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縈徽州

徽州文化全麵崛起於北宋後期,明清時期達到鼎盛。作為一種極富特色的區域文化,它與
正文

第13集:書院春秋

(2006-06-17 15:30:13) 下一個

         清光緒29年,廢除科舉,徽州開創了新學。不僅建立了初等教育,也開創了中等教育。尤其是民國之初,中等師範,初級中學應運而生。到20世紀末,徽州幾所老資格的中學,已經度過八十歲生日。這些老學校優美的教學環境,高素質的師資隊伍,當然是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的保證。但除此之外,還有一中潛在的教育力量,無形地影響著徽州的莘莘學子,那就是徽州一脈相傳的教育傳統。

  在休寧中學的校史館裏,高懸著一塊匾額,上麵有四個大字“斯文正脈”。這是休寧還古書院的遺物。休寧中學首任校長,著名教育家胡晉接先生親自題款,把它當作校訓保護下來。在胡校長的苦心經營下,學校曾獲得“安徽學府”的美譽,蜚聲海內外。

  黟縣中學有一座碧陽書院,碧陽書院始建於明嘉靖42年,也就是公元1563年。老教師們說,這裏原是一個龐大的建築群書院隻是其中一小塊。在這方石碑上,鐫刻了當年建造這座書院的意旨和規條。書院右側的寵教祠,以及鐫刻在牆桓門額上的“源頭活水”四個字,都表達了徽州人尊師重教的大眾心理。表達了徽州人對於家鄉弟子的希冀。

  歙縣中學的校門口矗立著一座牌坊,這是乾隆年間建造的甲第坊。曆代鼎甲、狀元、榜眼、探花、傳臚、會元,解元的名字都鐫刻在上麵。這些曾經的光耀自然與書院有關。而校園另一端的林蔭處,就是赫赫有名的古紫陽書院的遺誌。朱熹的父親曾在這裏讀書學習,校內的明倫堂,還有著乾隆禦書的“百世經師”和康熙禦書的“學達性天”兩塊匾額。這些保存完好的文物,都顯示了這個地方不同尋常的光輝業績。

  歙縣雄村竹山書院的建造同樣起源於徽商。寓居揚州的兩淮八大鹽商之一的曹堇飴富甲天下,但卻有著濃重的儒家情懷。在輾轉病榻,彌留人間之際,曹堇飴再三囑咐兩個兒子——曹景廷、曹景宸當在雄溪之畔建文昌閣,修書院。由曹景廷、曹景宸兄弟捐資建造的竹山書院終於建成了。族人立下規矩,中舉的人,可以在院被種植桂花一株以示嘉勉。從建成到現在,園內桂樹已有幾十株。平日裏鬱鬱蔥蔥,到初秋之時滿庭桂花香飄數十裏。這香氣無形中也成了激發子弟的一種動力。“文昌閣”飛簷畫棟,八麵玲瓏。閣高三層,每層每角都懸有銅鈴,微風吹動鈴音回響不絕於耳。竹山書院在此之後果然出了不少人才,這當中最有名的,當首推曹文埴、曹振鏞父子尚書。曹文埴曾官至戶部尚書,而曹振鏞則官至軍機大臣。據史料記載,僅明清兩代,雄村曹姓學子中舉者就多大52人之多,其中還有狀元1人。這樣的一個小小的村落,就因為有著書院,英才輩出,人
文薈粹了。

  當然在徽州竹山書院隻是一個縮影,據統計,明清兩帶徽屬六縣共有書院54所。這是績溪縣上莊鎮宅坦村桂枝書院的遺址。據考證,桂枝書院建於宋景德4年,也就是公元1007年,是安徽省建立最早的書院。桂枝書院曾為胡氏宗族培養了一個又一個儒學人才。據統計,出現過20多位著書立說的人,有40多人中舉人中進士。中國新文化運動的領導者之一,著名學者胡適,從小也在這個書院裏苦度過。

  書院,作為府學,縣學以外的私立教育機構。它最耀眼的作用就是向科舉輸送考生。一旦金榜題名,那將是人生命運的大轉折。矗立在歙縣大街上的八角牌坊,就是為了旌表大學士許國而建的。許國就是科舉出身的佼佼者,後來當上了皇帝的老師。這同樣也是兩座古舊牌坊,他們位於旌德縣江村。這是一對父子進士牌坊。

  這兩座牌坊建於明代,是為了旌表江氏48代江漢和49代江文敏父子而興建的。橫梁一麵書“青雲直上”,另一麵書“金榜傳芳”,都代表著徽州教育史上的一段輝煌。在徽州,“連科三殿撰,十裏四翰林”或者“一門九進士,六部四尚書”之類的科舉故事不勝枚舉。

  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在徽州,書院與地方文化,以及曆史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說書院所代表的教育,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地方經濟的發展,也影響著地方的社會風氣。同時這種教育本身還給徽州帶來了很大的文化積累。不僅僅是人才,更重要的是為這個地方積澱著底氣,為這個靈秀之地,培養著一種人文力量以及地域靈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