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縈徽州

徽州文化全麵崛起於北宋後期,明清時期達到鼎盛。作為一種極富特色的區域文化,它與
正文

第11集:文房四寶

(2006-06-14 01:59:33) 下一個
         伴隨著徽州經濟的輝煌,徽州文化也曾在相當一段時間裏流光溢彩,這當中一個重要的標誌就是推進了作為文化載體的文房四寶的向前發展。徽州在文房四寶上所作的貢獻,就足以讓世人注目。

  徽墨的誕生地就是徽州,據《徽州府誌》記載,徽墨創始於唐末,易州著名墨工奚超因戰亂攜子廷圭南逃至歙州,定居下來之後,重操製墨舊業,而後,奚家製出“豐肌膩理、光澤如漆”的佳墨,被南唐後主李煜視為珍寶,遂令奚廷圭為“墨務官”,並賜姓李,徽墨頓時名揚天下。

  自此以後,徽墨製造變成了傳統工藝,各朝製墨高手紛紛湧現,徽墨不斷推陳出新,到了清代,徽墨製作出現了四大名家,即曹素功、汪節庵、汪近聖和胡開文,這是績溪縣上莊鎮胡開文故居,胡開文本名胡天柱,生於1742年,乾隆20年,胡開文到了當時休寧縣城汪啟茂墨店當學徒,由於幹活勤快,不怕吃苦,不久被汪啟茂招為上門女婿。乾隆47年,胡開文承繼了汪啟茂墨店,後來將“汪啟茂墨店”改名為“胡開文墨莊”,開始了真正的創業之路。胡開文自立旗號之後,精益求精,在創新上更是下了大功夫,他摸索出了一套“嶺耀彩”墨模,用它製出的墨,震動了製墨界和文壇,自此之後,他的後人將製墨業不斷發揚光大。1915年所製的“地球墨”,獲巴拿馬博覽會金獎,徽墨開始享譽世界。

  歙硯的興起和徽墨很相似,唐朝時山西人移民至徽州後發現徽州一些地方的石頭質地堅硬漂亮,於是,嚐試著用這種石頭刻製硯台,據說,曾經有一方金星硯台,傳到了南唐皇帝李璟的手中,李璟一時驚歎,讚不絕口,連稱“歙硯甲天下”,歙硯也因此名聲大噪。

  歙硯的原料產於婺源縣龍尾山,龍尾山位於高山峻嶺之中,交通閉塞,采石工人往往要冒著生命危險,靠一錘一錘的鑿,一鎬一鎬地挖,起早摸黑,采石的艱難愈顯出硯石的珍貴。歙硯發墨而不耗墨,貯水而不吸水,潤筆而不損毛,經久耐用,還有著質地細蜜、紋飾精美的特點。按天然紋理的不同,可將歙硯分為金星、銀星、金暈、銀暈、羅紋、眉子、眉紋以及玉帶、紫心、棗心、豆斑、錦簇等名貴硯石品種。

  歙硯對雕刻的要求也相當高,它要求雕刻者既是雕刻家又是畫家。在刻畫人物上,能夠把刻畫人物的形態和特殊的那種人物的感情能夠栩栩如生地刻出來,所以有神似而不是形似,這是雕刻家最重要的一點,能夠把人物的心理活動刻出來,這是
很了不起的。

  因為雕刻的眼上功夫最重,謀篇布局,就如同在畫一幅精美的畫一樣,而且隻能一次成型,不能有絲毫閃失。

  硯雕的功夫主要在手上,手勁要勻,持刀要穩,下刀要準,推刀要狠,同時在布局上要掩疵顯美,不留刀痕。徽州曆代都出現過一批雕刻大師,他們的雕刻渾厚樸實,美觀大方,圖案均勻飽滿,刀法剛健,體現了徽州版畫的風格。它們中的精品,鬼斧神工,師法自然、堪稱國寶。

  文房四寶中的宣紙,就產在徽州附近的涇縣,在民風民俗民情以及文化傳統上,這裏與徽州基本一致,宣紙的生產過程體現了相當的創造性和手工技能,至今,徽州附近及涇縣的宣紙仍是全世界產量最高、質量最好的地方。徽州在南唐時,也曾生產過著名的澄心堂紙。

  至於文房四寶中的筆,在徽州以及附近一帶自古也有著製作傳統。韓愈所著《毛穎傳》記載,秦時大將蒙恬和王翦,在中山地區以竹為管,兔毛為柱,製作第一批改良的毛筆,而中山地區正是指的皖南一帶的涇縣,自此之後,這一帶的製筆工藝,慢慢流傳到不遠處的浙江湖州,而湖州同樣也是徽商聚集的地方,因為有著廣泛的買方市場,這才使得湖筆大為興盛。

  中國的文房四寶,作為產地,徽州可以說占有“半壁江山”,另外半壁與徽州或者徽州文化也有著密切的關聯,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徽州包括徽州附近的文房四寶的崛起和時興,與徽商的“賈而好儒”有著相當大的關聯。

  文房四寶之所以興盛,是因為在徽州有著廣闊的買方市場,有著雄厚的資金,和舞文弄墨的文化氛圍,同時,在徽商漫走全國的過程中,他們又將文房四寶作為隨身物件或者饋贈禮品,這樣也使徽州的文房四寶享譽全國。徽州墨硯筆紙所代表的成就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徽州文化的輝煌,也意味著這塊土地對中國文化的貢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