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縈徽州

徽州文化全麵崛起於北宋後期,明清時期達到鼎盛。作為一種極富特色的區域文化,它與
正文

徽派版畫雕刻

(2006-06-10 22:59:55) 下一個
徽派版畫雕刻是明代中葉興起於徽州的一個版畫流派,是徽籍畫家、刻工通力合作的藝術結晶。它以白描手法造型,富麗精工,典雅靜穆,抒情氣息濃厚。明代徽籍著名畫家丁雲鵬、吳廷羽、鄭重、雪莊等,都曾為版刻繪畫。徽派版畫的刻工,往往也是畫家,深諳繪畫意境,刀法技高一籌。明代,歙縣虯村黃姓刻工人才輩出,獨傲藝林。從明正統至清道光間,黃姓刻工插圖刻畫的圖書達240餘部。明末,流寓南京的休寧人胡正言,創“拱花”套印技法,印製的《十竹齋畫譜》、《十竹齋箋譜》,開創了古代套色版畫的先河。

  徽派版畫:肇端於墨模鐫刻,明萬曆年起,墨模中墨麵圖案的鐫刻技術,逐步移植到版畫鐫刻上來,遂形成徽派版畫,至清初,發展到高峰,在海內外獨步一時,產量之多,種類之富,技藝之高皆達到空前的地步。徽排版畫的藝術特色,是依靠白描手法來造型,線條細如毛發,柔如絹絲,一掃過去粗壯健雄之風,適應明中期以後的社會風尚,以工整、秀麗、縝密而嫵媚的情調見長,抒情氣息濃厚。技法上舍棄大麵積的黑白對比,以線條的粗細、曲直、起落、翻簡、疏密、來表現事物的遠近、體積、空間和質量的關係。徽排版畫的經典之作很多,如黃應泰明萬曆元年(1573年)雕版的《帝鑒圖說》等等。到19世紀中葉後,隨著近代西洋版畫傳入中國和近代印刷術的興起,徽派版畫才漸趨於消沉。

  徽派刻書:在我國雕版印書史上,明代徽州刻本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徽州刻本的曆史自南宋始,至明初已有相當規模,其時歙縣“刻鋪比比皆是,時人有刻,必求歙工”。徽州自朱熹之後,文書漸開,學風很盛,讀書藏書之家日漸增多。尤其在明中期以後,徽商崛起,刻印書籍成為社會百業中一個獲利豐厚的時髦行業,在財力雄厚、經營有術的徽商開發下,徽州刻書業更為迅速發展起來,使徽州成了全國四大刻書中心之一。徽州刻本可上與宋板比美,下與蘇杭爭價,很快躋身於全國刻書業的前列。

  徽派印章 :早在先秦時代,我國就產生了金石藝術。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規定天子印章稱“璽”,臣民印章稱“印”。徽派篆刻,始於休寧人何震,尤以晚清黟縣黃士陵崛起,創“黟山派”。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