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集:縱橫徽商(下)
(2006-06-22 14:31:12)
下一個
對於絕大多數徽商來說,家鄉徽州既是他們的起點,也是他們的終點,而他們的漫漫經商路,卻是在外麵的世界裏進行的。這是績溪縣的湖裏村,這座現今破敗的小村落,毫不引人注目,但“一代巨賈”胡雪岩就出生在這裏,胡雪岩很小的時候就到了杭州阜康錢莊當學徒,由於他勤奮,肯吃苦,慢慢的擢升為“跑街”,並於鹹豐十年也就是1860年繼承了無有子女的店主遺贈的產業,並有了後來的發展。
在杭州,還有另外一個徽州人也很有名,他曾創立了聞名全國的張小泉剪刀,張小泉是黟縣人,小時候跟隨父親來到杭州,最初幹的是打鐵的苦力活,日子過的拮據慘淡,但他努力鑽研靠著勤奮,精益求精,以及苦心經營獲得了的成功!
徽商就是這樣一步一個腳印,創造了自己的發家史。晚年的胡適,在給台灣[[集溪縣誌]]題辭時,曾極富感情的寫下“努力做徽駱駝”幾個字,艱難跋涉的“沙漠之舟”算是對徽商的最好比喻,無論是從最開始的打工,還是到後來的自己當老板,徽商都恪守著一些重要原則,一是勤勞,二是誠信,三是節儉,這些都是老徽商重要的品質。
這位老人名叫方念裕,出身徽商世家,上世紀50年代曾任浙江蘭溪祝裕隆布莊末代副經理。
【浙江蘭溪市工商聯副秘書長 方念裕說:我的祖父在清朝鹹豐年間,就到蘭溪來經商了,我的父親後來也在蘭溪經商,當上了布店經理,據我所知,祝裕隆布店所雇用的員工,除炊事員以外,都徽州人,那時在祝裕隆布店裏麵,都是講徽州話的,那麽祝裕隆布店近兩百年,雇傭徽州員工沒有一個貪汙瀆職的,對老板忠心耿耿。】
在杭州胡慶餘堂,店堂內高高懸掛著兩塊巨大的金匾,一為對外的宣言“真不二價”,另一為對內的警戒“戒欺”,“采辦務真,修製務精”是胡雪岩的辦店宗旨,胡雪岩的從商思想,代表著徽商的“商業理想”,這哪裏是商人,分明是一群文人,他們都有著自己的精神追求,有著自己的夢想。清朝初期,揚州曾是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創造揚州輝煌的人,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徽商,當時在揚州,徽州鹽商名列八大商種之首。
【揚州學研究會會長 韋明燁說:從曆史上看徽商來揚州經商,一共有兩次高潮,一次是在明代中葉以後,一次是在清代的中葉,所以我們現在所說的揚州鹽商,主要就是指的徽商。】
那麽,徽商在明代的時候,擁有財富很多,達到三千萬兩白銀以上,今天我們看到的揚州文化,在建築,在文化,在藝術,在戲劇,在書畫以及工藝等等方麵所取得的成就,可以說都離不開曆史上徽商的貢獻。
這是揚州瘦西湖畔的白塔,整體造型優美,雄偉古樸,酷似北京北海公園的喇嘛塔,相傳,此塔是一名叫江春的徽州鹽商所建,由此可見,當時徽商財力的豐厚,徽商,在揚州留下了很多家鄉的痕跡,許多保存下來的鹽商故居,都有明顯徽派建築的特色,著名的康山草堂和小玲瓏山館,雖然覓不到蹤跡了,但平山堂“新安汪應庚”的石刻大字仍然在那裏昭示著,曾經有過的曆史。小玲瓏山館因玲瓏石而得名,而這塊石頭,如今仍被完好的保存著,揚州的古巷就象是悠久的曆史,曲曲折折,幽密深邃,隱藏著無數蒼茫而寂寞的故事。
這座小苑的主人姓汪,曾是當年的徽商,現在看來這座小苑仍顯得相當精致漂亮,小苑占地3000多平方米,建築麵積約1580平方米,存有老房近百間,橫為三路,縱為三進,中軸相貫,兩廂相對,有供小孩讀書的春暉室,有供長輩活動的樹德堂,還有正房,耳房,船廳,邊廊,浴室,倉庫等。清朝後期,旌德地區飽受兵燹,汪氏的曾祖父曾祖母無奈隻好來到揚州,當時他們才20歲左右,與他們一道前來的還有大批旌德人。
【揚州學研究會會長 韋明燁說:在揚州的徽商當中,來自旌德的商人力量最強,揚州人稱他們為旌德幫,現在揚州還存在兩所,旌德會館的遺址,讓我們可以想象當年旌德人在揚州的氣勢。】
然而,當時的政治和經濟環境,已決定徽商的風光不在,揚州徽商的輝煌,在皇權取消了鹽商對鹽業的控製之後,就開始走下坡路了。不久,鴉片戰爭爆發,經濟的重心從內地轉向沿海,慢慢地,徽商沉淪了,消失了,但是老徽商的經營理念和創業精神卻被世世代代傳承下來。如今,新一代的徽商正在把它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