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cel
cancel
cancel
cancel

夢縈徽州

徽州文化全麵崛起於北宋後期,明清時期達到鼎盛。作為一種極富特色的區域文化,它與
正文

淺談安徽文化與徽州文化

(2006-06-08 17:07:50) 下一個
        安徽文化不限於徽文化。更不等同於徽文化。而是包含了淮河文化、 桐城文化、新安文化 ( 亦稱徽文化 ) 在內的內容豐富、地域廣闊、南北兼容的文化 。 
 
        眾所周知,安徽省是清朝康熙六年,即 1667 年方才成立的一個省。雖然以安慶、徽州兩府首字命名,但其管轄區域遠不止於江南,而是遠及江北乃至淮河以北。大江東去,淮河奔流,把安徽全省切割為淮北、江淮、江南三大區域。淮北是廣袤無垠的平原,江淮是起伏綿延的丘陵,江南是鬱鬱蔥蔥的山區,並有星羅棋布的河湖港汊鑲嵌其間。由於地形地貌、風物人情的差異,在長時期的曆史演進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三個不同區域的各具特色的文化。 

        淮河文化。誕生於豫皖蘇交界處,與黃河文化、楚文化、吳文化並立而又互相滲透。從春秋後期至秦漢的諸子百家,大半產生於淮河流域。僅在今安徽境內者即有老子、莊子、管子 ( 即管仲 ) ,漢代以降,劉安及其賓客所形成的淮南學派,以曹操父子為代表的建安文學,以華佗為代表的醫學,在中國曆史上皆有著極高的地位。魏晉玄學的著名代表人物,竹林七賢中的嵇康和劉伶都是安徽譙郡人。晚清,壽州著名的狀元孫家鼐,與翁同和同為光緒帝師,曾任武英殿大學士,以吏部尚書兼任管學大臣,主辦了中國第一所大學,即京師大學堂 ( 今之北京大學 ) 。近代文壇由魯迅倡導的“未名社”,其主要成員除魯迅、曹靖華外,有韋從蕪、韋素園、李霽野、台靜農、李何林。均為霍邱人。另一位著名文學家蔣光慈,同蕪湖錢杏邨 ( 阿英 ) 共同創辦了“太陽社”。再如皖北的蕭縣,在曆史上就是著名的書畫之鄉,它的源起可上溯至魏晉南北朝,而現代又出現了蕭龍士、劉開渠等藝術大師。這些生長於淮河兩岸的著名文學家、藝術家,都可以作為淮河流域人文薈萃的代表。 

        新安文化。其核心是徽學。內容極其豐富,諸如理學、經學,代表人物有朱熹 ( 朱熹自稱“新安朱熹” ) 、江永、戴震、俞正燮;醫學有新安醫派;建築學有徽派建築和四雕 ( 木、石、磚、竹 ) 藝術。經濟有徽商和理財專家王茂蔭 (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到的惟一的中國人 ) ;國畫有新安畫派、黃山畫派,成為大家者有漸江、石濤、黃賓虹等一大批人物;文房四寶,突出者為徽墨、歙硯,紙、筆亦有悠久曆史。此外還有徽劇 ( 京劇主要來源之一 ) 、徽菜 ( 中國八大菜係之一 ) 、徽派盆景,等等。 

        桐城文化。其中桐城派是影響最大者。早在桐城派出現之前,其地域所在古廬江郡 ( 即今舒、桐、廬、潛等屬 ) 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就以私人修史撰述豐厚,文風頗盛而著稱。尤其是廬江何氏一脈,學者輩出,遍布世界各地;明末桐城方以智,集哲學家、科學家於一身,天文、地理、物理、醫藥、音韻、曆史、詩詞、書畫,無所不精,是為百科全書式的人物。愛國名臣桐城左光鬥也是一位大儒。清初戴名世,是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也是清代文字獄第一批受害者。
 
        至於桐城派,其代表人物前有方苞、姚鼐、劉大櫆,後有姚瑩、吳汝綸等。 

        近代知名的桐城派學者還有大學問家、文學家方東樹;史學家、教育家《清史稿》主纂之一馬其昶 ( 通伯 ) ,現代著名學者則有:海內負有盛名的美學大師朱光潛;哲學家方東美,女詩人、散文家方令孺;如此多的文化精英人物,在一段不算太長的曆史時期內,如此集中地產生於同一塊地域,這的確是一個值得注意和研究的問題。  

        所以說,安徽文化不限於徽文化,至少包括了上述三大文化圈,有人可能會講,那個省的文化都是多元的。但據我所知,有統一背景,相似文化內涵的省份為數不少。比如我們周邊的江蘇、浙江、山東等,用吳文化、越文化、齊魯文化基本可以概括。但安徽則不同,中國的語言以長江分界,安徽地跨大江南北,中國的氣候以淮河秦嶺為界,安徽地跨淮河南北。因此,安徽是個過渡性的省份,南方人說它是北方,北方人說它是南方。安徽文化是複雜的,內容豐富的。把所有的皖文化都稱為徽文化是對徽文化的一種混淆和泛化,也是對安徽文化的誤解。當然,曆史是一條長河,也許將來會融合,但至少現在還沒有。 

        安徽這塊土地並不富饒。秦嶺淮河作為南北氣候的分界線,旱澇頻仍,自東漢以降,黃河又多次奪淮入海,造成嚴重水患。但安徽世世代代卻人才輩出,這是一個值得深思和研究的人文曆史現象。 

        安徽曆史上的傑出人物,除剛才列舉的之外,還有漢高祖的重要謀臣張良,楚霸王的謀臣、亞父範增,東吳的周瑜,宋代著名清官、鐵麵無私、執法如山的合肥人包拯,北宋末年農民起義領袖方臘,南宋著名愛國詩人張孝祥,掃平群雄、成為大明開國皇帝的朱元璋,《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偉大的哲學家戴震、京劇鼻祖程長庚、著名經濟學家王茂蔭。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鐵路工程師詹天佑,著名徽商胡雪岩等等。 

        近現代更是燦若群星,不勝枚舉,有新文化運動的先鋒、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的陳獨秀,著名平民教育家陶行知,通俗文學巨匠張恨水,著名愛國將領馮玉祥、張治中,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楊振寧。 

        更有意味的是,在當今的國家領導人中,安徽籍的人占了相當多的數量,這也是一個盡人皆知的事實。 

        再看台灣,在台灣的安徽籍名人,除了首任台灣巡撫劉銘傳,抗擊外敵入侵、保衛台灣的姚瑩、唐定奎等等之外,近現代有影響的人物,政界軍界有許世英、許曆農、劉和謙、羅本立、汪道淵、鄭為元、孫立人、郭汝霖、郭寄嶠、王建煊、尹土豪、馮定國。教育科學文化界有胡適、蘇雪林、劉真、李家同、張一真、方誌平、嚴耕望、方東美、鍾鼎文、江兆申、李奇茂、吳雪帆、楊亮功、杭立武、王唯工、王唯農等等,不勝枚舉,據粗略統計,皖籍人物在台軍警憲界獲少將以上軍銜者就有 232 人之多。 

        上述種種現象,原因何在 ? 除了“窮不丟書、富不丟豬”、“十戶之村,不廢誦讀”這種十分重視教育的優良傳統之外,還有什麽原因造就這人才輩出的現象,造就了某些地方的人才團、人才鏈現象,確實值得探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