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市位於安徽省最南端,東經117°12'~118°53’,北緯29°24'~30°31′,分別與宣州市的績溪、旌德、涇縣,池州市的青陽、石台、貴池、東至縣,江西省的景德鎮市、婺源縣,浙江省的開化、淳安、臨安縣交界。全市總麵積9807平方公裏。 出土文物表明,黃山市一帶新石器時期已有先民活動。至遲在西周時期,就已有文化相當發達的定居居民。春秋戰國時期,境內先後屬吳、越、楚國。秦設鄣郡,後改丹陽郡。三國吳孫權遣賀齊征服“山越”,設始新都郡。晉改新安郡。隋曾改為歙州,後複為新安郡。大業十二年(616),歙縣人汪華起兵占據新安郡及宣、杭、睦、婺、饒5州,號稱吳王。唐複改為歙州。五代十國時期先後屬吳、吳越、南唐。宋改歙州為徽州。明、清為徽州府。民國21年(1922)設安徽省第10行政督察區,轄6 縣,治所休寧。民國27年成立皖南行署,治所屯溪。1949年4月全區解放。5月成立徽州專區,隸屬皖南區人民行政公署。治所初置歙縣,後遷屯溪。 1952年8月撤銷皖南、皖北區,徽州專區屬安徽省。1956年1月徽州專區並入蕪湖專區,1961年重設。1971年改為徽州地區。1987年11月撤銷徽州地區,設立地級黃山市。1988年4月黃山市正式成立,轄屯溪區、黃山區、徽州區和歙縣、休寧縣、祁門縣、黟縣。 黃山市轄3區4縣,下設 43個鎮,99個鄉,5個街道辦事處。2000年11月1日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常住人口為137萬人,其中屯溪區15.5萬人,黃山區16萬人,徽州區 9.1萬人,歙縣45.5萬人,休寧縣24.2萬人,黟縣9.4萬人,祁門縣17.3萬人。全市共有家庭43.1萬戶,平均家庭戶規模為3.09人,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38.9萬人,占28.42%;居住在鄉村的人口98.1萬人,占71.58%。 自然環境 黃山市境內具有山地、丘陵、盆地、河穀等多種地貌。地型以中、低山地與丘陵為主,次為山間穀地。黃山、九華山與白際、天目、五龍等五大山脈分別橫列於南北兩側,山體海拔高度一般在400~500米,千米以上高峰星羅棋布。山地麵積5000平方公裏,占總麵積的51%;丘陵麵積3540平方公裏,占總麵積的 36.1%;穀地、盆地麵積1267平方公裏,占總麵積的12.9%。境內呈現南北兩側高、中部低的地勢特征,以歙縣、屯溪、休寧河穀平原為中心,南北兩側依次向丘陵、低山、中山逐漸抬升。 黃山市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春秋短各占2個月,夏冬長各占4個月。熱量豐富,雨水充沛, 3~7月雨熱同期,7~10月光溫互補。光能資源偏少,日照時數和日照百分率偏低。雲霧多,濕度大。夏洪秋旱,低溫寒潮,對農業影響較大。 2000 年,黃山市耕地麵積52342公頃, 園地79544公頃,林地696104公頃,草地13905公頃,內陸水域31866公頃。全市地麵水能資源蘊藏量55.82萬千瓦,其中可開發量21.77萬千瓦。已探明地下礦產15種,其中金屬礦7種,非金屬礦8種。市境內各類植物3000多種,其中藥用植物 1403種。珍稀、特有樹種有銀杏、金錢鬆、鵝掌楸、華東黃杉等。野生動物有獸類47種、鳥類129種,兩棲類17種和爬行類33種。其中受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14種,品種有梅花鹿、黑麂、雲豹、大鯢、白頸長尾雉、穿山甲等。這裏是華東木材的重要產地,又是著名的茶葉、桑蠶、水果、食用菌和中藥材產區。名特產品中,祁紅、屯綠蜚聲中外,黃山毛峰、太平猴魁、三潭枇杷、徽州雪梨、徽州花菇、黃山貢菊等為珍中極品。 市容市貌 黃山市不同於一般城市城區集中成片的布局,是一個亦城亦鄉,新型帶狀(屯溪、黃山兩個區政府所在地相距125公裏)的城市,秀麗雄偉的黃山,就是這個城市的“街心花園”。 建市以來,始終堅持“保護第一,科學規劃,合理開發,永久利用”的方針,先後在黃山風景區投資6億多元,極大地改善了景區的交通、通訊、供電、供水條件。現在黃山風景區已經成為世界知名旅遊區。在打好黃山牌的同時,堅持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並重,努力做好徽文章,著手開發“兩線”(南北自然風光旅遊線和東西曆史文化旅遊線),積極建設“六點”(齊雲山風景區、太平湖風景區、桃花源景區、屯溪老街、歙縣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和徽州古民居),並開發了一批新的景區景點。目前,齊雲山已躋身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之列,屯溪老街成為全國第一個國家級曆史文化保護街區,黟縣西遞、歙縣牌坊群等一批景點也十分火熱。兩個省級旅遊度假區建設開發啟動。 