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都市之皖江龍頭—蕪湖
(2006-06-17 14:45:09)
下一個
蕪湖市位於安徽省東南部,距省會合肥市119公裏,市區坐落在長江與青弋江交匯處,中心地理座標為東徑118° 21",北緯31°20"。全市區域東西長約72公裏,南北長約100公裏。市域輪廓略呈蝴蝶形,東與宣城市相鄰,西與巢湖市隔江相望,西南與銅陵市相連,南臨皖南山區,北與馬鞍山市相接。全市轄蕪湖、繁昌、南陵三縣;鏡湖、新蕪、馬塘、鳩江四區;總麵積3317平方公裏,市區230平方公裏。2001 年,全市總人口2202621人,市區658761人。除漢族外,有回、滿、壯、蒙古、苗、朝鮮等23個少數民族。蕪湖市地貌屬長江中下遊衝積平原,主要由河漫灘和階地構成,還有台地和丘陵。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呈帶狀,平均海拔6至10米。地表河湖交織,殘蝕山丘散布。平原占95.5%,丘陵占 4.5%。最高處四褐山,海拔132米。?
蕪湖是一座悠久的曆史文化名城,原名鳩茲,春秋時因“湖沼一片,鳩鳥繁多”而得名,自春秋時期立鳩茲邑始,距今已有2500餘年。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始為蕪湖縣,屬丹陽郡所轄17縣之一。蕪湖雄踞大江之東,乃三江襟帶之要衝,吳頭楚尾之通衢,傍天門、偎赭山、近九華、望黃山,曆為皖南門戶、吳越巨埠。向為兵家必爭、商賈搶灘之地。
悠久曆史 蕪湖的文化源遠流長,其境內的繁昌人字洞,有個石破天驚的發現,考古揭示了這裏是亞洲第一人的故鄉。蕪湖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早在六千年前,這裏就栽培了水稻等農作物,古往今來就是魚米之鄉。三千年前,這裏的青銅冶煉業就獨步天下,鑄出了“莫邪劍”、“越王劍”等無可匹敵的名劍。在蕪湖的南陵境內出土的“越王劍”錚亮如新,鋒利如初,埋藏兩千餘年而不損光輝,堪稱海內一奇,世間一絕,足見其冶煉技藝之精深。蕪湖的南陵、繁昌以及北鄰的銅陵、貴池一帶,先民們冶煉的青銅,涵養了輝煌的夏商周古青銅文化。僅蕪湖南陵一地暴露在外的數十萬方銅渣,便顯現出當年如火如荼的冶煉場景。
承繼“莫邪劍”、 “越王劍”的冶煉文化,蕪湖鋼鐵冶煉業長盛不衰。到了宋朝,冶鐵業迅猛發展,煉出槌鋼、鉗鋼、淬鋼和聽鋼等優質鋼。及至明清,冶煉鍛鑄業達到全盛時期, “蕪鋼”享譽海內。嘉慶六年,朝廷議及“蕪鋼”,嘉慶十年,又在官方的文書中涉及“蕪鋼”,“鋼為蕪邑土產,販運百餘年,原無貽誤。”“蕪鋼”之名,因此聞名遐邇。不僅“鋼為蕪湖舊日地名產物”,且鋼鐵冶煉與鍛造成為蕪湖主業,明中後期,有鋼鐵作坊8家,清中葉以後發展到18家,及至晚清和民國之初,竟多達192家,分為6大專業。正因為鋼鐵冶煉鍛造業的繁盛,懷揣絕技的鐵匠鍛工的雲集,打造出馳名的“蕪湖三刀”:剪刀、菜刀、剃刀。其中,蕪湖剪刀揚名天下。尤其能工巧匠們打出千古絕響——蕪湖鐵畫。正是由於鋼鐵鍛造的帶動,各類手工業應運而生,長足發展,其中又以漿染業聞名中國,時有“織造尚鬆江,漿染尚蕪湖”之說。並因此而勃興了蕪湖商業,乃至工商兩旺,蔚然而成江左“巨埠”。自1876年開埠成為通商口岸,蕪湖工商與農產品便走銷海外市場。如鐵畫、揚子鱷等,均由蕪湖口岸遠運歐美。米糧交易在全國各商埠米糧貿易額中約占一半,成為中國四大米市(安徽蕪湖、江蘇無錫、湖南長沙、江西九江)之首。
人文薈萃 蕪湖地靈人傑,墨客匯聚。底蘊深厚的蕪湖文化哺育了如張孝祥、湯鵬一代又一代的精英才子,引來四方俊傑對蕪湖的垂青與流連。且不說蘇軾、梅堯臣、溫庭筠、黃庭堅、楊萬裏、陸遊、湯顯祖一代代名士謳歌與讚美蕪湖,流連蕪湖,到了明清之際,眾多的才子俊傑客居蕪湖。諸如終日閉門讀書作畫的肖雲從,與查士際、肖雲從等並稱四大家的孫逸,“名揚大江南北”的湯燕生,“下筆不能自休”的方兆宵,“擬為顛米後身”的韓鑄,開新安畫派的漸江等。誠如學者指出的,“區區一個蕪湖,當時聚集了很多的藝術人才”,“以詩畫相高,自然蔚為一時風氣!”
