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縈徽州

徽州文化全麵崛起於北宋後期,明清時期達到鼎盛。作為一種極富特色的區域文化,它與
正文

歸根與懷鄉

(2006-07-11 15:28:07) 下一個
  古皖大地有關懷鄉歸故土的史事尤為顯著。《史記·項羽本紀》載,起兵江淮的西楚霸王項羽在滅秦屠鹹陽、誌得意滿之餘,便是“心懷思欲東歸”,說是“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對於洶湧未定的天下大勢,他倒不去細想如何來穩定。與此相反,崛起於芒碭大地的劉邦被迫遷往漢中後,其部將“士卒皆歌思東歸。”謀臣們分析為“軍吏士卒皆山東之人也,日夜歧而望歸,及其鋒而用之,可以有大功。”劉邦聽信建議,極好地利用了這個思鄉情結,五年之內東敗項羽平定天下。在當上皇帝後才上演同樣的一曲“衣錦還鄉”的歡喜劇,大宴鄉鄰,還氣度不凡地高唱了詞為“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的《大風歌》。

        居巢人範增因良苦謀略得不到采納,憤極發病而求“賜骸骨歸”故裏,此為“葉落歸根”的典型例子。晉代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歸去來兮”不做官,回故鄉彭澤山中過“釆菊東蘺下”的隱居生活,今東至縣東流鎮還保存有陶公祠的遺跡。明初朱元璋強遷蘇、鬆、杭、嘉、湖等地富戶40萬定居鳳陽開墾荒田。百姓心中暗恨而生懷鄉之苦,每年底都化裝成乞丐繞道湖北、江西而回老家江浙祭祖掃墓,並在漫漫“行乞”的途中唱出了“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鳳陽花鼓詞。

        因而,自古及今凡在外地行止到晚年的人,最後一個心願便是葉落歸根,在故鄉安度晚年或求得身葬故土;即使在海外或因故隔絕,生平不得歸根者,臨終也要囑咐子孫一定要找機會回老家看看。在外謀事的人,舊曆年底前要擠出時間回家鄉過年;或在清明時節專程回家鄉“做清明”,掃墓祭祖,深表一腔遊子懷鄉的心意。在外行事出了偏差,謀事無成或丟醜露短,心理上總要產生“無顏見江東父老”的感覺,甚至怕回家鄉怕見家人。這種鄉榮習俗也會給人一種激勵上進的作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