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縈徽州

徽州文化全麵崛起於北宋後期,明清時期達到鼎盛。作為一種極富特色的區域文化,它與
正文

泗州戲

(2006-06-27 16:49:18) 下一個
  泗州戲流行於皖北、蘇北、魯南一帶。在皖北稱泗州戲,在蘇北、魯南稱柳琴戲或淮海戲。泗州戲唱腔動聽,音樂、表演具有活力,被譽為“拉魂腔”,是淮北民間喜聞樂見的劇種。據老藝人回憶,泗州戲源於蘇北海州,由當地姓丘、葛、張的三位藝人,吸收民間太平調等加工而成。故皖北的泗州戲演員舊時都稱“丘門腿” (丘姓門下學藝的)。距今約有200年曆史。最早的藝人以唱“門歌子”為生,多為二人,一唱一彈沿街賣唱。以後有簡單道具,發展成二人戲、三人戲,主要在農村演出。民國九年之後,才有較大班社。如民國20年有徐步俊帶領的大毛班在西遊樂場唱攤子戲,唱一段,收錢,然後再唱。民國30年,淮北抗日根據地泗縣、靈璧、五河、鳳陽抗日民主政府為配合抗日宣傳,召集當地藝人百餘名,組成小分隊,演出《樊大娘送子參軍》、《全家抗日》等劇目,轟動一時。共和國成立初期,淮北就建立了十幾個職業劇團,與眾多業餘劇團活躍在淮北城鄉。1954年,華東地區在上海舉行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李寶琴主演的《拾棉花》受到好評。1957年,泗州戲劇團與省廬劇團赴京匯報演出,中國戲協組織了座談會。5月6日在懷仁堂演出,受到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接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