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記得我們的討論,生老二後我的記憶力是衰退了不少,但還沒嚴重到這種程度(厚厚)。你讓我看的那篇文章裏麵提到的“買美國貨”(buy America)條款,早在我們討論時已通過了。正如文中所說對於這樣一個毫不掩飾的貿易保護主義條款, 立馬引起歐洲、加拿大等“同一條戰壕的哥們兒”的強烈反應,美國人自己也覺得有點“不好意思”,把條款稍微修改了一下,叫做:“本條款落實法律時,必須符合美國在國際協議下所負義務”。盡管如此, 也顯得十分牽強附會。
在知道這個法案被通過的前提下,之所以還敢跟你唱反調, 原因有二: 1.奧巴瑪政權上台伊始,就不得不推出龐大的經濟刺激計劃,動用巨額國帑(其實都是國債)以期創造有效需求和就業機會。但許多納稅人淺薄狹隘而且短視,再加上想趁機討得選民歡心的政客的運作,“buy America”這個怪物就被捆綁在經濟刺激法案上問世了。政客們的出發點和目的都不在貿易保護,而是美國國內的政治。2.那麽客觀上會不會起到貿易保護的效果呢?至少目前還看不到。事實上新法案通過後,又有哪一個美國產業得到了保護呢?是汽車工業,還是鋼鐵工業?
在一個多月前的帖子中,你提到“通過政府壓力迫使對方讓步達成出口限額或者所謂自主出口限製可以非常明確地歸類於貿易保護政策的一類裏麵。”這個我不能完全同意。怎麽算是明確? 所謂明確的標識就是可以向WTO提訴。其他的就像你說的那樣現代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要比以前先進很多 - 不一定能夠被人覺察到,即使覺察到了有很多時候也隻好打落牙齒往肚子裏咽。
當談到比較優勢時,各國都會提倡自由貿易,但是自由貿易應該在信息對稱、公平、開放的狀態下進行,誰都知道工業化國家和非工業化國家之間信息並不對稱, 工業化國家之間也互相戒備,在國際競爭中為了得到本國利益的最大化, 采取一些保護主義手段保護自己相對較弱的一些產業,給自由貿易加上了一些鎖鏈。
當年解決日美貿易摩擦, 完全是基於兩國政府間的協商, 因為貿易不平衡很可能導致自由貿易無法順暢進行。打個比方吧: 相鄰的兩家一個很富,一個很窮, 富人家的籬笆很漂亮, 窮人家的籬笆破破爛爛, 非常有礙觀瞻,而且隨時可能倒塌。富人希望窮人把自家的籬笆修一修, 窮人說沒錢, 要修可以, 你得資助一點。富人沒辦法, 隻得出錢給窮人修了籬笆。這是兩家你情我願的結果,富人完全可以無視籬笆要倒的危險, 如果你罵窮人無賴,我沒有異議; 但是誰也不能上綱上線到說窮人犯法了, 対吧?
當然很可能在兩國的談判中,一方不得不做出一些讓步, 無可否認國力的強弱, 談判的技巧起了很大的作用。有時侯做出讓步的一方也並非出於軟弱, 而恰恰是因為有足夠優勢(好比上麵的例子), 從全局和長遠出發做出的決策。當年日本做出讓步, 有利於自由貿易順利開展。而日本汽車企業的成功, 正如你所說絕不是美國政府作為交換給予的恩賜。
話說回來, 現在的情況是美國經濟需要刺激,而不是關上大門。這不僅於事無補, 甚至會付出慘重代價。奧巴馬在首次國會演講中提到當前美國經濟問題的病根時指出: “非始於房市崩潰,非始於股市重挫”,而是早已見諸三大問題:過度依賴石油、醫保製度缺失,以及教育體係未能與時俱進。意識到病根和症結所在,去除病根,才是關鍵,也隻有這樣才能找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