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縈徽州

徽州文化全麵崛起於北宋後期,明清時期達到鼎盛。作為一種極富特色的區域文化,它與
正文

第17集:不朽丹青(上)

(2006-06-20 14:14:25) 下一個

  在古徽州,寺廟宗祠,樓台歌榭,官邸民宅,商鋪酒肆,到處都有字畫。三雕藝術的形成,也是在書畫發展的基礎上。琳琅滿目的妙筆丹青與金石雕鏤,透徹的反映了徽州文化的燦爛輝煌。當然書畫繁榮昌盛的重要因素,首先應歸功於徽商。是徽商為書畫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厚實的經濟基礎,為書畫藝術打開了通往山外的大門。徽州的確給無數人以夢想,而夢想測試文學藝術的原動力。在瑰麗山水的映照下,徽州曆代文學家和畫家層出不窮。尤其是畫家,更如過江之鯽。有人曾統計過,僅明朝萬曆年間到清朝乾隆初年,在新安區域就曾湧現出300多位畫家。不單單在數量上,徽州所產生的一些畫家或者與徽州有著關聯的一些畫家,應該說在中國繪畫史上有著相當高的地位。徽州本地畫家比較著名的是新安畫派。

  (以下引自黃山市書畫院副院長 俞宏理)
  “新安畫派是清初的一個重要畫派,新安畫派在中國美術史上應該是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地位。”

  新安畫派出現在明末清初,以徽州本地畫家為主體,以黃山白嶽及徽州山水為創作的主要題材。畫風追求清逸簡淡,意境崇尚幽遠冷峻。關於新安畫派的創始人,後人比較認同僧人漸江。

  漸江,俗名江韜,出家後法號弘仁。明萬曆36年,也就是公元1610年,出生於歙縣桃源塢。在歙縣中學的運動場邊,有一塊石碑,上麵刻著“僧漸江宅若米舫遺址”。若米舫是漸江的族弟,也是他的學生江注的畫室,江注的家就在歙縣東關桃源塢。漸江自幼愛好書畫,一直不婚不宦,潛心於作畫。20多歲就頗見功力,已在文友間作畫酬答了。38歲出家,其原因一半是對時政的鄙視,一半是為了雲遊山水,可以更清靜的作畫。這是歙縣城西的西幹山,早在唐朝,披雲山麓建有寺院24座,香火甚旺,名太平興國寺。太白樓記載了詩仙對披雲山麓的遊訪。李白有詩曰:“天台國清寺,天下稱四絕;我來興唐遊,與中更無別。”清初,漸江入住時,尚存寺院10座,漸江住在五明寺。他為自己的畫室命名為“澄觀軒”。其意在“澄清自己的懷抱,以觀聖人之道。”現在歲月滄桑,寺院已經消失了,但五明寺泉的泉眼還在。太平興國寺有兩處重要遺址至今保存完好。一處是長慶塔,另一處便是漸江墓。想當年練江江畔,碎月灘中。漸江攜友人歡聚,泛舟江上,飲酒作畫,灑脫飄逸,別有情趣。練江,留下了大畫家無數的歡樂和憂愁。

  (俞宏理語)“漸江,在清初的畫家中間,他是被作為一個創新派的畫家,不光是新安話派的奠基人,同時,他又是清初四大畫僧之一。他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他不是另起爐灶,不是那種蔑視傳統否認傳統,然後來創新的。他是借傳統來創新的,這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來創造的。他的繪畫的特點,主要是吸收了宋元(代畫家)的東西,而且特別是倪瓚的東西。他對倪瓚的推崇,一直是貫穿他整個創作過程。他曾經有一首詩就講到‘迂翁筆墨予家寶,歲歲焚香供作師’。”

  漸江是畫黃山的第一人,有畫黃山的作品60幅。《黃海蟠龍鬆圖軸》是他的代表作。構圖中,用幹筆勾勒的磯市石狀石塊形成危峰孤峭,空闊孤幽。半株受盡風雨摧殘的虯鬆,斷臂殘忮地盤繞倒掛而下。這痕跡累累,卻不失倔強的拗怒,欲騰欲飛,猶如得氣而生。整個畫麵潔淨無塵,靜穆超然。漸江的畫作一直呈現出一種冷逸和靜寂的風格,這也是漸江對人生和世界的理解。

  (俞宏理語)“明代是不重視寫生的,一直到清初很多畫家象“四王”的畫,他就是注重臨摹,漸江是第一個提出寫生的,而且他有一句很著名的話,就是:‘敢言天地是吾師’——敢說這個天地是我的老師‘萬壑千岩獨仗藤’。”

  漸江以山水畫作為自己的精神寄托,將中國的山水畫推到極至致。他將山水與畫,與自己的生命交融在一起。在這種交融中,漸江也找到了生命的新況味。與漸江並稱為“新安四大家”的,還有查世標、孫逸、汪之瑞。另外,被後人看作新安派傑出的畫家,則有程遂、鄭慕倩、戴本孝等。此外“揚州八怪”中的汪士慎、羅聘也都是徽州人其他如蕭雲從、石濤、梅清等,都與徽州與新安畫派有著緊密的關係。無論是徽州人也好,或者與徽州有密切關係也好,這些畫家的足跡遍及徽州的山山水水。可以說,正是徽州奇妙的山水,賦予了他們以創作的靈感,賦予了他們生命的激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