑及肖邦情敵,法國著名浪漫主義詩人繆塞的墓也離著不遠.



接下來找門樂隊主唱吉Jim Morrison, 拉雪茲受訪最多的墓居然是個沒有活過三十歲的美國搖滾歌星, 你不得不感歎通俗文化影響力的強大. 當年Jim Morrison 為了逃避醜聞與官司,於1971年3月帶著女友從舊金山來到巴黎定居,但巴黎並沒有給他帶來好運氣, 四個月後, 年僅27歲的莫裏森猝死在寓所的浴缸中,官方說法是心髒衰竭, 也有人說是吸毒過度. 四天後葬在了異國他鄉. 他的墓在詩人之角一處很擁擠的地方, 不能再普通了.


 

按圖找到女高音卡拉斯墓的地點, 才發現是骨灰盒的寄放處, 滿牆都是名字, 不知怎麽去找, 隻好向人打聽, 對方一聽名字輕輕地說了句: “啊,瑪瑞亞卡拉斯”,立刻把我領到了她的麵前, 一時間, 那個甜美而又不失力度的聲音又在耳邊響起.



老中知道拉雪茲公墓,十有八九是因為巴黎公社牆.1871年公社最後一批社員且戰且退,撤到拉雪茲神父公墓,在墓園與凡爾賽軍打起巷戰,最後寡不敵眾,被俘147公社社員被槍殺在東北角荒墳的角落, 然後就被埋在了那裏. 沒有留下名字,沒有墓碑。


剩下順帶看到的還有比才, 巴爾紮克, 歐仁·鮑狄埃 等等的墓.
最酷的墓是布滿女人唇印的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墓. 這個人俺隻聽說過名字不知道事跡, 回來後網上找了找, 抄一段來.
“奧斯卡·王爾德,(1854-1900)愛爾蘭著名劇作家、詩人、散文家,是19世紀與蕭伯納齊名的英國才子,唯美主義代表作家。代表作有小說《道林·格雷的畫像》,劇本《溫德米爾夫人的扇子》、《微不足道的女人》、《理想丈夫》、《不可兒戲》、《莎樂美》等,散文則以駭世之作《獄中記》最為著名。王爾德代表英國“唯美派”,主張為藝術而藝術,宣稱自己的生活本身也將是一部藝術作品。從某種意義上講他成功了,他的一生可當得“傳奇性”三字。他的個人生活是典型的“公子哥”式的。出入上流社會,言談和衣著同樣卓爾不群,當然還有沙龍的輕浮和做作。所不同者,他敢於標榜自己的非道德化,製造醜聞並以此為樂。當然那些醜聞也是相對於時代了。英國的“維多利亞時代”如今是虛偽道德的標誌。他的作品也有很多沙龍氣,可能跟讀者的品味也有一定關係。王爾德是不道德的,但他的醜聞和玩世卻可以取悅讀者。王爾德的作品在輕浮的背後,常常可以見到對人世的厭倦。生的時候就當死亡從不存在,死的時候就當作從未有生,這可能就是他對人生的看法。這種超然物外的態度可能就是他的追求。王爾德的結局卻不是沙龍式的。他無可救藥地愛上君斯柏利侯爵的兒子,結果被侯爵送上法庭。罪名並不是同性戀,而是敗壞風化。就是說王爾德以其作品引青年走上歧路。王爾德因有傷風化被判兩年苦役並剝奪財產。出獄後,他已經眾叛親離,隻有兩位法國朋友還願意幫助他。王爾德伴隨酒精度過餘生,死時僅46歲.”


還路過一個花特多的墓, Kardec. 不知道Kardec是誰, 問一位在那裏觀瞻的婦女, 她英文也就能說幾個字, 我猜了幾個職業: 作家,演員, 音樂家, 她都搖頭, 後來她做了個頭很大的動作, 我猜是思想家, big thinker的意思,連忙哦哦. 臨走的時候她跟我說你不說法文吧? 意思是要懂法文就該知道這個人. 哎, 她大概忘了剛才我們都是為什麽忙呼來著了. 回來查網, 果然Kardec是個思想家.

一個小時能看的是多麽的有限, 匆匆忙忙. 每次去巴黎都希望有生之年能在那裏住上一段時間, 每個地方能慢慢看, 細細品, 不用惦記下個景點什麽時候關門. 不過想要住一段的地方好象越來越多了. So many interesting places, so little time. 看來隻能以多吃維生素, 加長有生之年來達到目的了.


附:公墓資料(ZT)拉雪茲公墓位於巴黎東部,占地44公頃,正式名稱是“東部公墓”。這裏曾是“太陽王”路易十四(1643年-1715年在位)的懺悔神父——耶穌會士拉雪茲的豪華別墅。拉雪茲深得路易十四的寵信,掌握宗教事務長達34年之久,這幢別墅就是路易十四賜給他的。1804年這裏改為公墓。
公墓建成初期,巴黎人不太情願葬在那兒,因為當時那裏被視為遠離巴黎的東部平民區墓地。為了提高拉雪茲公墓的知名度和吸引力,當時管轄巴黎的塞納省省長決定把莫裏哀等名人的遺骸隆重遷入墓地;而這種“名人效應”的招數在當時真的奏效了!拉雪茲公墓從此走俏,人們爭相購置或租賃墓地,到1830年,墓園已有近3萬3千座墓穴;而且墓園多次擴建,形成了今天的規模。
據統計,拉雪茲公墓目前是巴黎14座墓園中最大的一座,它現有墓穴10萬座,每年有近500至600座墓穴因無人維護或被遺棄而重新收回並再租讓;但是,拉雪茲公墓現早已因其名聲而“寸土如金”,即便是有錢人,在此也是“一穴”難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