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縈徽州

徽州文化全麵崛起於北宋後期,明清時期達到鼎盛。作為一種極富特色的區域文化,它與
正文

安徽曲藝

(2006-06-29 15:47:09) 下一個
  安徽曲藝約有60種,流行較廣或源於安徽的約20種。安徽大鼓和評書是遍及全省的大曲種。大鼓形成於淮河以北,流傳到豫東和江蘇。開初的表演是“見風采柳”,即興編唱,以後發展成說唱曆史故事。由於流行時間長,有一支龐大的藝人群體,分成門派,師承達數十輩。評書藝人有較高文化,社會地位相對也較高。如阜南周金鵬,金陵大學畢業。初任教於阜陽等地,其人放蕩不羈,而雅愛曲藝,遂下海說書。其評詞文雅流暢,聽眾不乏學生、教師和文人。淮北的太和清音,流行在太和、阜陽一帶,為汝南老僧清壇法師所創。著有《清音箏譜》一卷,流傳民間,變化而成民間曲藝。另有亳州清音,是吸收八旗子弟《岔曲》、《八角鼓》與地方民歌融合而成。淮北還流行潁上的四句推子和阜陽的潁河溜。江淮之間有流行於來安、天長一帶的白曲。皖西有流行在六安、舒城、霍邱一帶的四弦書。流行於沿江及皖南的有和縣、含山、巢縣的含弓調,馬鞍山、蕪湖等地的梨簧。黟縣有曲書,是供婦女專聽的曲藝。民國時期藝人的社會地位低下,表演條件簡陋。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重視曲藝的發展,不少地方成立了專業曲藝團,藝人地位提高,表演藝術也有發展。但隨著人民生活的提高和傳媒的現代化與多樣化,曲藝正麵臨困境,從業人員大大減少,演出更少,隻是電台或電視台偶爾安排點節目作為點綴,實地表演隻在偏遠的農村或者偶爾可得一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