建市以來,先後投資20多億元修通了屯黃路等8條旅遊公路,太平湖大橋、玉屏索道、太平索道等一批重點設施相繼建成。徽杭高速公路、屯溪濱江東路改造、股份大道和農貿大市場、建材大市場等一批跨世紀骨幹工程已動工興建。鐵路客運延伸至北京和上海,開辟了至香港、日本的包機航線,國內航線達20條。口岸建設得到加強,黃山海關運行良好。4D級黃山機場擴建、新安江流域綜合治理和黃山鬆線蟲病防治項目爭取工作取得重要進展。寧屯22萬伏輸變電工程投入使用,覆蓋全市的立體通信網基本形成。農村公路交通大大改善,小水電穩步發展,基本實現村村通電。城鎮建築步伐加快,建製鎮達42個,中心城區舊城改造取得很大進展。新建一批骨幹商場、商品和娛樂場所,城市建成區麵積明顯擴大,城市化水平達到25%,初步形成了以黃山風景區為觀光、遊覽中心和以屯溪、黃山區為接待、集散中心的旅遊城市格局。 工商企業 2001是實施“十五”計劃的開局年,全市完成國內生產總值88.6億元,其中第一產業19.5億元,第二產業26.3億元,第三產業42.8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6037元。 黃山市的工業主要有機械、電子、化工、建築建材、絲綢、醫藥六大支柱、32個行業、100多個門類的現代工業體係,並且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優勢骨幹企業和拳頭名牌產品。形成了一批名特優工業產品,其中國優名牌工業品4種、部優30種、省優70種;朝陽微電機、金馬摩托車儀表及永新複合包裝材料產銷量分別居全國和華東地區同行業之首;“祁紅”名茶遠銷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六味地黃丸(液)、西園喉藥、多功能工具機等產品暢銷全國,享有盛譽,工業出口產品達29種。文房四寶中的歙硯、徽墨、漆器工藝等一批傳統產品依然煥發異彩,馳名中外。 旅遊業是黃山市最具活力的新興產業,全市擁有一、二類旅行社15家,三類社50餘家,涉外賓館31家,其中三星級以上7家,旅遊直接從業人員近萬人,年接待能力達到800萬人天。冬遊出現火爆局麵。 2001年,黃山市旅遊業再上新台階。全年接待遊客620萬人次,其中入境遊客25.5萬人次。旅遊直接收入21.2億元。其中創匯5000萬美元。黃山風景區入境遊客量和經營效益雙增長。區縣旅遊景點旺盛成長,黟縣西遞、宏村年接待遊客30萬人次。黃山西海大峽穀、花山謎窟和徽州文化園、歙縣徽園對外開放。2001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5億元。外貿進出口總額4245.2萬美元,全年出口總值2355.69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616.04萬美元。 科教文衛 科教興市戰略進一步得到實施。2001年,黃山區、屯溪區、歙縣、黟縣、祁門縣先後進入“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區)”行列。高新技術產業化工作發展顯著,全市累計發展省、市級高新技術企業36家;累計開發省、市級高新技術產品42項。全年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21.1億元,技工貿總收入14.5億元,實現利稅2.08億元。各類教育在發展中不斷優化結構,科技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高。計劃生育工作進一步加強,人口自然增長率2.53%o。廣播電視、文化、衛生、體育、民政等事業與經濟互促發展。 黃山市曆史文化源遠流長。以徽商、徽劇、徽雕、徽菜、徽州樸學、新安理學、新安畫派、新安醫學、徽派建築、徽派版畫、徽派篆刻和徽派盆景等經濟文化流派構成的徽州文化博大精深,名聞遐邇。以徽州文化為研究對象的徽州學與敦煌學、藏學一起成為中國地域文化研究的三大學派。 名勝景點 黃山市旅遊資源十分豐富。黃山是聯合國自然與文化保護遺產,“西遞、宏村”古村落是聯合國文化保護遺產。境內擁有國家級和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3處,全國曆史文化名城1座。國家自然保護區4處,國家森林公園3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處,省市級84處。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黃山集奇鬆、怪石、雲海、溫泉、冬景“五絕”與一體,自古便有“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之譽。黃山周圍景觀簇擁,相映生輝。著名景區有太平湖、齊雲山、牯牛降、清涼峰、黟縣古民居、歙縣曆史文化名城、屯溪老街和花山謎窟、潛口民宅和唐模水街及“山水畫廊”新安江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