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縈徽州

徽州文化全麵崛起於北宋後期,明清時期達到鼎盛。作為一種極富特色的區域文化,它與
正文

燦爛輝煌的文化

(2006-06-17 15:06:36) 下一個

         安徽無論是文學藝術,還是科技發明,都在中華民族文明史上做出了重大貢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安徽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流派紛呈,各領風騷。江淮大地曾培育了道教文化、建安文學、桐城派散文、北宋理學等等,滋潤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後學者。徽劇、黃梅戲、廬劇、泗洲戲、花鼓戲、安徽大鼓等古老的戲曲藝術名聞天下。其中徽班進京開辟了戲曲藝術的新紀元,被譽為國寶的京劇得以誕生;黃梅戲藝術從山野俚曲衍變為中國四大戲曲門類之一,深受全國廣大戲迷的喜愛。《茉莉花》從安徽天長走向世界,成為世界名曲,作為“地球禮物”中國入選的樂曲搭載美國宇宙飛船送給外空生命。安徽的雜技藝術獨樹一幟,在全國乃至世界上都引人注目。安徽各地文化各具特色,特別是徽州文化內涵深邃,影響久遠。黃山所在地黃山市的前身徽州地區,程朱闕裏,讀書尊經蔚然成風,素有“東南鄒魯”的美譽。徽州是商賈之鄉,明清時期,徽商馳騁中國商界300年,在煙雨江南有“無徽不成鎮” 之說。受程朱理學的影響,商賈好儒,日較錙銖夜讀書,學術研究異彩紛呈,因而形成了以儒家文化為內核,涵蓋文、史、哲、經、藝、醫、科諸多領域,體係極為完整的徽州文化。新安理學、新安醫學、新安畫派、徽州版畫、徽派金石、徽派盆景、徽派建築、徽州方言,以及徽墨、歙硯、徽雕、徽劇、徽菜等,無不博大精深,彪炳千秋,在中華文化百花園中獨放異彩。徽學與藏學、敦煌學並列為中國三大地方學之一。另外,漢樂府敘事詩《孔雀東南飛》,為中國五言詩的第一長篇,被譽為“長詩之聖”。漢代淮南王劉安編著的《淮南子》、清代小說家吳敬梓所著的《儒林外史》,文房四寶(宣紙、宣筆、徽墨、歙硯)、徽州三雕、龍舒貢席、蕪湖鐵畫、阜陽剪紙等,為豐富和發展中國的科學、文化、藝術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改革開放以來,黃梅戲“梅開三度”,大放異彩;舉行徽班進京百年慶祝,弘揚和發展徽劇這一古老的戲曲藝術;中國科技大學率先開辦少年班,培養少年大學生曾轟動全國;安徽射擊選手許海峰1984年在美國洛杉磯第23屆奧運會上勇奪首枚金牌,實現了中國運動員在奧運史上金牌零的突破。


安徽黃梅戲


安徽鳳陽花鼓燈

  安徽人民富有聰明智慧,曆史上有許多重要科技發明創造在中國乃至人類文明進步史上功不可沒。《辭海》記載淮北人相土“傳為馬車的發明者”;神醫華佗發明中藥麻醉劑“麻沸散”,並模仿鳥獸動作與姿態創造五禽戲;淮南王劉安係統總結出 “二十四節氣”理論,並好煉丹之術,在煉丹中發明了豆漿和豆腐製作方法;南宋末壽州工匠發明的“突火槍”,是近代管狀發射武器的前身,被成為“近代槍炮的鼻祖”。1861年,清朝兩江總督曾國藩在安慶創立“安慶內軍械所”和火藥局,生產火藥、子彈、修理試製槍炮器械,是清末洋務運動中最早官辦的一所製造和修理武器的軍事工廠,是全國第一個近代軍事工業,被視為全國近代工業之始,1862年,中國科學家徐壽、華衡芳等在安慶內軍械所試製成功中國第一台屬當時世界先進水平的蒸汽機,次年製成第一艘機動船;1899年,在安慶誕生了中國第一部電話機;馬鞍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車輪輪箍廠是中國惟一也是亞洲最大的火車車輪輪箍廠,1963年11月18日第一個“中國製造”的輪箍在此誕生,1964年7月29日又成功地軋製出中國第一個火車車輪,結束了近百年來車輪依靠進口的曆史,此事同當時的大慶油田、萬噸水壓機、原子彈爆炸一起被稱作中國工業和國防建設上的四大喜訊;第一台國產60萬千瓦機組在淮南平圩電廠使用,使其享有“平圩不平凡,單機甲中華”之美譽;共和國成立以來,在合肥先後研製出中國第一台計算機,建成中國第一個同步輻射實驗室、火災國家重點實驗室,生產出世界第一台“萬燕牌”VCD機。


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

  安徽科技實力雄厚,在皖的中科院和部屬科研院所有18家,省屬科研院所近200家,各類高校54所,並擁有中國科技大學等國際知名的高校和研究機構。全省萬人擁有科技人員和在校大學生的比例均居國內上遊水平,合肥是全國四大科教基地之一。2001年全省科技機構、高等院校、大中型工業企業等單位用於科技活動的經費支出為49億元。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碩果累累。2001年共取得省部級以上重大科技成果483 項。主要科技成果有安徽省兩係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安全技術與應用研究、安徽省新一代氣象綜合業務係統開發研究與建設、納米碳酸鈣中試生產及產品等。全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3個,省級重點試驗室4個,省部共建實驗室4個,新建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試基地)2個。企業技術中心138個。

  安徽教育事業快速發展,結構進一步優化。2001年,全省普通高校54所,在校生25.2萬人。研究生培養單位17個,在學研究生7669人。各類普通中等職業學校791所,在校生59.3萬人。普通中學3787所,在校生372.7萬人。小學22970所,在校生691.9萬人。全年成人高等教育機構招收本專科學生6.3萬人,在校生15萬人。成人中等專業學校在校生3.3萬人,成人技術培訓學校培訓學員331.6萬人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