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隨心轉

用心記錄平淡生活的點點滴滴,與你分享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對中日關係的反思

(2006-11-09 17:24:53) 下一個
看到在上篇中引用的日誌時(注:原文請參照http://rouzhiqianchan.spaces.live.com/?_c11_blogpart_blogpart=blogview&_c=blogpart&partqs=amonth%3d6%26ayear%3d2006 從Federer失利聯想到的(2)), 我的心中曾掠過一絲欣喜, 不是因為作者最後舉著”中國與日本絕不應該打站!”(她是想說打仗吧)的免戰牌, 而是很高興能夠看到一個年輕日本女子對漢字的興趣, 旁征博引地探討中國文化和漢字自古以來乃至今日對日本文化產生的深遠影響和作用。本來我以為一些年長的有教養的日本人, 因為受博大精深的中國古老文化薰陶, 認識到她對日本文化根深蒂固的影響, 從而順理成章地對漢文化有很深的認同感, 對之發自內心地喜愛和尊重, 感覺如同尋覓到精神家園一般, 這與很多歐洲人對古希臘、古羅馬有一種頂禮膜拜的心情很相似。但是年輕一代的日本人這種感覺越來越淡薄了, 究其原因當數十九世紀末以來中日兩國的國力發生了有史以來第一次逆轉。

再反過來思考一下中國人是如何看待日本文化的呢? 對於日本, 長久以來我們在文化上有一種心理強勢, 總覺得日本好多東西都是學中國的, 從中國搬去的, 還學得似象非象的, 由於這種心理使得我們要麽視而不見, 要麽很難對其優勢和後來的發展坦懷認可。捫心自問一下: 當我們對日本的電器、汽車愛不釋手時, 是否真正客觀地承認過日本在近代科學技術、工業化、民主思想等領域對亞洲乃至整個世界的貢獻? 可以說日本在把亞洲引向現代化這條路上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包括日本自身的振興, 包括後來亞洲四小龍的騰起, 包括現在中國的進步......

當然說這些絕沒有要給日本軍國主義塗金的意思, 也絲毫沒有通過此改變我們國民感情的動機(我本人都沒有什麽好感, 又何以說服別人呢), 隻是覺得我們應該盡可能站在全麵的角度,更理智而不是草率衝動地分析、判斷、處理問題。舉個很通俗的例子: 看到一個帥哥(男士們請想像美女), 可是我對他愛不起來, 反而有點厭惡(排除雙方人格上的缺陷), 當然我無法自欺欺人地否認他的帥, 也沒有必要強迫自己去愛他, 但是為什麽不僅不愛, 反而討厭, 總有其背後的原因吧。如果彼此要想作正麵的積極的接觸, 恐怕先得找到並認清心底的結到底在哪兒, 而不是一味地鑽進攻擊對方毛病的牛角尖裏。

中日兩國陷入目前這種僵局, 並不是象某些人所說的僅僅由一兩個表征性事件所造成的 (以拜鬼為代表事例), 其中有很多是兩個大國之間在尋找新的平衡點時所無法回避的勢力衝突(如東海油田之爭), 也更有那場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的難以愈合的傷害。有一位美國學者(名字忘了)曾經說過如果兩個國家符合以下條件就很難建立一種穩定的友好關係, 第一: 近鄰而且有領土糾紛, 第二: 綜合國力無太大懸殊, 第三: 屬同一區域大國,以此衡量中日兩國可稱得上典型範例, 按照歐美式的合理性思維解釋中日之間的僵局似乎頗有說服力。

但如果我們放眼於兩千多年來兩國互動的曆史,我們不禁會去思考這樣一個問題: 存在於中日之間的矛盾僅僅是利益衝突嗎? 或者僅僅是戰爭創傷所遺留的憎恨嗎? 除此之外是不是還有沉澱在兩國國民心底更深層次的,無法從合理性的角度去解釋的, 甚至無法用語言去表述的潛在意識和情緒。正是由於現實的利益衝突和表征性的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刺激這種潛在意識和情緒, 國民所表現出來的便是彼此的不信任, 隨之而來的是互相怨恨,互相戒備乃至互相對抗......

問題是這種潛在意識究竟是什麽? 來自何處? 又如何去解決?不要說在一篇短短的日誌裏無法闡述清楚, 也遠遠地超過了筆者的知識水準, 我隻想通過一兩個淺顯的思維引線, 用以拋磚引玉, 期待大家的共同思索和探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半緣心 回複 悄悄話 視點很好,有層次的思維。鼓掌!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