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縈徽州

徽州文化全麵崛起於北宋後期,明清時期達到鼎盛。作為一種極富特色的區域文化,它與
正文

浮山

(2006-06-14 01:27:55) 下一個

        浮山又稱浮渡山,山名源於其形。麵積十五平方公裏的浮山在樅陽縣東北三十公裏的白蕩湖畔,三麵環水,西連陸地,形如巨舟,浮於水際,獨具海島風光。

  “空靈觀不厭,一步一蓬萊”,秀色可餐的浮山攬三十四奇峰、三十六靈岩、七十二幽洞、二十八怪石、三個大小天池,流泉飛瀑、鬆竹兢長。奇特的岩洞堪與美國印第安人洞穴媲美,大者形如石屋,小者曲折玲瓏。峰、石千姿百態,有若玉龍獨臥勢,或如鸚鵡啄食狀。金穀洞是最大的岩洞,在浮山東部,長約四十三米、寬十七米。岩洞內曲折幽深,靈鳥依拂,洞口花香襲人,側有羅漢鬆挺立。

  遊浮山必登首楞岩,其岩洞宛如高雅的石屋,內有石凳、石幾,相傳南北鬥二仙曾在此對弈。有詩曰:“古洞高峰繞白雲,崎嶇曲徑費攀登,棋盤洞內留殘局,惹得遊人話古今。”遊人置身首楞岩洞,可俯瞰洶湧奔流的長江和飽覽煙波粼粼的白蕩湖。

  被頌為“浮山瑰寶”的是無以計數的摩崖石刻。自南朝梁代立“浮山寺”,宋朝仁宗賜寺名為“大華嚴寺”以來,浮山是千年的佛教聖地,僧侶道徒、騷人遊客如織。名山古刹,風光勝景撩撥著遊人的情懷,“獨愛浮山好,幽懷幾度來。”曆代文人墨客、名流雅士即興題書遍及峰峰洞洞。從四百多處記事記景的石刻看,年代遠及唐宋,近及民國,題材含詩詞歌賦,書法融草、隸、篆、行,字號或大或小,風格變幻多姿。遠眺似鵬鳥、近觀如大廳的金穀岩洞,壁上鑲嵌“大光明藏”、 “森辟爭嚴”和“仙凡此隔”三塊醒目的石匾額。朝金穀岩向左行,相傳是“八仙”之一的鐵拐李常臥此處,俗稱“仙人床”,上有醒目的“夢與雲遊”四字石刻,流動著美的韻律。仙人床下有高約二米五環形石門,又稱“紫霞關”,關之兩旁有“雄獅”高踞張吻,“大象”垂鼻侍立。滴珠岩前天珠石,活脫脫像隻旋螺。峭壁頂上一線天,泉水自天而降,虛懸無倚,如串串珍珠墜下,細瀑噴珠,飛花濺玉。描摩其天然景觀的石刻舉不勝數,如“一線天”、“天河墜玉”、“水天洞口”、 “天台幻境”、“飛雨岩”、“懸河”、“非人間”、“常瀉四季雨,別當一洞天”等,獨到新穎,文彩斐然。浮山以北有陸遊擘窠大字“會聖岩”三字石刻,翠鳥修竹,遊人至此,頓發崇聖懷古之情。據史料記載,宋朝天禧年間浮山第一代開山禪師、河南鄭州名僧遠祿公(即園鑒大師)與宋文學家歐陽修曾於會聖岩旁對弈神聊,岩內“因棋說法”、“會心不遠,聖域同登”以及對聯“千裏飄囊歸葉省、一屏棋局付歐公”就是對曆史史實的生動寫照。至今岩內還存其墓塔和石像。目睹周圍的張公岩、陸之岩、雷公岩、朝陽洞等大小洞穴石刻和黃庭堅雪浪岩題詩石刻珍品,亦同樣令人叫絕。明書畫家、詩人雷鯉的詩作“已從浮山來,更覺浮山好;萬壑染秋雲,乾坤怪未了。遊人無古今,天風醉花鳥;我欲煮煙霞,呼童拾瑤草”。字跡剛勁灑脫,飽滿豐潤。

  號稱“水上綠葉”的浮山,千百年間吸引了許多繾綣的心。僅據《桐城續修縣誌》、《樅陽縣簡誌》和《浮山誌》載,登浮山的曆代名人有唐代孟郊、白居易,宋代王安石、黃庭堅、範仲淹、蘇軾、歐陽修、陸遊,元代趙之升,明代王守仁、雷鯉、何如寵,清代張英、方苞、戴名世、劉大魁、姚鼐等。在浮山講佛的除宋遠祿公外,還有明桐城居士吳澹宇在此講佛時,弟子近千人。華嚴寺舊址前有聖旨碑記載。明末清初啟蒙思想家方以智在此削發為僧,任華嚴寺住持,死後即葬在山上。清桐城派創始人之一的劉大魁為向後人介紹山史,特著《遊浮山記》。

  《安慶府誌》中形容浮山“玲瓏幻異,別具奇觀”。浮山不單具有遊覽地的奇秀景致,更是一個薈萃百家墨寶的藝術展廳。在這裏,遊人可以獲得自然美與文化美的雙重熏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