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縈徽州

徽州文化全麵崛起於北宋後期,明清時期達到鼎盛。作為一種極富特色的區域文化,它與
正文

徽劇

(2006-06-23 15:42:31) 下一個

        徽劇產生在皖南和安慶一帶。明末皖南的戲班唱青陽腔和昆山調,二者互相融合產生青昆腔,又稱四平調。稍後石牌藝人在滾調的基礎上吸收西秦腔和當地民歌素材,逐漸從曲牌體脫出,產生一套唱腔,稱石牌調,又稱吹腔、安慶梆子。石牌調流傳到安慶、桐城一帶又演變為撥子。吹腔與撥子在演出中結合使用,融合為二簧腔,即現在徽劇的前身。

        乾隆年間的徽班流行二簧調,乾隆五十五年,安慶徽班班主高朗亭率三慶班進京演出,大受歡迎。接著,四喜、春台、和春班相繼進京演出,徽劇名聲大振,京城出現了“戲莊(即高級劇場)演戲必徽班”的景象。

        二簧腔對各地許多的戲劇唱腔產生過重要影響。

        從乾隆年間到抗日戰爭爆發前,安徽有據可查的徽班有60多個,規模最大的四喜班達到180人。徽劇著名的代表人物程長庚,一生主持三慶班,是精忠廟的會首,是繼高朗亭之後的著名徽班領袖,京劇的開山始祖。

        共和國成立後,1953年成立安徽省徽劇團,收集徽劇劇本達800餘部,整理出水淹七軍、齊王點馬、醉打山門、龍鳳扇等傳統劇目30多個。國家領導人曾經多次觀看徽劇演出。徽劇的新生還得到梅蘭芳、馬連良、俞振飛等戲劇藝術家的讚賞和祝賀。1978年徽州地區組建京徽劇團,使傳統徽劇在其發祥地得到很好保留。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