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縈徽州

徽州文化全麵崛起於北宋後期,明清時期達到鼎盛。作為一種極富特色的區域文化,它與
正文

談徽州文化之形成原因

(2006-06-15 21:19:44) 下一個
轉載自《徽學研究》


        我用個"一、二、三",簡要而概括地闡述一下,徽州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一個特殊的社會構成,二條輝煌的對外通道,,三個獨特的基本條件。

  徽州,山多地少是人們要外出的一個原因。但中國山區很多,也都有人外出,並不是都能形成一種很有特色的地方文化。

  這要人一個內在原因談起:徽州社會成員的構成,有一個明顯特點:徽州人中的不少是中原的望族、名門或書香子弟。因中原朝廷更迭、戰爭頻起,不少人逃到徽州。因關山阻隔道路不通暢,消息易斷,遂隱名埋姓,生存了下來。另一部分是來徽州做官,因社會變動或個人原因而留居徽州。而徽州地處北緯28-29,氣候適中,雨量充足,正好休養生息。祖上或者他們自己從外麵來的,知道外麵的世界也很精彩,就下決心要打出去,創立新事業,開辟新天地。徽州人如何走出徽州有兩條路:一是行商,二是考官。,兩者都必須有文化,"嬌兒不嬌書,嬌書如養豬。""十戶之鄉不廢誦讀"就形成了。行商,不少是苦出身,"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背上包袱帶上餜,一步一步走到宣城,走到建平,走到梅渚、孝豐……,小路則由新安江而運河而長江,而全國以及世界各地。也有由閶江而鄱陽湖而湖廣……,形成了"無徽不成鎮"。徽商鼎盛數百年,遍布全國。讀書,是徽州的一種風尚,而入仕是理想歸屬。狀元是目標,進士是階梯。在徽州,秀才是不起眼的,舉人也不足提的。隻有殿試錄取的進士,才上了光榮榜(牌坊)。雄村一個村,明清兩代出三、四十個進士,丞相都出了二個,現在還有牌坊標示:"四代一品"、"父子丞相"。仕途能進,文相武將;不能進,"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首選經商。儒商,則成了徽商的素質特點。所以才有"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指學好的,都好。學而優則仕與則商並提,是徽州文化中一個特點。兩條路走出去了一批批人。形成徽州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外"。在外麵闖天下的,占徽州人的70%。所以,我們經常把一些外地人請回"徽州"(祖籍)。如江姓、潘姓、吳姓、汪姓、程姓、鮑姓、張姓等等。

  由於徽州人做官做生意的多,又大量在外地。為徽州文化的形成創立了別處不具備的特有條件。徽商是徽州文化的經濟基礎;徽州大量官員及文人雅士不間斷地加大了文化交流與吸取,這既是一種權力基礎也是一種重要的社會基礎;宋以後影響八百年的新儒學的創立者朱熹,曆來標明:"新安朱熹"。他不僅認定是徽州人,而多次來徽州講學、祭祖。南宋以後,徽州的暫時穩定與繁榮也為朱子學說的傳播與擴散形成了促進力量。"朱子家訓",朱氏後裔的"朱伯盧治家格言",在徽州都是家喻戶曉的,形成了統一人們行為的思想基礎。

  這三個基本條件是在徽州特殊環境中出現的,不是任何一個地區都具備的。徽州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縮影,徽州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儒家與道家、釋家思想的厚實沉澱區,就是因為有兩條渠道的不斷進出,就是因為有一個思想規範。就是因為,徽州山區人,不是一種山區人的自我固守性格,而是既有山區人民的艱苦創業精神,又有中原人民的視野廣大、心胸寬闊、努力創新的性格。

  半個世紀以來,徽學研究到徽州文化概念的確定,說明她是實際存在,好有著很大的價值。已經由中國而外國,由漢文化圏擴大到歐美。正是因為徽州文化,是研究中國史,包括中國商業、企業、藝術、醫學、教育、科技等等包羅萬象的豐富內涵。尤其是現存的數萬件徽州文化,一萬多個地麵古跡,都是極為生動的教材。宣傳徽州文化,也是弘揚中華文化。文化上的認同,以及東西方文人差異的研究,東西方曆史發展的特殊性的研究,都是徽州文化研究者的學術內容。而徽州文化,不僅是曆史概念,又是一個清晰的現實。研究徽州文化,是繼往開來,承前啟後的宏偉事業。這個事業,不僅國內各地、各界許多學者、專家朋友有濃厚興趣,許許多多外國朋友也表現十分熱心。徽州文化的研究,已進入一個新的曆史階段,這是值得慶賀的。

  徽菜是徽州文化的一項重要內容。菜係的形成是經濟文化發展一定程度的產物。所以。我講徽州飲食文化之前,不遺餘力先講了徽州文化的內涵、意義與影響。學識膚淺,敬請指教!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