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縈徽州

徽州文化全麵崛起於北宋後期,明清時期達到鼎盛。作為一種極富特色的區域文化,它與
正文

皖南儺舞

(2006-06-27 16:50:31) 下一個
  儺舞有著“戲曲活化石”之美譽,原是中國古代在臘月裏舉行的一種驅鬼禳災儀式上的巫舞之一。漢代以後,逐漸向娛樂方向演變,成為一種舞蹈。唐代孟郊《弦歌行》有“驅儺擊鼓吹長笛,疫鬼染麵惟齒白”,描寫的就是儺舞。民國時期在皖南流行很普遍,而各地舞法又有不同。清代雍正年間,涇縣舉人鄭文雄有《重建驅儺大神廟碑記》,對當時涇縣的儺舞作了較詳細的記述:“吾涇之儺有十,而新豐驅儺大神為之五……曰二郎,曰多寶,曰將軍,曰小姆,曰玉德。每歲起元旦,訖上已,舞新豐、張香、溪頭……二人作多寶神,二人戴二郎神麵具,秉筆直立,二人扮將軍、玉德神跳舞,而威儀尊嚴,對者齋戒肅誌,不敢起戲渝心。”儺戲每年正月初八、元宵兩夜演出,至時,燃炮鼓樂,通宵達旦。有童子舞傘、舞回子、舞古老錢、打赤鳥、魁星點鬥等節目。今祁門縣蘆溪村仍有儺舞,當地稱地戲。有魁星、將軍、土地、兩伊、四相等麵具。演出時先在場地上放好供桌,掛“十大將軍”畫像,魁星先出場,手拿寶劍殺開四路。然後劉海出場,表演劉海戲金蟾,動作跳躍輕快幽默詼諧。然後是將軍殺土地,表示驅逐邪癘。最後表演劉海耍獅子,情節以舞蹈和啞劇動作表現,用鑼鼓伴奏,無台詞和唱腔,演出時間一般在臘月和正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