蕪湖也是安徽民主革命時期的聖地。陳獨秀、惲代英、蔣光慈、王稼祥、李克農和王步文一批革命者先後在蕪湖從事過革命鬥爭。尤其是民國20年(1931年)2月中共安徽省委在蕪湖成立,第一任安徽省委書記王步文長期在蕪湖領導安徽革命鬥爭。
名勝古跡 蕪湖古往今來皆為濱江旅遊勝地,又是皖南黃山、九華山、太平湖著名風景區的北大門,是安徽省規劃中的新型旅遊城市。北宋詩人林逋曾過蕪留詠:“詩中長愛杜池州,說著蕪湖是勝遊”。蕪湖古跡眾多:赭山,位於市中心,山南腰有赭塔,建於宋治平二年(1065年),曾稱“赭塔晴嵐”,塔前有千年古刹——廣濟寺,又稱“小九華”;鏡湖,居市中心,由東西大小兩湖組成,是全省城市中少有的水上公園;神山、赤鑄山,位於市東郊,史載戰國時的幹將曾在此開爐鑄劍;天門山,亦稱東西梁山,位於北郊長江兩岸,兩山夾江狀如天門,素有“長江鎖鑰”之稱,唐代大詩人李白有詩句描寫:“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北回”;另有中江塔、學宮大成殿、蔣公山、蓮塘古文化遺址、楚王城、王墩城、明代城垣遺址,以及享譽大江南北的十裏長街。
經濟開發 1993 年4月經國務院批準,建立蕪湖經濟技術開發區,該區位於蕪湖市北郊,批準建設麵積為10平方公裏。區內已形成三大支柱產業:一是以一汽揚子汽車廠、奇瑞汽車有限公司為代表的汽車及零部件工業;二是以海螺型材、鑫科材料、華亞塑膠等企業為代表的新型建材工業;三是以美的空調、實達電腦、盈科電子等企業為代表的電子電氣工業。這三大支柱產業生產規模產值占新建企業的九成以上,其中兩家產值超10億元;對全市工業增長貢獻率達82%。進入21世紀後,開發區的項目質量有明顯提高,高新技術項目占有相當比重。以通化金馬藥業為代表的數個生物工程類項目,以風華高科、長信薄膜、華夏科技、正達電子、天網信息為代表的一批電子、新材料項目先後進區落戶,這些高科技產業可望發展成為開發區新的支柱產業。開發區的經濟發展,促進了蕪湖工業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升級。開發區已成為蕪湖經濟增長和產業發展的支柱。
蕪湖是安徽水陸交通樞紐,華東沿海城市通往內地的要道,皖南郵電通訊中心。蕪湖港是長江溯流而上的最後一個深水良港。長江北(西)岸的裕溪口港為國內最大的內河煤港,是安徽兩淮和晉、豫、魯諸省煤炭轉運集散站,長江南(東)岸的朱家橋碼頭,是省內最大的長江外貿碼頭,可停靠萬噸遠洋貨輪。水路運輸居全省之冠,公路運輸輻射全國,有通往南京、杭州、屯溪、安慶、合肥的5條主幹線。市郊建有軍用機場、民航已正式開通。蕪湖長江大橋工程於1997年3月22日正式開工建設,經過萬名大橋建設者3年零6個月的艱苦奮戰,於2000年9月30日建成通車。該橋是目前全國科技含量最高、規模最大的特大型公鐵兩用大橋,工程總量相當於武漢、南京長江大橋的總和。全部工程包括公、鐵兩用大橋主體工程、鐵路相關工程和公路接線工程3大部分。橋型為公鐵兩用鋼桁梁低塔斜拉結構,通航淨空24米。鐵路橋長10616米,公路橋長6078米,其中跨江正橋長2193.7米。大橋主跨312米,為國內公鐵兩用大橋跨徑之最,成為江城蕪湖的標誌性建築。
市容市貌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近十年來,蕪湖月新日異,舊貌換新顏。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蕪湖不再是“區區”之地了,而是縱橫數十裏的新型都市!千樓萬樓拔地而起,千街萬道縱橫交錯,四通八達蕪湖市的“四大門”——蕪屯路、蕪南路、輪渡路、蕪寧路等東南西北4個出入口完成拓寬改造;市區主要道路按現代化道路要求相繼完成改建工程;主要交通幹道二環路已建成通車。 1998年,市政府投資1048萬元,用於城區117條小街小巷的供水、供氣管網、下水道、路燈以及路麵軟硬覆蓋等綜合整治工作,城區麵貌有了顯著改觀。1999年,完成鏡湖綜合整治、市區水係(一期)治理工程和城市煤氣、供水管網改造。中山路步行街、鳩茲廣場、吉和廣場、九華廣場和建設中的奧林匹克公園使城市人文環境大為改觀。
2001年5月建成的鳩茲廣場,毗鄰中山路步行街和鏡湖風景區,廣場占地6.78公頃,總投資1.2億元,其中綠地過半,設有曆史長廊、藝術展館、主題雕塑、音樂噴泉、親水平台、茶座水榭等,廣場中央大型銅塑——鳩頂澤瑞高33米,同時辟建了19000平方米的地下停車場及商業設施。該廣場以蕪湖2500年的曆史文化為底蘊,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營造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環境,深受廣大市民和外來遊客的青睞,為江城增添了新的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