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哲學思想一向視田地自然為一大生命。對於中國的繪畫藝術來說,最高的藝術境界就是尋求自我與自然的天人合一。新安話派對此理念的信奉,可以說是堅定不移。漸江畢生都以“家在黃山白嶽間”而自豪。他一再吟頌“敢言天地是吾師,黃山影裏是吾棲”,以此表達自己對於靈秀的徽山徽水的感激和虔誠。
黃山白嶽,壁立千仞,巍峨奇秀;新安山水,清潭淺灘,縈回明麗。山環水繞,岩壑幽邃。的確是一幅美麗無比的圖畫。 到了近代,徽州畫家更是層出不窮 ,他們活躍在徽州,也活躍在浙江上海等地。當時滬上知名的畫家中,僅歙縣籍的就有虛穀、吳鴻勳、黃賓虹、汪律本、吳淑鵑、汪聲遠等。對海上畫派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而在這些畫家當中,堪稱一代宗師的當屬二人,一個是虛穀,“海上畫派”的創始人之一。另一個則是被稱為“北齊南黃”的黃賓虹。
黃賓虹,1865年生於浙江金華,名質,字撲存。後根據原籍安徽歙縣縣西鄉潭渡村有座濱虹亭而易名賓虹。黃賓虹6歲學畫,7歲能識千字,8歲開始誦讀四書五經,11歲臨刻鄧石如篆刻石多方。他的聰明好學深得父母喜愛。賓虹後來寫下了“幼承宗族賢,修業父母喜”的詩句,真切的表達了童年的幸運。為了應童子試,13歲的黃賓虹,第一次踏上了回老家潭渡的裏程。父親領著他,乘船北上。這是他第一次親眼目睹秀麗的新安江。雖是第一次回到老家,但他一下子喜歡上了徽州。爾後的數年他異常刻苦攻讀。十七歲中秀才,二十三歲考中貢生。同時,他開始了繪畫的實地寫生。
這裏是歙縣潭渡黃賓虹故居。當年“懷德堂”和“鑄園”留下了他年輕時的人生軌跡。1883年,18歲的黃賓虹首次上黃山。黃山的美麗使他豁然開朗,黃賓虹立誌要當一名畫家,以一種藝術的方式,完成生命與自然的交流。從18歲到71歲,黃賓虹9上黃山。他心係黃山情注黃山,作了許許多多的描繪黃山的詩和畫。他自擬了這樣一幅長聯“九次上黃山,鉤奇峰,鉤古木,作畫作狂草,洋洋灑灑,渾渾噩噩;一生墮墨池,寫金文,寫大籀,以斜為正則,點點斑斑,淋淋漓漓”這裏有詩人的理想,畫家的追求,也深深的蘊涵著大師對家鄉的依戀。
黃賓虹一生在許多地方留下足跡,1886年21歲的黃賓虹抵達揚州,廣泛接觸揚州名畫,並師從揚州老畫家鄭珊,陳若木等。1960年41歲的黃賓虹在歙縣新安中學教書,與當地的一些書畫名流切磋書畫藝術。這一段時間,對於“新安畫派”的理解大有精進。1907至1937年,整整30年,黃賓虹一直居住在上海。期間中國藝術專科學校成立,他曾一度擔任校長。在此期間,他曾多次遊曆徽州,並跑遍全國的名山大川。他的畫作也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1937年5月,黃賓虹受聘於北平藝術專科學校,為該笑教授中國文學和美術史。此時,他已是72歲的老人了,之後這10年,是他繪畫中最為燦爛的階段。曾有人讚歎說“先生七十後,奪得造化的精英,圖寫自然,千筆萬筆無一筆不是;年過八十,尤見精神。”
(以下為中國美術學院教授 王伯敏語)“都知道黃先生有學問,黃先生的根底非常好,可是沒怎麽表現出來,你七十歲了麽?就無非就是一個畫家。到了七十歲之後,到了七十五歲,到八十歲差不多。嗨喲,從他自己的思想上講,他有體悟,有所悟,從變法的上麵來將叫晚年變法。許多的有名的有研究的山水畫家,對黃先生都是非常尊重他,推動他在晚年的變法。在晚年能夠這麽個變法,變得出來,確確實實是自己的根基打得好。”
有人曾這樣評價黃賓虹的畫:“若論才情之旺盛,黃賓虹不如齊白石;若論思想之謹嚴,黃賓虹不如潘天壽;然後,要論體悟之深邃,則誰也不如黃賓虹。”他混跡於筆墨意象,會心於藝術真諦,而不知老之將至的個體特質。寓含著人在不斷追求美時,所煥發出來的靈性之光。有了這種靈性之光,作畫便可從心所欲不逾矩,從而達到了一種天地之境了。當然,這一個“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的高層次的文化背景正是徽州所給予的。徽州一直有著感悟自然的傳統。因為它直接地麵對自然,它美麗絕倫的自然環境,更容易讓人悟到自然的精神。如果了解了這一點,就會明白黃賓虹所具有的獨特氣質,也就會理解大師畫作的一脈淵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